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国外音乐教学法中的音乐素养教学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636
黄 金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北海536000)

一、前言

当前,我国对国外优秀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与教育在横纵向发展上已经大区域、多阶段的流行。但是各地区域发展不均衡,教师培养手段构架零散,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具体操作和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一种培养学习观念上的差异。这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我国高校、中职院校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上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有着重理论不重训练方法的弊端,多重视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培养。

  本文主要论述国外音乐教学法中的音乐素养教学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二、国外优秀音乐教学法对音乐素养的普遍关注

(一)国外优秀音乐教学法简述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德国当代杰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Carl Orff(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其教学理念是一切回归孩子的原本性。该教学法主要由语言、节奏、声势、律动、器乐演奏、戏剧等构成,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模仿、创造、互动进行音乐感受,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和创造性培养。

  2.柯达伊音乐教学。由匈牙利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Zoltan Kodaly(柯达伊)创立的。其教学理念是人人都要学音乐,唱歌必需是无伴奏的,强调人声的重要性。该教学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手势或者具象动作模仿音高位置的变化,训练学生首调唱名法、五声音阶,强调和声的重要性,认为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由瑞士的日内瓦音乐学院的教授Emile Jaques Dalcroze(达尔克罗兹)创立的。其教学理念是“人的情感时音乐来源”,人的体态活动是情感的表达。该教学法主要立足于“听觉”,行动于“即兴”。以游戏为教学媒介,主张通过人的体态律动去即兴再现音乐。

  4.综合乐感教学法。是美国的一种本土音乐教学法。其强调对音乐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它包括音乐共同因素原则、音乐实践原则和综合教学原则。①

  5.铃木教学法。由日本著名音乐家、教育学家铃木镇一创立的。其教学法主要以幼儿为对象,通过对幼儿的直觉和听觉反复训练形成习惯记忆。该教学法从培养幼儿记忆力、注意力、运动能力和表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开发,这种方法不仅仅运用与音乐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学科的学习中。由于其简单明了,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成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

(二)音乐素养的内容体系

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内容应该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分为不同的结构体系。按照我国素质教育十年一贯制,分为小、初、高教育,以及在此体制前的学前教育或称幼儿教育。年龄从低到高所掌握的音乐素养体系构架不同:学前音乐教育主要由音乐学科的本体性知识、音乐的情感表达构成;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因学生对象的理解能力逐层递加,主要由学生音乐经验状态、音乐学科知识、音乐情感表达、音乐思想体悟等构成。②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最简单是事物出发,如人的身体器官:手、脚、肩膀等,通过简单的“身体乐器”将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则通过柯达伊手势,具象地模仿音高关系,以达到让学生准确唱出首调音高。这些都是音乐素养内容中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体现,也是通过简单的、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来。当然,音乐素养的内容除了传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有对音乐的经验性的感悟和敏锐的音乐思维能力。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体态律动培养的正是人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身体动作对旋律、速度、强弱的表达,感受音乐的魅力。再通过重复地、规律地动作后,即兴地创造出新的动作,这是音乐素养内容中音乐表现力的体现。

  综上,国外音乐教学法中各项内容都包含了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经验、音乐思维和音乐表达等音乐素养内容。

三、国外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

(一)服务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这表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国家倡导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和重点核心工作。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国外音乐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本体感受。奥尔夫曾指出: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纯地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③其中他强调音乐的原本性与我国音乐素养中首先强调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是相符合的。在学前教育中,音乐素养训练中的音乐元素,是为了让儿童能够产生更好的感知力和记忆力。

  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就是音乐教师通过节奏、语言、故事或律动吸引儿童注意力,从而引导儿童观察、模仿并重复动作、加深记忆,使其在步步引导下感受节奏的魅力,并从模仿中生出创新,用自己的动作替换模仿的动作。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音乐元素通过该种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自主思考。这时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从外部对学生的填灌,学生不再是“应试教育”中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通过和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自身心理结构的重新组织,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

(二)符合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逻辑

心理学家Jean Piaget(让·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论中,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大部分处于前运算阶段之中,是通过“同化”的动作观察和模仿接触社会的。而此时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不仅能够使儿童获得探索世界的“图示”,该重复的动作还能够使其获得欢乐和信心。同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喜欢大人重复循环一个动作一样,通过该阶段获得的同样会运算进其中。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等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是皮亚杰认知发展论中提出的有规则的游戏过程,是建立使儿童遵守规则的可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有效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儿童智力发展水平。

