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一、前言
招贴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是信息传达的载体,同时招贴作为现代实用美术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在视觉艺术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招贴风格多样品类繁多,是运用当代西方艺术设计原理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手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特征。伴随着科技、产业、文化的高度发展,视觉艺术的审美趋势面临同质化和当代性的转变,在中国乃至东亚,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视觉传达艺术,其审美取向与文化血脉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沿袭着东方传统美学宁静、典雅的古老气息,“留白”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视觉艺术孕育下的当代招贴,更加注重功能,即招贴本体形式与内容的主从因素,以及招贴对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庞杂的信息量侵占了人们的视野,复杂的讯息令人望而生厌,为了迅速准确地传达作品的设计诉求,“留白”成为图像繁简对比,烘托主题的独特手段。招贴作为视觉形式的一种,其根源来自于现代主义对美学原理研究成果。自包豪斯学院建立以来,三大构成设计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平面构成对点、线、面的诠释,丰富了平面作品的表现视域,也直接迎合了人眼的视觉感知原理。“留白”在这一体系下更多的是构成中“面”,在图像的对比下促使招贴醒目、信息明确,并且在东方人文情怀的包裹下,作为舶来品的招贴艺术有了本土文化的特征。
二、“留白”的东方文化内涵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指的是为使书画作品整体章法结构更为协调得宜而有意留下的空白,画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以想象之空间。“留白”蕴涵了东方哲学辩证统一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计白当黑”,常常借用留白指代实体的茫茫江水,悠悠天空,更多的是营造一种“空”的心灵意境。根植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中国文人艺术,善于运用留白组织画面前景、中景和远景的空间构成,画中的留白既烘托了作者诗一般的心境,又给观者留下无限的解读空间,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只有一舟一翁以及船边寥寥几笔水纹,却让人觉得烟波浩渺、寒气逼人,给人浓郁的诗意。又如齐白石的虾,画虾不画水,大量的留白却使画纸方寸之间尽显大象,留白之处仿佛水波浮动,“无笔墨处见笔墨”,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迁想妙得,表现出了留白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魅力所在,这是对绘画审美意趣和艺术构思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一)增强作品的意蕴美
中国传统绘画就极其重视留白,寥寥几笔使主体物达到了意无穷的效果,以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画面意境形式。事实上,将水墨画“不着一墨尽得风流”的留白表现手法借鉴到招贴设计上,同样有增强作品意蕴美的效果,能够突出鲜明主题,同时在纸张上体现出物体所具有的艺术审美性。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的《澳门回归》招贴为例,简单素雅的画面上,中间是一片莲花花瓣,花瓣落在水上泛起水纹,水纹环绕成两道涟漪,细看是一大一小两个“九”,远观是汉字的“回”字,联想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莲花,又于九九年回归祖国,突出“九九归一,澳门回归”的主题,让人迅速明白这是澳门回归之作。招贴画面运用大面积留白,简单素雅却意蕴无穷。从设计大师靳埭强的这幅招贴中我们可以看出,将传统的留白意象观与现代招贴设计理论相结合,不仅突出升华了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使作品呈现出极具东方韵味的意蕴美。
(二)提升作品的格调情趣
相比于繁复多变的设计元素,运用留白的表现手法反而使设计简洁明了,提升了设计品位,给消费者以舒适的视觉体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日本品牌“无印良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印良品”在设计上总是很少宣传品牌的概念,而是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体验。原研哉任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后,将其“空”承载的物质形象不断地变化,眼看无物却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包装、产品设计还是招贴设计,“无印良品”都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设计简约质朴,凸显出产品的本质特点,给人格调高雅的心理感受。