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一、匀称型的章法分布
印面中匀称的分布朱白是三晋古玺营造平均的和谐美的常用方式,在相对稳定的方形印面内,印文通过笔画的均匀排布和增损笔画的长短来将印面的空间均匀分割,以达到平衡,在此将这种平衡称为初级平衡。因为其字势平稳没有做大幅度的欹侧和聚散,因此边框内被印文线条分割的空间也相对均匀,留白和留红都没有强烈的对比,边框也没有大幅度的粗细变化。如“巡”一印,各线条之间的距离相似,整个印面的留白和留红相对均匀,没有明显的聚散关系,至于边框的粗细变化是锈蚀的结果,并非当时的制作者有意为之。如图1所示。二、大块留空式章法分布
此种章法的处理经常出现在印文只有两字或三字的三晋私玺里,印文中各字之间的重心上下错落或左右错落,使整体个印面天真活泼。在此种章法中印内文字之间的笔画往往产生搭连或嵌合,使主要部分的夸张程度得到延续,同时也拉大了印面的空间对比,虚实的对比也更加强烈。如“长(张)垪”,“长”字重心和位置都非常靠上,而“垪”字沉稳端庄,“长”字的左边部分与“垪”字的右上方呈齿轮状互相咬合,将占整个印面的大部分空白留在右下角,“长”“垪”二字组合成同一块面,实处更实,虚处更虚。如图2所示。印文错落的分布形成了大块留空的空间分布形式,在三晋古玺中最为常见,大块留空式的章法分布使整个印面疏密关系明显,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正如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提出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后人简称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种美学思想在三晋古玺的章法分布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图1 巡
图2 长(张)垪
三、聚中式的章法布局
在三晋古玺中有一类印章在章法的处理上将大部分的白留在印文以外靠近边框的位置,使印面中实周虚,边框与印文之间的距离较大。印面内的文字间距紧凑,形成密集式的红色块面,与周围的空白形成强烈的对比。四、连框式的章法分布
三晋玺印中连框式的章法分布,其目的是为了将印面中的文字与边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使印面内的文字倾斜、欹侧,边框的参与将会使整个印面更加稳定。如“榆平发弩”印,“发弩”二字与上下框相连,形成一个上下框相互撕扯之势,左下角的“平”字向左倾倒,依靠在左侧的边框上,和左、下两个边框“┗”相接形成稳定的“◣”势,“榆”字右侧上部与上边框相连,形成“悬吊”的险势,而“平”字的上部稳稳地托住“榆”字的左半边,整个印面跌宕起伏富有险势而不失平衡。如图3所示。图3 榆平发弩
五、穿插嵌合式章法分布
在三晋古玺中,常常借助印文的结构特征进行文字之间的穿插嵌合,一个文字的部分结构或笔画穿插到另一字的结构范围之内,使印面中各个文字之间的联系更加强烈,达到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如“咎(皋)郎(狼)县南府”各字之间笔画结构相互填充,使各个局部相互联系而产生浑然天成之感。除此之外,三晋古玺也常会用到合文的形式来表现穿插嵌合,这种形式在其他几系的古玺中也十分常见。如“足茖司马”一印,“司”“马”二字合二为一,两部分之间顺势搭接,形成纵向的体势与右侧“足茖”的纵势相呼应,从而达到整个印面的和谐统一。三晋古玺中合文的运用比较常见,庄新兴先生曾在《战国玺印》一书中说:“作为合文的多是语言单位方面的词”。在此书中,庄新兴先生还就古玺中合文的问题做了大段精辟的论述。如图4、图5所示。图4 咎(皋)郎
图5 足茖司马
六、几何式章法分布
为叙述方便,将此类章法的分布用英文字母或几何图形来表示。第一种,“U”字形的章法分布。其印面的大部分留白在中部和中上部,红色部分在印面左右两侧和下部,形成“U”字形的合围之势。如“曲堤渠”一印“渠”字占了整个印面的左半部分,“曲”字极简被放在印面的右上角,“堤”字的左右两个部分位置互换使较宽的“是”填补印面下方的中间位置,同时,也使起到了连接左右的作用,这样一来印面的左、右、下三边被填满,中间靠上的大块留白便显现了出来。第二种,“∥”平行斜线式的章法分布,此种章法印面文字呈两纵列分布,动感较强,印面靠文字倾斜的姿态来营造险势。如“余子嗇夫”一印,五个字排成两纵列,两列之间的间距较大,五个字的姿态均向右倾斜,形成两条平行的斜线,从而达到动态的视觉效果。第三种,“n”字形章法分布,此种章法与“u”相对,只是留白部位不同,如“椁(郭)”。如图6、图7、图8所示。图6 曲堤渠
图7 余子嗇夫
图8 椁(郭)
七、对角呼应式章法分布
对角呼应类的章法分布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对角的空间呼应,另一种是对角的文字、笔画或者偏旁部首的呼应。达到呼应的效果往往用两种方式:其一、对角疏,对角密。如“母”一印,右下角和左上角密,左下角和右上角疏。其二、相同或相近的笔画、偏旁部首在对角出现。如“叁枱在宫(序)”一印,右上角“叁”字三个封闭的“口”与左下角“宫(序)”字下部两个合围的“口”相呼应;左上角“在”字右半部分横竖两根线条交叉而形成的块面与“枱”字下部“木”字旁竖线与两条斜线交叉而形成的块面呼应。如图9、图10所示。图9 母口
图10 叁枱在宫(序)
八、支离式章法分布
在三晋古玺的章法布局中,支离式的章法分布一般为多字印,印面文字姿态欹侧多变,字与字之间没有太多笔画的相接,看似支离凌乱,实则各字之间有顾盼、呼应的关系,印面的整体感觉统一和谐,留空疏而不散,字多而不乱。九、单字独立式章法分布
此类章法的印面文字姿态平正,不做过多的诘屈,文字之间呼应关系较少,字内分朱布白随文字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无固定的规律。印文字间的嵌合关系不强,不刻意营造疏密关系,印文各自为营,属于整饬一类的章法分布。十、特殊形状玺印的章法分布
此类三晋古玺章法分布大部分的特点是“随形布势”,即根据边框的形状特征而改变印章内部文字的结构特点,已达到边框和文字的整体和谐。三晋玺印除正方形和长方形以外还有圆形、圭形、马蹄形、外圆内方形、环形。十一、结语
三晋古玺丰富的章法,传达给人们多样的审美感受,它们所表现出的自由浪漫且又不失端庄的气息是整饬的汉印和同一时期其它几系的古玺所无法比拟的。在三晋玺的研究尚未普遍的情况下,大家对三晋玺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分狭隘的阶段。提起三晋古玺大家就都认为十分精工的小古玺便是三晋玺,在大家的潜意识当中已经把精工一类的三晋玺,奉为三晋玺中的经典。其实,三晋玺除了精工一类的风格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带有很强的“写意性”,上文已经做出总结。相对于“穷乡儿女造像”,“元氏墓志”便是魏碑书法中的经典。对于一个初学书法和篆刻的人来说,一定是以“经典”作为学习的基础,而那些非经典的东西能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启示,打破创作手法的单一、僵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同样重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