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湖北宣恩小茅坡营苗寨当代壁画图像的特征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143
谭荣一

  (湖北民族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一、前言

小茅坡营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要的苗族聚居地,距离宣恩县高罗镇约十五华里,因过去此处为一大片茅草而得名。该村落300多年来一直坚持使用苗语相互交流,但是和外面的族人又可以用汉语交流,他们是双语共同发展的村落。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苗语对于本族来说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仅代表了一种语言更是代表了苗族的“根”,所以说也正是这种语言的传承,使得小茅坡营村有了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加深了本族儿女对苗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苗语广泛被关注的同时,苗寨的当代壁画同样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图片来源于笔者自摄

二、壁画图像的内容与分类

小茅坡营苗寨当代壁画的创作的主要内容是以人物为基础,男女老少组成的生活场景展开,笔者主要将图像内容分为两大类:人物与综合类。

(一)图像内容与人物类

小茅坡营苗寨壁画中对于苗族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服饰这一特征展现,苗族妇女的衣服会比较靓丽一点,一般都是比较窄的袖子,然后配上大大的领口,下面会配上比较普遍的百褶裙,非常优美漂亮,裙子的样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裙一种是短裙,短裙在膝盖以上,方便载歌载舞的苗族少女。一般有仪式的时候穿的比较隆重的衣服,生活中都是便装为主,头上包头帕。上面是短的衣服,下面配长裤,边上会绣一些绣花图案做装饰。女子的服饰是多于男子的,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100多种,也会因地制宜,各地区的样式也不一样,比如说百褶裙的长短也会有不一样,有的会到小腿肚子有的仅仅过膝,有的会拖到地面上,但最常见的是到小腿左右,最为规矩端正。裙子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颜色以白色、蓝色和青绿色为主,裙子上面的装饰通常分为绣花和蜡染也有纯色的。当然,随着时间的不同,人们其审美情趣的变化,也开始流行裤子穿搭,但是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妇女们会配上很多的银饰作为装饰品。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的大领口上衣颜色相对暗沉一些,下面配上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小茅坡营壁画中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中规中矩的苗族服饰,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上缠上极具特色的苗族包头包头,裤子有一些会缠住小腿。

(二)图像内容与综合工具类

苗寨壁画内容主要以描绘苗族生活为主,主要也是人的生产生活,所以壁画内容大多是人物的描绘,极少有物体的图案。笔者统计的对工具描绘只有少数,其中包含苗族人民的原始狩猎工具,自制的三角形铁叉和弓箭等;椎牛节中叉牛的工具,赶秋节中常见的苗族妇女玩耍的大型秋千,苗鼓舞中的苗鼓及苗族少女击打鼓面的鼓槌等,所有的工具都是苗族生产活动的附属品而存在,但也正是这些附属的工具,真实还原了苗寨的生产生活。

  除了对工具的刻画,动物也是壁画内容之一,家禽是自古以来一直围绕中国劳动人民必不可少的存在,苗族对牛的崇敬使得“牛”在壁画中必不可少,除了牛也就是“狗”,所以在小茅坡营苗寨当代壁画中也有所体现。

三、壁画图像与民俗

小茅坡营的当代壁画中,主要是对苗族民俗的反映,这其中的民俗活动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庆祝苗族的传统节日,二是对苗族日常生活的纪实写照。

(一)淳朴简单的生活纪实

生活场景的描述是对苗寨民俗的真实反应,民俗活动是彰显一个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同样也是这个民族流传至今的方法。

  1.原始的狩猎活动

  早期的苗族祖先,为了躲避的反动统治者的追杀来到了鄂西南山区。这个地方早期还是原始森林并没有什么人烟,不得已苗族祖先开始以猎取身边的野兽作为食物,这就是狩猎生活的来源。此外,据史书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就有苗族,“苗”字来源是草字头加上一个田字,这一个字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称谓和它的民族属性,所以它的宗教信仰不得不与其赖以生息繁衍的农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其崇拜常常带着浓厚的农业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在早期的社会苗族祖先,为了与社会相适应,为了生存创造出了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基础的解决温饱问题的途径,更是一种文化导向,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苗族儿女的情感归属并且和苗族儿女深深地融为一体,同时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祭祀仪式中的椎牛节

  在苗寨的俗话中,椎牛节的主要内容其实是还大牛愿,苗语叫“囊泥”,即椎牛盛会,是苗家祭祀活动中最庄严隆重的一种仪式,它不仅是苗家人的虔诚愿信,同时也是苗族最大的欢庆盛会,且集苗家舞蹈、歌曲、鼓乐全面演奏之大成。另一方面还大牛愿的过程也是巫鬼词仪的集中表演。其全过程是:许愿后买一头幼年水牯作为祭品养起来,显愿(许心愿实现了)后,见水牯眼发红,就认为到了还愿的时候。还愿要选黄道吉日,祭品是水牯一头,黄牯一头,猪一头,公鸡一只。

  2003年12月和2004年12月,宣恩小茅坡营村在县民宗局和高罗乡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下,连续举办了两届声势浩大的苗族椎牛节,这是自解放以后乡村首次举办的苗族传统椎牛节。这两届椎牛节根据现代人生活的变化和文化旅游的需要,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有所缩短和改进,一是时间缩短为一天;二是内容上保留了杀水牛、祭神天、祈福祥等主要还大牛愿形式;三是增加了苗鼓群舞、上刀梯、踩铧口等观赏性节目。

