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73)
一、前言
巴拉兹曾指出:“当电影中的声音效果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时,声音的剧作意义就变得更深刻、更重要了……这是声音不仅出现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且进而影响整个过程”。电影被赋予了声音之后,变得更加丰富,生气勃勃、令人激动。电影音乐作为一门冷门的学科,正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它涵盖交叉了音乐学和电影学两门学科的知识。八十年代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对电影音乐的研究,梳理国内外关于电影音乐的相关研究,发现对电影音乐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技术分析和文化分析两个层面。从研究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对电影音乐的文化功能、民族风格、审美心理、技术创作和音乐作曲评述等。电影被称为“视听语言的艺术”,声音在电影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而音乐作为电影声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起着渲染情绪、承担叙事的作用。古典音乐作为音乐学科的分类之一,也经常为电影配乐者所采用。
二、早期电影的仓促选择
自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放映短片之日起,即使人们对新生的事务感觉很新奇,但是久而久之也难以忍受默片的寂静气氛。于是就邀请钢琴师为电影现场伴奏,这是音乐首度用于电影。其后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加和影院的扩建,现场管弦乐团的演奏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负责乐团的指挥家也开始就电影内容寻找适合电影情绪的音乐来演奏,而此时期的乐谱多是现成品,加上乐团彩排的时间有限,许多的这类音乐仍未能就电影的剧情及气氛作出协调。1909 年,爱迪生公司为此做了改良,有系统地为电影剧情选择对应的音乐片段,并加上标题音乐以配合不同剧情的影片演奏,是名符其实的“罐头”音乐,其作用也还仅仅是营造氛围。值得说明的是,这类音乐绝大多数是来自古典乐曲的乐章,如1915 年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就用了诸如贝多芬、瓦格纳、柴可夫斯基、李斯特等的古典乐曲。《宾虚传》(1925 年)配上的是李斯特的钢琴曲《灰色的云》。
1927 年,美国导演艾伦·克罗斯兰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中使用了古典音乐,随之电影创作者开始寻找有古典音乐素养的作曲家为电影配乐,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给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影片《新巴比伦》配乐。音乐大部分是由十九世纪末法国的(包括奥芬巴赫的)旋律构成的。由此片开始,才形成真正的电影音乐,其作用也逐步完善。但是早期的有声片也出现过声音泛滥的现象,好奇感促使他们乐此不疲,如卓别林的电影中大量使用巴赫的键盘乐。
不仅国外如此,中国的早期电影音乐发展也是如此。从中国早期的电影《歌女红牡丹》中蜡盘发声中的音乐呈现,可以窥见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和音乐创作者对古典音乐的使用。
这种早期电影对古典音乐的仓促改编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它既不能与电影融洽,而且在另个层面,也因为其拙劣的演奏而使古典音乐庸俗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音乐的杰出理论家之一别拉·巴拉什就曾反对用古典音乐来做电影配音,他说,古典音乐“使我们进入同电影完全不同的境界”。
究其原因,古典音乐因其具有低成本版权、零制作成本的特点,理所当然为一些电影制作者所使用,电影史用有许多正确妥帖的使用古典音乐,增强银幕效果的案例。例如日本导演深作欣二在《大逃杀》中重复使用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用来对比电影中紧张和肃穆的情绪,形成冷幽默的效果,可谓是神来之笔。除此之外,电影音乐也是导演情绪在电影中的隐晦表达,当《大逃杀》中的“坏女人”光子被杀死时,配乐是海顿的《圣母颂》,银幕上主角不屈挣扎的慢镜头配合着优美宁静的旋律,观众也感同身受了“我只是不想坐以待毙”这句独白的含义。