(三)推动学前专业教师音乐素质的多维度发展

1.提高音乐感知力

  国外音乐教学法有以下的共同点:(1)把欣赏、语言、演唱、演奏、舞蹈等有机结合;(2)寓教于乐,寓乐于乐;(3)强调学生本体性;四、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音乐氛域。

  儿童的学习往往是行动在先而符号在后,也就是所谓的具身认知理论。国外音乐教学法共同点是首先强调对音乐(节奏、音高)的感受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著名的声势舞,演唱音高的柯达伊手势等,都对应了“身心合一”的具身认知理论。多角度地运动国外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接受理论,还能够亲身体验教学环境,教室通过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

  2.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学前音乐教学是一种给予儿童已有经验的教学,是一种累计的过程。国外音乐教学法通过从简单地模仿体验到创新,其中层层都本着学龄前儿童理解能力的基础。比如,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从体态律动教学,首先培养训练学生在听到节奏、旋律时,身体动作做出的行动,把身体当做“乐器”,通过简单的元素(摇头、拍手、踏步、旋转、走路、跑步等)对不同的音乐节奏或旋律做出不同的表达;并且由单人向多人互动发展。从视唱练耳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他还提出强弱力度规则13 项规则、旋律写作的10 项规则等市场练耳的具体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强弱、速度、音高等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从即兴创作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素养中和声、曲式等的音乐感觉。使这三个阶段阶梯型融合,由下而上地增强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无论是在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还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都提到了“创作”、“即兴”等创新思维培养的手段。可见,在这些教学法中的最终过程都是要培养儿童发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奥尔夫说过,创造性体现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始终,它的基本过程是引导学生观察——诱导学生模仿——让学生充分体验——有个性的创作,逐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获得极大地发展。

  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国外教学法中已经成型的音乐规则技能,如奥尔夫八种声势手势,柯达伊手势,达尔克罗兹律动规则等等,还可以通过反省和思考,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创编,不要将死板的规则直接复制给学生。教学培养中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在从教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音乐的即兴表达能力。

四、国外音乐教学法在学前专业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一)课程计划中加强教学法在“本土化”方面的应用

人的发展都有阶段性,每个儿童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每个人因家庭背景和个性特征也会形成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校层面,应该减少“班级式”教学活动。NAEYC(全称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全美幼教协会倡导婴幼儿教育要强调适宜性教学。那就必须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包括身体、智力发展)、成长环境和情感发展。特别是成长环境和情感发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儿童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法在“本土化”方面的应用。

  经笔者研究,现我国出版发行的国外教学法规划教材大部分将教育实践本土化部分内容放在著作末尾,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应该更大化的将此篇内容分散到各个篇章去,让每个课堂都能成为具有本地特色的课堂,增强学生的低于认同感。苏联心理学家Lev Vygotsky(维戈茨基)认为,社会人化构成了儿童发展的文化世界,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

  因此,在运用国外音乐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因“地”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本土环境营造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能够在儿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赋予其新的教学意义,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本土因素,如语言、民俗、自然环境,通过开放性的引用、语言和游戏、户外音乐活动等,引导儿童感受本土音乐文化,同时,通过对本土文化与外乡文化、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碰撞,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童对社会文化的接受能力。

(二)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音乐素质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在我国中职中专、高职高专以及本科类院校是一门热门专业。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许多学校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或实践多以用举例服务于理论,学校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热情不高等现象。

  因此,首先,优化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培养方案,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之一。在课程培养方案中除了理论类学习,更应该加入外国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专业必修实训类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教学法的同时,能够形成学前教育环境氛围,将教授同学习相相融合,使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能体验自我教学方式,通过互动激发创造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出榜样,摆脱“讲授式”死板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活动模仿时,教师应该要做出榜样,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耐心以足够的时间,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最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形体的表达也是形成人思想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实训体验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教学法的真正意义和内涵,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体验活动构建学生的教学逻辑,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推展能力。

  最后,最重要的是反思。音乐教育和音乐素养应该是互相促成的,而音乐教学法的教与学也是双向作用的。要提高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提高高校专业教师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音乐审美能力,以及直觉性和经验性的音乐思维。学校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考核,通过学习、交流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注释:

  ①陈莹莹,闫红,林义群,等.国外音乐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学的借鉴意义[J].当代音乐,2017(12):25-27.

  ②孙晨燕.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构成研究及其启示[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5,16

  ③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3-3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