(凉山州文化馆,四川 凉山 615000)
一、引言
对于民族地区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开展群众广场舞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工作的文艺工作者,深受感动,大街小巷都是群众自发的广场舞蹈,甚至在西昌最大的一个广场点,每一天都有上千的人参加,大家整齐的穿着彝族服装,场面非常壮观。不仅如此,还有全国各地的人到凉山体验广场舞。民族地区的广场舞文化建设工作备受关注,像彝族广场舞蹈,基本上都是以热情欢快的表演形式为主,并且是在一种自然的环境和场景中完成自我享用和自我传承,对于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族地区的广场舞蹈特征入手,结合民族广场舞蹈文化传播途径展开阐述,针对民族地区的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及发展策略进行全面探讨。
二、民族地区广场舞蹈的特征
(一)原始性
彝族广场舞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各类文化艺术中具有舞蹈萌芽时间早的特点。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人们也在彝族舞蹈中增加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但是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遗风。比方说彝族的《欢乐的彝寨》舞蹈,主要就是模仿古老农耕动作,这就能够说明其具有原始性。(二)民族性
各个民族居住在相应的地域环境中,这样在此种状况下就会产生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甚至也会形成个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1]。产生这一特点,主要就是在各民族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长期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像彝族舞蹈中的“高跷”、“竹马”,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民族性特征。(三)地域性
对于民族舞蹈而言,其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特征就是地域性。主要就是在相应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甚至其他的多种特征,也会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2]。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广场舞蹈文化也是如此,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并且彝族生存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也会对广场舞蹈基本形态造成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广场舞蹈文化,能够显著发现其存在的地域性。(四)时代性
历史文化经过长时间发展,社会整体也在不断的进步,无形中使人们的认识水平全面提升。对于我国舞蹈而言,有越来越多的舞蹈文化逐步出现,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加复杂,甚至远远超过了古代风貌[3]。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进而就能够精准的展现出时代性特征。三、民族广场舞蹈的主要传播途径
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舞蹈的继承和发扬,但是仍然会受到一些原因的束缚,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舞蹈的传播,甚至在此期间还会丢失很多精华内容。本文在对民族广场舞蹈的主要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时,主要对最重要的三种传播途径进行分析。(一)舞蹈文化文艺工作者的传播
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馆以及各大规模的文化馆,都非常重视彝族广场舞蹈文化建设与推广工作[4]。经常会举办由文化厅主办、文化馆承办的彝族广场舞蹈活动,在此期间还会要强当地的编导,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原生态广场舞蹈,制作成相应的光碟、视频等形式向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范围推广,甚至还会开展相应的广场舞蹈比赛,通过逐步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的方式,来传播彝族广场舞蹈文化。而各大文化馆之所以能够将彝族广场舞蹈文化,有效的收集起来并将其整理成教材,主要就是舞蹈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帮助,对于文化馆的编导而言,其主要就是对其前期整理好的广场舞蹈文化素材进行加工和再整理,进而形成完整的“彝族广场舞蹈教材”,从而为后续有效传播提供素材。(二)人民群众的传播
对于早期的舞蹈而言,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使其舞蹈内容变为表现生活、劳作、祭祀等,不得否认人民群众就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继承人[5]。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厅还会专项指派教师将完整的教材,给各个地区的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将其传授给当地的人民,这样比方说在一些比较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中,就能够看到人民群众开心的跳着少数民族广场舞蹈。通过对广场舞蹈进行细致分析,能够发现民族和风俗。对于外来的游客而言,还可以免费学习少数民族的广场舞蹈。(三)多种媒体的传播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光盘”是一种便于携带、储存量大的一种存储介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媒介[6]。比方说在制作彝族广场舞蹈教材期间,就可以通过录制广场舞蹈,制作成光盘的形式,将其传给各个地区;甚至还有一些游客通过运用摄像机和手机进行直播,来传播彝族广场舞蹈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彝族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在有效克服空间差异、时间差异等多种不利于交流和学习的因素同时,也能让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有更多人了解到彝族广场舞蹈文化。对于舞蹈而言,其就是一门瞬间即逝的艺术,人们需要“面对面”的进行学习,之后才能继续传承。考虑到每一个人的舞感和风格存在差异,无形中就会产生舞蹈流失的问题。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为民族地区的广场舞蹈文化传播和建设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互联网的普及为民族地区广场舞蹈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多媒体与计算机之间具有紧密关联,通过对多媒体进行充分应用,能够使民族广场舞蹈变得更加丰富;通过增加语言成分的舞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舞蹈表达意义模糊的问题,进而能够更加精准的展现出实际情感[7]。无论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广场舞蹈表演,都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四、谈民族地区的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及发展举措
(一)拓宽视野,多层次和多角度落实工作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的状况下,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为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广场舞蹈,其是广场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广场舞蹈能够反映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待客艺术、人文素养,甚至也能带动民族地区整体的发展。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广场舞蹈文化建设效率和质量,就要不断拓宽视野,保证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落实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工作。一是打造具有广场特色的舞蹈文化。比方说对于彝族而言,就要紧紧结合彝族特色、低于提个点、风俗习惯等,成立“舞蹈文艺队”,在文化管免费开放期间,就要做好专业辅导工作;要求这“舞蹈文艺队”要具备队名、口号、队歌等,以此种方式为基础,使其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为后续展现彝族广场舞蹈文化特色创造条件。
二是整合广场舞蹈资源,并构建广场舞蹈文化体系。在完成舞蹈文艺队伍建设工作之后,还要确定时间、地点来展示广场舞蹈,比方说积极组织并开展“节日庆典”、“活动大赛”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进而高效的学习民族地区广场舞蹈文化[8]。
三是打造具有常态化的广场舞蹈文化,如从最初的社区舞蹈文艺队引领,到节日庆典引领,再到广场舞蹈文化常态化。在这种状况下,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进而达到“人人能歌,人人能舞”的目的,甚至还有助于展现出“幼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社会风尚。
(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广场舞蹈文化管理行为
为了能够实现推动民族地区广场舞蹈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要制定完善的广场舞蹈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在解决扰民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同时,防止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工作进入困境。这就要保证相关法规政策具有完善性和详细性,在对广场舞蹈文化管理行为进行管控和约束的同时,防止产生管理换乱和缺乏有效性的现象。此外,还要对民族地区广场舞蹈文化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积极与其他组织单位沟通合作,不断加大广场舞蹈参与者教育力度,进而使具备群体公德意识。
对于政府而言,要不断完善广场公共区域法律机制、管理制度;安排专业人员来维护广场舞现场秩序,做好治安管理等多项工作。
对于地方文化部门而言,要积极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进行沟通,通过合理设立广场舞文化机构的方式,专项开展广场舞文化活动组织管理工作。
五、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工作的最终效果,能够真实的反应出该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状况。该项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功能作用,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能向社会整体传播正能量。通过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民族广场舞蹈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利用多种不同传播途径,达到净化社会风气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目的。不仅如此,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这就要全面认知广场舞蹈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管理机制,从而使民族地区广场舞蹈文化能够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