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工人文化宫,山东 济宁272073)
创新是艺术形式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如果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加以创新,那么就无法实现艺术形式的长久发展,由此可见,创新是艺术形式的核心。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组织能力、排练能力、结构能力以及编舞能力,她们是舞蹈作品的缔造者,能够直接决定舞蹈作品的完美与否。作为舞蹈编导应该在作品创造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创新,避免一成不变,从不同的角度更好的传达情感,提升舞蹈创作的整体水平,打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
舞蹈编导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想要舞蹈作品的创作获得成功,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以下专业素养:(一)音乐素养
舞蹈艺术与音乐、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将音乐作为精神,文学作为内涵,美术作为标准的一种人体动作。舞蹈编导首先应该具备这几方面的专业素养,即专业的音乐素养、文学素养以及美术鉴赏能力,其中以音乐素养最为重要。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帮助舞蹈编导将舞蹈的内涵真正的表达出来,也是舞蹈编导的基础所在。因此舞蹈编导必须具有良好的音乐思维和感知能力,通过音乐主题来展示舞蹈创作的内涵,良好的文学修养又能够给编导带来丰富的舞蹈语汇,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能提升观众的感官。(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要丰富想象力和缜密思维能力,充分合理的利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在缜密思维能力的帮助下,使得自己所创作的舞蹈作品更加丰满有内涵。想象力、联想力为舞蹈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在大胆创作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让舞蹈作品在细微之处也能使人津津乐道,在情感和情节处理方面也显得更加精美无暇,思维能力是舞蹈作品的骨架和经脉,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使得舞蹈作品更上一层楼。(三)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
舞蹈艺术的创作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舞蹈编导应该热爱生活深入体验生活,善于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能够用于创作舞蹈的素材。没有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舞蹈编导,应该切实的深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观察舞蹈创作素材,在收集的素材中进行创新,提炼出能够应用于舞蹈中的素材,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真正做到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人民。(四)善于积累
舞蹈编导除了上述几项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最重要的创作和排练的专业素养,这要求舞蹈编导必须具有一定的舞蹈技巧、技能,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对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创作、组合和发展,直观的向观众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创作意图。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积极的对其他舞蹈作品进行鉴赏,与其他舞蹈编导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扬长补短,善于积累经验,经常进行反思,不断学习专业技能,让自己掌握更广博的舞蹈知识和文学素养积累,从而让自己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由量变产生质变,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五)敏感捕捉情感
舞蹈除了具备最必须的基本编创基本功之外,还应善于捕捉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舞蹈作品向需要舞蹈演员向观众们呈现,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关乎着观众们的观感。每一位舞蹈演员都具备丰富的内心感情,当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可能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情感,作为舞蹈编导应该细心及时的捕捉到舞蹈演员的情感的流露和转变,当舞蹈演员流露的情感和舞蹈作品本身传达的情感相互冲突时,舞蹈编导应该帮助舞蹈演员理解舞蹈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便于舞蹈演员能够更加顺畅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舞蹈作品和情感相融合,更好的向观众进行舞蹈作品的表演。二、舞蹈编导在作品创作中如何创新
舞蹈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舞蹈编导,客观的生活环境对每一位舞蹈编导都是平等的,但是为何有人名扬天下,而有人却无人问津?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舞蹈编导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否充分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加以创新。比如美国知名的舞蹈作家伊莎多.邓肯,在她的一生中创作了像是《斯拉夫进行曲》、《第六交响曲》、《马赛曲》等脍炙人口的舞蹈作品。她不受舞者程序化动作的限制,无拘无束的在舞台上肆意的通过舞蹈作品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追寻内心的情感,给古典芭蕾艺术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发了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的革命。正是因为有许多像邓肯这样的舞蹈编导,才能够使舞蹈艺术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一)文化理念创新
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产物,是某一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意识形态。理念则是文化更深层次的融合,进而形成的思想看法。舞蹈编导是艺术创作,需要依托于文化理念,其创作的作品可能会展现出某一地区的文化特色,向观众传递相关的文化理念。1986 年,杨丽萍老师创作并演绎的舞蹈作品《雀之灵》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在杨丽萍老师的演绎下,充分的体现出了舞蹈创新的特色,并在创新中呈现出了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雀之灵》不论是在背景音乐、服装设计、手部动作、体型姿态以及舞蹈动律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充分的融合了傣族舞蹈,用不同的手部动作来展示不同的含义。同时《雀之灵》也充分融入了杨丽萍老师对民族舞蹈的独特理解,在服装、动作和音乐的共同配合下,向观众们演绎出了一只在森林中沐浴晨光、翩翩起舞的孔雀,也展示出了舞者对民族舞蹈的热爱,将自己对孔雀舞的独特认知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化元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超越之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云南映象》是我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以我国云南地区多民族特有的原生态歌舞为参照,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大胆创新,在国内外都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从《雀之灵》和《云南映像》这两部作品的成功不难看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为艺术作品注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的重要性。能够使得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是具有文化内涵并且融入了舞蹈编导独特的认知和理念的作品。
(二)表现风格创新
表现风格指的是舞蹈作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同时代、不同编导、不同作品的舞蹈表现风格不尽相同,独特的表现风格是获得良好口碑的关键。无论是在哪一个舞蹈作品中,想要更好的演绎舞蹈作品,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就要运用好舞蹈语言,作为舞蹈编导应该深入的认识个人各个部位的结构,在编舞的过程中运用不同部位结构的特点将舞蹈语言充分的进行表达,形成具有强烈的个人表现风格,让观众不论是视觉还是情感体验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独特的表现风格能够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比如杨丽萍老师的《两棵树》,在表现美感的同时变现出了内在蕴含的情感、《小溪·江河·大海》画面设计引人遐想,让人们在遐想的过程中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的揣摩,想要有更深入探究其蕴藏深刻意义、杨丽萍老师的《云南映像》敢于突破传统的文化理念和表现风格,才能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张继刚老师在前期创作中较多是以民间舞作为表现题材,更加偏向对劳动人民的诠释和表现,比如《好大的风》、《俺从黄河来》、《一个扭秧歌的人》等经典作品,并在当时的舞坛造成了巨大轰动,在成为军旅舞蹈编导之后,张继刚老师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改变,从民间舞到现代舞,从劳动人民到军人,比如《红蓝军》、《哈达送给解放军》、《士兵与枪》等舞蹈作品,到后来的2008 年北京开幕式的总导演和2009 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总导演。从张继刚老师创作风格的变化中不难看出,以为优秀的舞蹈编导不仅需要基本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特色的表演风格,还要追求表演风格的多变,以此来实现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舞蹈主题创新
国内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快速提升,人们对于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逐渐提升,在如今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舞蹈创作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贴合当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更新舞蹈知识,积极探索新的舞蹈题材,实现舞蹈作品的创新。作为舞蹈编导不应该将自己限制在固有的表演风格和舞蹈主题之中,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创作出主题鲜明、新颖独特的舞蹈作品。每一位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灵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让观众能够直观的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是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依赖的是舞蹈编导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特色的舞蹈作品不仅要有文化理念作为依托,还要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演主题,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再次品位不仅不会觉得淡薄,反而会发人深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