许多导演在电影配乐的选择上,都会采用古典音乐除了因为古典音乐是公共版权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古典音乐拥有着严肃的音乐范式,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的黑白电影《相见更晚》,全片都只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如春雷滚滚般的琴声,表现了男女主角沉郁、纠结的心境。李安的《色戒》中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馆吃饭的场景,这段对话现场配上了钢琴师演奏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奏鸣曲OP.118》,这首钢琴曲深邃、淡然的乐风,配上电影中乱世儿女的相互试探,可谓相得益彰。因此一位早期的电影工作者曾经说:“我们谋杀了莫扎特、格里格、巴赫、维瓦尔第、比才、柴可夫斯基、与瓦格纳——所有未有受版权保护的都被我们偷窃了。”
三、古典音乐的隐喻呈现
有人明确反对在电影中运用古典音乐,如英国人电影理论家林格伦就认为“利用众周所知的音乐是比较容易使人分心,及有一种附带的缺点,它往往令观者引发一些联想,而这种联想或许会与导演原来的意念产生冲突。”但是有些电影导演凭借其深厚的音乐积累具备较高的音乐理解和把握能力,其借用的古典音乐与自己的电影产生了奇妙的结合,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成为影史佳话。英国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改编于福斯特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场不对等阶层的爱情,因此,电影开头对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的歌剧选段《我亲爱的爸爸》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除开头的片段外,在剧中,导演安排女主角在戏中弹奏了一段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这个片段也很好的烘托了女主角外冷内热的性格特征。
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呈现,有时是作为反讽的符号。虽然音乐本身具有思想表达的抽象性和意象思维的可延展性,但是古典音乐多是人们熟悉的,其原来的意旨也就相对明确。美国导演科波拉的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对瓦格纳的音乐《女武神》的运用。《女武神》第三幕 序曲《女武神的驰骋》,这是一段气势磅礴的间奏曲,也是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科波拉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只不过天上飞行的不是女武神,而是武装直升机。画面伴随的是美军直升机疯狂扫射轰炸越南平民的画面。用法国号、低音管与铜管乐演奏,充满了流畅的速度感,旋律中尽现了宏伟而雄壮的音色。
另外,音乐的声浪中画面还显示了美军士兵的疲惫面孔,不情愿和无助的眼神,声画的结合令人回味出一种强烈的反讽反战的味道。
同样的例子还有库布里克在《发条橙》中对贝多芬音乐的使用。如男主角亚力克斯与同伴在赌场目睹另一帮流氓强暴女孩的段落中音乐竟然是罗西尼的《偷吃的喜鹊》,音乐开始是轻松愉悦的,与台上的强暴勾当似乎很不和谐,然而在主人公的视角上,那只不过是一场滑稽的游戏,音乐因此而合理,这种声画的对位客观上具有了讽刺味道。
四、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哲思呈现
在深作欣二的《大逃杀》中的开篇中,导演运用了威尔第的《安魂曲》天启一章。导演用歌颂上帝和表现宗教的古典音乐配上杀戮的画面,其讽刺目的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就是美国导演科波拉的经典作品《教父》中结尾那场经常的交叉蒙太奇中声画结合的运用,象征着上帝和圣洁的管风琴配上杀人的手法,也更加隐喻了暴力和导演的目的。除此之外,就是库布里克在《发条橙》中五次应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故事表现出暴力少年亚力克斯把《第九交响曲》当作精神支柱,也是刺激他犯罪的心魔,也曾成为致其于死地的中介。导演将无赖少年与贝多芬或者与高雅的古典音乐的结合貌似无稽,实则多有深刻的哲学隐喻。正如库布里克自己声明的那样:高等文化于社会影响是关乎道德与高尚是错误的。其次,贝多芬与亚力克斯在性格、生理状态等几个方面是暗合的。第三,用高雅文化的标签贴在粗俗暴力的头上与故事中政府、社会打着正义权威的幌子剥夺个人的人权的行为对照衡量,隐喻指出正义的未必合理这一哲理,从而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美国作曲家齐莫尔说过“我从导演停下来的地方接手工作,讲述那些你不能用画面或文字表达的东西,而且还要做的优雅。”影视作品因其制作成本以及相对固定放映时间的考虑,很难用镜头和语言将全部的情节要素表达清楚,古典音乐因其低成本版权、零制作成本、思想表达的抽象性和意象思维的可延展性,得以较好的弥补所遗漏的部分。但因古典音乐的非通俗性和非大众认知性,其在这两种关系之下的运用受制于受众个体的文化差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