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07)
一、前言
自晚唐到五代,虽然战乱频繁,但并未影响绘画艺术默默地走着它应走的道路。不仅如此,在一些封建割据的小地方,绘画艺术甚至得到了君主的特殊爱护与扶持。其中花鸟、山水、人物均或多或少超越了前代的水平,而其中尤以花鸟画的成就最大,为两宋时期的画院以及高度繁荣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而在五代时期,黄筌与徐熙则是花鸟画中的标榜人物,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论徐黄异体,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惟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他们在当时所创造的两种迥异的画风与美学特征,确立了以后数百年的花鸟画艺术的基本格局。但让人惋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文献记载的画作,由于绘画实物大都未传于世,如今很难再现往日的灿烂辉煌,只能在一些文献的文字中窥探领略一二。
二、黄筌风格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成因
黄筌(公元903—965年),字叔要,四川成都人。十七岁便在前蜀的画院里当待诏。自十三岁起就与孔嵩同学跟司光胤学画,他一方面吸收了司光胤的所长;另一方面又取诸家之长,人物、龙水、师法孙位;山水师李昇;画鹤则学薛稷;花卉禅蝶学腾昌祐。其中唐末的滕昌祐和司光胤在花鸟画上有着高度的成就,对五代的画家有着直接培养的作用。《益州名画录》写道:“滕昌祐先本吴人,随僖宗入蜀。以文学从事。善书画,工虫。画入能格中品。”郭若虚评价黄筌道:“全该六法,远古过三师。”可见黄筌的技法之丰富,画类类别之全面,为他后来在画院节节高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也为他后来形成独特的画风与美学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黄筌在唐末因避乱入蜀国,跟随司光胤和滕昌祐学画,此时正是李后主李煜为南唐的君主,李后主从中祖手里即位时早已历经连年战败,割地称臣,丧失一半的国土,又因大量金银财物入贡后周,国库耗空。这样的境况下,李后主对于文学艺术却依旧非常看重,《钓矶立谈》曾说:“后主’天性喜学问’;陈彭年在《江南别录》中又说: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而且好生杀戒,慈悲为怀。”后主能文能武,尤其擅长于文学和艺术创作,自己也非常的重视艺术以及文学的发展。即使国库亏空,也会尽力支持文学艺术的发展。他擅长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棋弈;讲究器用、文房四宝和生活情趣。当时黄筌一派几乎占据了整个皇室画院的主流地位,若没有李后主的大力支持与赏识,黄筌很难在历史上留下如今的记载,也很难统领当时的画院,有着如此高的地位,黄筌以他的艺术,一帆风顺的取得了当时统治者的“厚遇”,历前蜀后蜀两个朝代,从年青时候起,一直到晚年都没有离开过画院;在后蜀的统治者即位时,也就是李后主时期,马上就提拔当时只有二十三岁的一个青年画家主持画院,之后掌握政权的人,又加授黄筌于“内供奉朝义大夫”“检校少府少监”等官衔,累升至“如京副使”等职。黄家一派,几乎左右了整个画院的作风,可见李后主时代对于黄筌形成后来的风格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图1 滕昌祐《牡丹图》
三、从《写生珍禽图》分析工笔技法