以2003 年发布的“无印良品”地平线系列招贴为例,此系列招贴利用的是真实图片场景的留白,与画面平行的地平线将招贴上下均匀地一分为二,少女的背影作为一个“点”元素立在地平线之上,在宽广的地平线的映衬下,人物显得尤为渺小,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面积的蓝白色,呈现出一望无垠的空间感,人们的视野也随之变得开阔起来。留白表现手法的应用使画面体现出一种高雅质朴、宁静自然的气韵,彰显出作者高雅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原野哉在其著作《白》的“空”一章中讲到:“什么都没有,其实其中充满了一个什么都有可能性的空空的容器,它真正体现了可以容纳万物的潜在力量;在这种空之中,更包含了沟通和传达的力量。”可见他对“空”、“白”理念的情有独钟。他的招贴并不局限于视觉感官的体验,而是更强调营造整体气氛,令人将注意力集中于产品本身,感受生活的哲学。
三、“留白”在当代招贴设计中的艺术作用
(一)营造作品的空间感
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视觉招贴设计,空间都是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必需品。而留白也被称为“虚空间”。传统绘画里“虚”就指代“留白”,利用“虚”来凸显画面中的“实”物,形成虚实空间的对比,丰富画面的层次感,为在方寸之间体现出无限的空间感创造条件。留白的“虚空间”是招贴设计作品的“言外之意”,看似是随意为之的无心之笔,实则皆是作者反复斟酌推敲独具匠心的产物。合理的“留白”能切割作品的空间,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增强画面的节奏感,营造作品的空间感。德国著名的设计师岗特·兰堡的书籍系列招贴,用单一的橙色作为背景,在大面积橙色衬托下招贴正中半开的书籍从颜色到图形都尤为醒目,书籍打开的缝隙勾起了读者的探究欲,成为整张招贴的视觉中心。可见,留白的“白”,并不单指色彩上的白色。另一幅社会招贴则利用书籍开口与密密麻麻的背景人群形成疏密对比,同样起到突出书籍成为画面视觉焦点的效果。人群好似在缓缓地往观者面前移动,呈现出涌出纸边的运动趋势。读者在欣赏招贴不动的图纹式样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同构型图案的陈铺也是另一种“无”的概念,运用得疏密得当不但营造了空间感,且更富动感、更添张力。因此,留白绝不是指留“空白”,利用非白的颜色或同构图案形成的陈铺背景同样是留白表现手法的体现。
(二)强化作品的传达效果
任何一件招贴作品都有一个想传达给观众的主题,一切视觉表现皆围绕主题进行表现。有的人以为,只要版面上的文字、图形占比越多越大,主题理念就会表现越强势夺目。然而就像没有光亮何来阴影,一味地增添文字说明只会堵住画面的气口,使画面变死,也令读者难以吸收招贴的诉求。相反,在主题内容周围合理运用“留白”有助于读者注意力向“主题”集中凝聚,形成一种引导路径,左右观众的阅读方向,引领观众的视线,这就是艺术处理上的以少胜多,读者反而能最快接收作品要传达的主旨。此外,对留白内容进行有章法的设计,能够让观众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营造出一个愉悦的氛围来欣赏艺术作品,让作品达到深度传播的效果。倘若招贴仅仅是被文字和图形所填充,那么读者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作品要传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注重画面构成要素的协调统一
“留白”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设计作品的情感基调,要与整体和谐统一。文字的大小、字体、所占据的位置、图形的大小、色彩的运用等都要与留白相辅相成。在平面设计实践中,作者应使画面中各构成要素与“留白”无形的气场协调统一,使“留白”部分对主体产生反衬或者映衬效果,更加鲜明地突出主题,否则就失去了留白本来的意义。(二)根据主题与效果适当增删调整
尽管“留白”有很多优点,但应用时需要避免形式主义的留白。“留白”面积过大,设计元素间间距太远,不仅使画面空洞平淡,而且无法准确传达诉求信息,产生负面效果,让读者觉得内容简单浅薄、形式单调无趣。若是设计中“留白”过少,设计元素间距太近,会使空间关系紊乱,画面缺乏层次感,从而导致读者产生视觉疲劳,接受信息不适。因此,不能不加分析,套路留白,还需根据实际主题,版面整体效果,加以删减调整,使平面设计作品获得最佳的画面呈现效果。(三)符合审美规律提升视觉效果
在运用“留白”的过程中,要尊重人们的视觉审美规律,不能是为了“留白”而“留白”。不加编排胡乱使用,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作品的整体效果大大降低。过多颠覆的设计是容易造成人的反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主题需要,与作品中的其他元素恰当搭配,给受众以舒适的感官体验,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是合格的招贴作品。五、结论
留白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对现代设计及审美具有深远影响。在现代招贴设计中,遵循运用技巧和原则,适当地使用留白手法,通过留白营造视觉和心理活动的焦点,构筑想象空间,从而深化设计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提升作品承载力,为作品赋予更丰富内涵,能使人们在招贴有限的画面中拥有更舒适的视觉感官体验,感受到新的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