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博物馆教育与公众文化生活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579
李满超

  (广东东莞博物馆,广东 东莞523000)

一、前言

如今社会文化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文化丰富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视野,这对于博物馆教育来说既是很好的机遇,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获得了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的教育能力成为博物馆管理的重要内容,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社会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激发博物馆教育活力,创新博物馆教育形式,实现科学有效的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公众,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二、对公众展开博物馆教育的意义

博物馆一般分为综合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内容涉及到历史、文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是一座立体的知识宝库,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教育可以有效补充校园教育。博物馆藏品丰富、真实且稳定,具备开放性、引导性和探究性,是进行良好教育的有力材料。博物馆中所有能够影响公众的活动都属于博物馆教育的范围,博物馆教育主要依靠馆内藏品和展览陈列等材料和相关活动,并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公众进行较直观形象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博物馆教育基本是围绕当地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博物馆中的藏品来展开的,这说明博物馆教育活动不能与其自身性质脱离,要根据自身性质深化主题和重点,保证教育的专业性和个性化[1]。博物馆教育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服务主体非常广泛,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博物馆教育能够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人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公众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结合公众文化生活优化当代博物馆教育

(一)注重对公众文化生活的调研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进行文化旅游的热情和渴求不断增强。博物馆教育要让人们感受到选择博物馆不但能够满足出游的乐趣,还能学习到很多知识,增加出行的价值。如今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日渐丰富,博物馆需要对公众进行深入的调研,从而找到能够吸引人们前来参观的有效方法。调研和制定规划是博物馆教育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实际的教育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不引起参观者反感的前提下,博物馆可以对参观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参观者画像,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博物馆要注重钻研公众的兴趣爱好、出游心理、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通过采集足够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充分了解公众,努力培养潜在观众。博物馆要尽量缩短与公众的距离,拓展教育思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丰富、新颖的教育活动不断满足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在增加对公众文化需要了解的同时,博物馆要加强宣传,努力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程度。博物馆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展开不同的特色活动,增强公众与博物馆的黏性。博物馆可以运用微信、网站等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与公众进行互动,使公众感受到博物馆的亲民性。

(二)建设教育资源库

让更多人都能接触到具备研究、教育、娱乐等综合价值的藏品,感受历史文化、科学文化等文化的独特韵味,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最大价值。藏品就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教育依托,其数量繁多、类别丰富、内涵深厚;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的藏品资源,重视激发文物优势,充分发掘和整理藏品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合理有效地整合资源,建设博物馆自身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资源库。博物馆教育就是在充分研究馆藏品的基础上,寻找公众的观赏习惯,充分发挥藏品的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并采用易于公众接受、理解、观赏的方式,让具有不同文化需求的公众都能够有所收获[2]。

  博物馆应该意识到自身的教育作用,博物馆展开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本着教育的目的,绘画、标本、手工艺品等相关教育资料的收集与制作,展台的设计和维护,相关文化活动的展开等都是为教育作出的准备和实践,都可以归入教育资源库。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库,要使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最大化、最优化,让博物馆能够讲出生动形象、有趣又多元的文化故事,给公众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感受,激发公众的求知欲,鼓励公众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三)优化教育项目

在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教育项目,大致可以分为讲解导览、文化活动和网络教育项目。讲解导览一般分为人工讲解和多媒体语音、视频讲解,人工讲解作为一种传统的讲解方式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人工讲解有似导游,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来陪伴和引领参观者进行博物馆的参观游览,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刺激参观者的感官,从而增大参观者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博物馆应当对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做到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并能够随机应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逐渐成为博物馆讲解导览的重要设备,博物馆在展品旁设置多媒体设备,参观者可以采用简单的触屏操作自主选择讲解与否,讲解的方式也从以往单调的语音讲解升级为语音与图片、语音与视频相结合,便于参观者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而且如果参观者有没听清楚或很感兴趣的部分还可以选择重听讲解。