  3.预祝丰收的赶秋节

  作为苗族最为传统也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的赶秋节,同时也被称作为交秋结合秋社节。大概的意思是指在立秋之际,所有的苗族儿女举行庆典娱乐活动,苗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渴望秋收,所以秋天的来临代表了丰收也代表了幸福来临之际。赶秋节之际,群众会停止手上的劳作盛装出席,然后进行各种娱人娱神的歌舞表演,当然也会根据时间的发展,赶秋节也成了苗族青年们的相亲活动,苗族青年在在秋节上。隆重打扮邂逅心仪的另一半。

  当然,关于赶秋节也是有传说的,古代苗寨地区农业生产还不发达。在秋收之前,大家还得上山打猎以补充粮食的不足。当人们抬着猎物回来,正是禾谷收获之时。于是大家架起巴贵达惹发明的秋千,于农历立秋这一天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坝子里、山沟上,一来欢迎捕猎的人归来,二来祝贺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在秋场上,人们以兽皮作的鼓、兽骨作的锤,击鼓行乐。于是巴贵达惹发起的赶秋,赋予了新的节日意义,赶秋(千)变成了赶秋,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所以,这一节日是传播文化、丰富苗族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

(二)载歌载舞的苗寨特色

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是载歌载舞,每个民族都会有极具该民族特色的乐器、音乐、舞蹈动作等,所以少数民族的壁画内容必定有对音乐舞蹈的反映。

  

  图2 图片来源于笔者自摄

  1.自娱自乐的吹芦笙

  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是苗族的一种特有古老乐器,在苗族地区被大家广为流传,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之一,经常见的地方就有赶秋节,同时也是文化的象征,将苗族的音乐、舞蹈、唱词有机结合,既保留了苗族的音乐原始性同时又增加了趣味性。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关于芦笙的来源和传说,最早可见的是:“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这是《峒溪纤志》中陆次云对该乐器的描绘,不难看出,简短文字记录了芦笙的吹奏和配套的舞蹈动作等等。也奠定了后来芦笙在苗族中的作用和地位。

  2.姿态曼妙的苗鼓舞

  壁画第二部分主要是传达苗鼓舞情节,该舞男女均可参加,主要的表演方式,为四个人一组持有鼓棒,大家以转圈的形式表演。根据固定的节拍当前动作完成之后,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换到下一个方位,继续表演以此类推,直到舞曲结束。苗族舞蹈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促于祖先崇拜的情感意志。这不仅是神话传说,舞蹈用芦笙、木鼓之类皆为祖先所创造,而且舞蹈的普遍动因亦导源于祖先的神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舞蹈有的已经被没落,但是苗鼓舞依旧盛行,并且已经可以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不仅是苗族儿女,相互教授,更是走进了大学课堂,被各位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所接受,从一个苗族的传统舞蹈到舞台表演,苗鼓舞已然成为了苗族的特色之一,没有用文字记载,但是用舞蹈的形式传播了他们的文明与文化,苗族的舞蹈被更多人所接受,这也是它传承和发展下去的根本动力。

四、壁画图像与功能

对于壁画的研究不仅仅存在于它的图像内容之中,更重要的是对壁画背后所产生的功能研究,下面从教育和审美两个维度对苗寨壁画进行研究。

(一)可触可感的情感表达

壁画是一门直接面对当代社会公众的艺术,其生命力就在于时代性和公共性。壁画体现的不应仅仅是直接的具体事件,而应具有更加宽泛意义的精神性传递。壁画这种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从最初只为了传递信息、记录生活,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宗教、反映朝代文化的公共艺术,可谓由来已久,并一直不断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城市空间,壁画的功能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多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表现形式,但究其根本功能,仍然是信息的传播。

  苗寨的壁画不仅是真实反应苗族的特色,反应苗族的民俗,更是苗寨人民的一种精神传递,表达了苗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先祖的情感寄托。苗族村寨的壁画作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展示方式,也成为现当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成为民族文化传承、教化族人,并使苗族儿女获得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重要形式,丰富和滋养着苗族儿女的精神生活。

(三)娱乐新颖的教育引导

苗寨的当代壁画的直观真实还原,除了真实记录苗寨民俗当然也起到了最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外生活的苗族人民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习得苗族的原始民俗,图像的形式更加深入人心,包括对苗族小孩的教育,书本知识并不会教授传统的苗族民俗,苗语的教学是一个方面,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对民俗的纪录和传承,壁画确实是一种传承教育的途径。

  不难发现,公益宣传方面的当代壁画信息传播主要是传递主流的价值观和思想,宣导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首先是提高大众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认知,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留下了很多关于孝道礼节的故事,都是需要传承的精神。壁画创作者也可以由此入手,创作出宣传公益的作品,表达人类对于理想生命幸福的不懈追求。

五、结语

小茅坡营苗寨的当代壁画是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壁画,壁画的研究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不仅仅至停留在艺术审美的层面更具有民俗研究价值,五组不同内容的壁画记录了所有苗族特有的民俗,是历史的记录也是人类文明的记录,更是苗族儿女血性的记录。中国的当代壁画应当立志振兴民族文化、复兴民族艺术,展现出东方古国的现代精神,并用这种精神鼓舞整个民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