黄筌的画迹在史论材料记载中流传很广,数量也极多,仅“宣和画谱”所录的已有三百四十九件。但可惜现在他的作品以及很少见。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副《珍禽图》是现存的国内有名的黄筌真迹。这是一副近于“粉本”的画稿,里面画着麻雀、鸠、蜡嘴等十只鸟,和一大一小的龟,还有蚱蜢、蝉、蜜蜂、牵牛等若干昆虫。大小间杂,信手拈来,不求章法,证明这是一幅作为素材用的画稿。这幅画左下角有“付子居宝”的题字一行,大约是黄筌给他的次子黄居宝生活中给所绘的一副参考示范作品。这幅《珍禽图》里的每一只动物都描绘的栩栩如生,异常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高水平的写生稿图。每一虫鸟的组织结构很真实自然,羽毛鳞甲全部用墨线细勾,略加淡彩,充分的表现出对象的特征。虽是一幅画稿,但用笔工致挺秀,正是标准的“双钩”工笔的画法,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刘道醇在《圣朝名画录》说:“黄筌老于丹青之学,命笔皆妙,诚西州之能士,可列神品。”《宣和画谱》说:“筌所画不妄下笔,资诸家之善而兼有之,……然其所学,笔意豪赡,脱去格律,过诸公为多。”再如徐光溥在《秋山图歌》中曾唱到:“天与黄筌艺奇绝!”明代文征明也对黄筌有同样的好评:自古写生家无逾黄筌,为能画其神,悉其情也。”又说:“此非景与神会,象与心融,鲜有得其门者。”这无疑是把黄筌评价到最高标准。综合这些评价和现存的这幅作品,可以肯定黄筌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杰出画家。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考力,加强了他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黄筌深刻地表现出对象内在的生命——真和美的本质。他善于继承优良的传统,吸收了各家之长,最后融汇成为自己的风格,具有独创性。因此他与南唐的徐熙在花鸟史上占据着光辉的一页。图2 黄筌《写生珍禽图》
三、《竹林鹁鸽图》临摹学习感悟
《竹林鹁鸽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寸为157.6×83.4公分,全幅114.2公分。据传出自于黄筌之笔,此画绘有几只珠颈斑鸠活动于郊原之上,其中有翱翔于低空,振翅愈上,另外三只正漫步于竹林草丛之间。流露出在大自然间怡然自得的情景。作者注重写生,对鸟的形态以及神态,观察入微极其细致,如羽毛层层叠覆的变化。此外,斑鸠羽毛勾画细腻丰满,使其看起来矫健清秀,神态气韵生动逼真。
《竹林鹁鸽图》整体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前景是竹林草丛的岸边,低矮的小山坡上有着几簇枯草,在枯草旁,有两只珠颈斑鸠亲密的站立着,其中画面靠左的这一只处于往下倾的姿势,两旁的翅膀微微往上起伏,神态怡然自得;靠右的斑鸠正直矗立,右爪往上收成一团,眼神直视,姿态优美。中景是一两颗枯树,几簇竹叶,以及一只半只身体被小坡遮住的珠颈斑鸠,枯树盘根错节,纵横往来,虽然已经是枯树,但从干枯的树木分枝造型来看,仍然能看出枝丫曾蓬勃往上生长的强大表现力。远景是一只珠颈斑鸠振翅遨游在上空,造型各有不同。
在临摹的过程中,对珠颈斑鸠的形态更加了解,尤其是翎毛的排布重叠。每一簇翎毛的形态都很相似但都各有不同,该如何表现出它们间的差别,以及收集一些写生的照片观察不同鸟类的翎毛的区别,并运用到之后的学习和创作中,这是笔者本次临摹的最大收获。
图3 黄筌(传)《竹林鹁鸽图》
五、结语
清代邹一桂说:“五代徐熙、黄筌,各工花鸟,名盛一时。”在他的作品中,即使他所画的多属于宫廷之中的题材,虽多是奇花异草、珍稀禽兽,但他所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是人民群众的爱好和愿望,是没有什么违背的。他是前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现实主义精神给后代带来了无限宝贵的经验,对后世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本次实践研究中,笔者从《竹林鹁鸽图》入手,初步探析了黄筌工致设色的画风。黄筌在其绘画生涯中,对前人的优秀绘画技法进行了不断的学习与融合,其艺术思想亦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显著的创新与发展,这对今时今日的花鸟画创作者而言具有启发意义,在实践的过程中借鉴前人,亦能够不断加深自己对花鸟画的技法、着墨、设色、构图等各方面的理解。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