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401
马嘉悦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30)

  现代人已经习惯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直接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产生影响。文化传播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给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渠道。但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的另类声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也不利影响,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

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广泛,涵盖各个层面,传承道路艰辛多阻。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明显,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接触少认知不足、传承范围有限。自网络媒体发展以来,直接颠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如,故宫博物馆根据自身需求搭建了网络博物馆-数字故宫,人们可以在网上了解故宫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在旗舰店上购买需要的文创产品。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汲取精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因此,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可以结合网络文化,提高对时代文化的把控能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结合,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彰显,推动传统文化的高速发展。

(二)促进群众广泛接触吸收优秀传统文化

旧媒体时代文化传承群众大多只是被动参与。随着社会进步及文化意识的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自己看法与意见得到尊重。因此,网络文化背景下群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在相关平台上发布,可以较为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可以与网友进行互动,实现自我学习与管理。

  群众可以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学习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焕,促进群众传统文化素养水平的提升,切实满足公民个性、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提高其思想境界,有助于群众更好的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

新时代网络文化高速发展,其中显著代表就是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这里以网络文化为着手点进行分析。网络语言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而普及,实质上就是人们通过网络交流时才采用的语言。通过重新组合汉字、数字、字母、图形等形成的新型词汇与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语言不断发展壮大,日常生活中已经出现他们的身影,直接反映出时代特点与生活内容。

  网络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热点事件、时代发展及网络进步等因素影响而变化。人们通过使用网络不断创造新的词汇,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每年网络流行语都会发生变化;网络语言的初衷就是方便人们交流,节省打字时间,提高交流沟通的有效性。如,直接利用字母、数字或图形代表固定的词语、意思,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要传达的意思。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存在不同的社会热点与社会情感,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语言体现出来。

  网络语言本身具有显著的时代气息与情感,这也是吸引人们使用的主要原因。网络语言的应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幽默的交流方式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有些人为了交流方便,毅然决然摒弃了汉语言的使用规则,将网络语言完全生活化,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全部使用网络语言,这那些网络语言了解有限的人们的生活和交流带来了不可预估的误导和影响。有些人因为对潮流的误解,在网络语言的使用毫无原则。

三、网络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具有信息化与开放化等特征,逐渐拓宽了群众的眼界,使得人们的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比如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局限于身边的书本、杂志、报纸等实体媒介,如今人们通过网络文化获取到的文化信息量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其次,网络文化突破了人际交往中的时空限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等均展现在大众面前,在网络的辅助下,便于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了解各个地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交融、碰撞,人们可以在各种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创造,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包容性,其能够与其他文化融合和并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消极影响

比较明显的体现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冲击,网络传播有着许多鲜明的特征,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由此进入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文化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和传播速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引起了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冲突、碰撞、消融、交流、吸收等,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这正是网络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发起的冲击。由于网络文化来得太迅速,致使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至今的传统文化对待网络文化的包容性上发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于在网络文化的帮助下,并没有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充分地展现出来,也缺乏较好借鉴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甚至出现网络文化中不好的文化侵袭传统文化的情况。

四、网络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一)网络文化传播中西方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各类思潮涌起,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强功利性的思潮,虽然看似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会对思想价值观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误导影响。这类思潮利用网络途径、新媒体等,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因此研究新思潮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推动传统文化和网络的融合,引导青少年多接触多吸收传统文化。

  同时,社会思潮较为混杂,彼此可以相互容纳。青少年年龄不大,价值观及人生观不确定,面对繁杂的新社会思潮,网络文化的冲击,很容易出现迷失自我的情况,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青少年群体信息鉴别能力不完善

青少年思想观念不成熟,很多时候无法正确分辨网络信息,加之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习惯使用互联网。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造成价值观念混乱,缺失道德责任。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为“人与机器的交流”,人与人关系越来越远,网络上人们利用代号沟通,无法有效区分真实与谎言。

(三)容易对新媒体产生过度依赖

网络上信息繁杂、层次不齐,其中包含着诸多不良信息,造成青少年出现越轨错误行为,严重时出现网络违法犯罪。主要因为青少年学习时缺少有效引导,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自身对网络信息无法分辨,又习惯利用键盘发表意见,无法判断自己的理念是否正确、是否越轨,仅通过网络发表自己观念与态度。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将未经分辨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上,或通过自己掌握技术窃取他人信息,虽然出发点并不是犯罪,觉得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不知不觉间触碰到法律红线。

(四)网络建设与监管存在漏洞

随着网络文化蓬勃发展,但网络建设与监管并没有随之发展起来,造成网络监管存在很多漏洞,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甚至起到相反作用,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

五、网络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建设新媒体平台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型传播媒介会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原有的阅读模式会有所改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1 月,抖音APP 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2.5 亿。抖音也因其15 秒“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赢得大众追捧,在满足快节奏的阅读方式的同时,既兼顾阅览者情感需求,又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和网络的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一个小小的搀扶老人过马路的短视频也足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尊老爱幼”的理解诠释。以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因其过于理论化容易使人望而却步,而今天,我们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平易近人”,让理论生活化,让道理图像化,让哲理故事化。抖音短视频可以把抽象的符号、文字变得真实、鲜活,且易于接受。不仅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表达习惯,也因其个性、时尚的表现,收获了大量年轻观众的追捧。在当代,短视频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路径。

(二)创设网络环境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作为网络媒体,应积极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做到为文化传承而传播。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通俗化,运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形式、节目表现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更能直击人心。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要不断创新,创造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满足受众的价值取向和好奇心。

  部分网络传播主体以泛娱乐和猎奇式的眼光看待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会使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精神推向娱乐的边缘,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日常消遣,最终会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原有的精神内涵,使大众的认识产生扭曲和误解。为此,网络平台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加强监测,加大审核,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纯洁生动”起来。

(三)提高国民媒介素养与互动传媒参与意识

近年来,不良的文化信息屡禁不止。诸如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层出不穷。腐朽文化、落后文化会使人们对价值判断界限变得模糊。同时,西方反动势力通过网络渗透,意图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这使得大众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在网络传播活动中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构建网络伦理道德自律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硕成果的同时,做到自觉遵守网络秩序,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结语

总之,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顺利实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