  目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与参观者互动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参观者参与到关于展品的艺术体验中,加深参观者对于馆内藏品的印象。博物馆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建设网络博物馆,通过网络展示藏品,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藏品信息,获得教育感悟。博物馆要致力于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项目,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用好自身丰富的文物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拓宽公众的文化视野。

(四)增强教育体验

文物藏品的摆放一般是展陈者基于对文物的具体思考,对文物进行不同形式的摆放,摆放方式对于展陈者和参观者来说都非常重要。通常博物馆文物的陈列摆放要便于参观者参观和理解,并符合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特点。博物馆要对陈列的内容进行定期更新,以免因长期没有更换调整而影响参观者兴趣。对于陈列展览不需要太过注重学术氛围,可以将展厅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型,使每个展厅都能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博物馆可以采用复制品的方式让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接触文物,切实感受文物的历史韵味与内涵,达成有效的博物馆教育;同时博物馆要明确复制品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是增加经济效益[3]。合理布置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对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在博物馆的展览过程中,需要在合适的地点设置对应的指示牌或运用液晶显示屏等方式提供有效的指示信息;要保证博物馆安静有序的文化氛围,尽可能避免产生噪声。博物馆要确保空气流通性良好,给参观者提供最基本的良好的参观条件。博物馆要科学规划参观路线,尽量避免参观者二次参观,节省人们的体力;同时要在参观路线中设置休息区,增加博物馆的人性化服务。博物馆应当提升服务意识,重视服务质量;要经常保养或更换馆内设施,设置必要的物品寄存处、雨伞存放和借用处、应急药物供应处等,完善博物馆相关服务,满足参观者的服务需求。

  教育与娱乐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和谐共存,且适当的娱乐能够吸引参观者,焕发博物馆的活力。博物馆要激发公众前来参观的热情和兴趣,走入公众文化生活,需要在馆内设置可供公众学习、休息、休闲的互动区域或体验空间,让参观者能够进行交流互动,为其提供独特的参观体验。

(五)创建教育联盟,运用新兴技术

随着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公众能力的加强,博物馆可以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达成教育联盟,形成良好的公众教育连结。博物馆应当拓宽教育视野,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增加与学校、社区、机关、旅行社等多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共享平台,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创新完善发展。馆校合作是增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方法,博物馆要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制定博物馆进校园的宣传教育规划,建立长效合作模式,使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并汇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人员要与教师定期交流,共同进行学习培训;要为学校教育提供相应材料,并逐渐建立双方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博物馆应加强与社区的文化融合,建设博物馆教育的社区园地;博物馆要积极汲取各个公共机构的教育特长,发挥他们的教育优势,形成博物馆立体全面的教育体系。博物馆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开展专题讲座和教育活动,普及文博知识,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博物馆要提高信息化水平,运用互联网技术收集藏品数据和相关资源,对其加以还原,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档案。博物馆可以采用拍摄、扫描、特效制作等技术手段将藏品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博物馆数字化,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D 技术与VR 技术的运用给博物馆三维文物展示和场景漫游提供了科学支撑,参观者能够获得仿佛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是博物馆教育场景搭建方面的重大突破。

(六)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

通过结合自身的文物信息,深度发掘藏品内涵,博物馆可以运用藏品标识、文化符号、藏品所代表的元素及优美造型、特殊纹饰等,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文创作品,实现教育功能的延伸。博物馆可以出版相关考古、历史、民俗文化等教育书籍,设计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物复制品、纪念品、环保布袋等,用文化产品与公众进行亲密联系,打造博物馆文化圈。博物馆开发时尚、乖萌、实用、精美的衍生品,能够增强对于公众的吸引力,使人们更愿意前来参观游览;且这些美好的文创产品可以让参观者把博物馆带回家,形成独特的参观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不但要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也应当对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自身藏品特点和底蕴,从博物馆服务的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提升;深度调研公众的文化需求,建立教育资源库,不断优化教育项目、给参观者更好的体验;还要积极创建教育联盟,应用新兴技术,形成博物馆教育的多元体系;并为参观者提供方便携带又有特色的精美文创产品,打造博物馆教育闭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