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文化馆,河南 内黄456350)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巨变,在漫长的岁月里,华夏儿女缔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处在崭新的21世纪,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已然形成,各种文化之间开始彼此碰撞、交融,期间一定要保留自己专属的文化底蕴,那么本民族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主权才能得到广泛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且认真高效的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进一步促进国家繁荣,提升社会向心力,也会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时期,非遗保护工作在国内各地区相继开展,各地区的文化馆一定要通过发挥文化馆的职能和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出作用。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主要囊括了两大部分:第一是精英文化的发展,第二是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述两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长期发展,普遍都注重精英文化建设,期间常会忽略民间文化发展,尤其是民间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备受冷落。这样下去必然会造成国内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继而濒临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同时也是民族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假设不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就会使之遭受重创且慢慢失去民族本质,也会危及到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实现了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俨然成了一个整体,在各国发展中,每个国家都在弘扬本国文化,同时也会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部分,这正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渠道。诚然,此种发展形势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文化同化现象,久而久之就会让本民族文化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的象征、价值、意义都会被严重削弱。因此处在新时期文化发展背景下,借鉴先进的西方文化是必须要做的,但要保证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身特色,不能在文化万花筒的冲击下迷失方向,要坚持自身文化特点,如此方可更好更优的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都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所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诠释了我们的民族观念和审美观念,所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馆具备的优势
文化馆属于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具备公益性质,其具备培训文艺人才、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等多项职能,文化馆最贴近基层,也最近接非遗传承人,并也最接近民间文化,因此文化馆在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充当着“排头兵”的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更是每一位国民的责任,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唯有社会民众从思想上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并且可以主动的、自觉的进行非遗保护,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传承下去。文化馆属于最贴近社会群众生活的基层单位,其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责任与义务。
另外,文化馆有着引导群众精神文化的职能,因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文化馆一定要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职能优势,将非遗保护工作相关讯息、资料等传递给受众,并组织和开展座谈会、故事会、文艺汇演等多样活动,以多元化的形式面向群众宣传非遗保护的意义,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非遗保护也是自身职责所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后,便可让群众主动融入非遗保护,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文化馆中人才济济,尤其是艺术人才很多,这是其他社会事业单位不可匹敌的,所以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中更具人才优势。
另外,文化馆内部的录音设备和摄像设备等也十分先进,加之很多馆员长期奋战在工作第一线,对民族文化最熟悉不过,所以很容易产生情感价值认同,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
四、当前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势严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巨大影响,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凭借“口授心记”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并且很多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资料等大量外流。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不深,所以就会产生随意滥用的情况,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必然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开发,造成千百年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民间手艺、民风民俗等在时代变迁、科技发展、管理不良的影响下消失殆尽。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大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选择了进城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幼妇孺。再加上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条件好的选择迁往城市,现在农村常住人口极少。由此便会让农村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受到良好保护和传承,所以久而久之就会面临着灭绝消失的危险。
(二)宣传力度不足
现在的基本情况是,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严重不足,所组织和开展的非遗活动宣传甚少,这就难以让人们真正掌握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实际价值,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非遗保护工作必然难见成效。(三)遭受外来文化冲击
当前时代,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相继流入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所致,一些基层地区的老一辈群众,他们的文化素养不高、观念守旧、思想固化,这些人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显得不知所措,而年轻一代崇尚潮流文化,过度追求外来文化,这些都会让乡村中的民间传说、传统手艺等面临消失的危险。五、新形势下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对策
(一)优化内部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馆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加强非遗保护力度的重要部门,应循序渐进的开展保护,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应用、实际调研,为非遗保护宣传工作打好基础,便于日后向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普及非遗保护相关知识。非遗工作开展期间,文化馆要配备专属馆员,馆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且甘愿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贡献力量。文化馆从事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得到政府支持,在文化馆建设发展中,务必要和国家文化管理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只有获得政府支持才能有效处理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诸多难题。政府要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并且还要鼓励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等对非遗项目进行捐款,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要使用先进科技对非物质文化数据进行安全保存,避免信息泄露和数据被盗等情况发生。
(二)向商品化、产业化方位转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期间,不能只是凭借参观展览的形式对外宣传非遗文化,一些相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陶埙生产和制作,亦或是桃木制作工艺以及春节剪纸艺术等,主要经营模式以个人和民间继承的方式为主,其销路狭窄,手艺人收入少,难以满足日常生活支出,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因此无论是对个人来说,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都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与前景。文化馆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产业化发展,有效处理非遗生产问题和销路问题等,鼓励非遗传承人参加多元化的文化宣传活动,以剪纸为例,剪纸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常见于农村的窗户和墙面上,主要由农村妇女去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剪纸几乎成为了每个女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一种艺术,中国南北方都有剪纸艺术,人们通过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会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诠释出来。剪纸这类非遗类技术促进其商品化生产,使之成为市场畅销品,如此不但可以传承传统艺术,还可以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路径。
(三)人才培养
无论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或是从文化继承、发扬角度去分析,文化馆都要深刻的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面临的最为严峻问题便是缺少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传统生活形式下而慢慢形成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深,再加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年轻一代普遍都不愿意接受传统手艺。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可看出,很多非遗项目早已没有了传承人,并且该类情况还在不断加剧。旨在有效处理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文化馆要重点对非遗继承人进行大力培养与教育,并且将非遗继承人的教育工作视为文化馆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馆员要经常性的和老艺人勤沟通、多交流,鼓励这些老艺人突破传统思维,多收一些门徒,之后将手艺传承下去。
其次,和社会上的艺术院校加强合作,学校可将非遗文化课程纳入到实践教学工作中,邀请专业馆员在校授课,让在校大学生接受非物质文化,对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学要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六、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点尤为突出,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殊地域之间的关系甚是密切。这便代表着,若脱离了地域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会丧失本色,失去最精华的部分。业界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突出对传承人的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保护。根据这种观念和思维,文化馆在其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可见一斑。文化馆要通过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运营、加强人才建设等手段去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如此才能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创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