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政法和社会事业局,江苏 溧阳213341)
文化是指引人们前进以及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旗帜,对于实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和宣传手段,促使和谐文化的风气散播在新农村的每个角落,从而确保新农村的建设不断向前。
一、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一直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支柱的支持。如果任何一个支柱薄弱或短缺,社会就会倾斜甚至崩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这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与营利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主要着眼于社会利益,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文化,向全社会提供文化领域的竞争产品和服务,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纸,互联网,表演,文物,书籍和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等许多文化领域。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要求中的大多数,即“生产发展,小康生活,文明乡村风貌,清洁乡村风貌和民主管理”都与公共文化服务息息相关。没有相应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很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多次强调,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对村庄环境的简单改造,甚至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拆迁和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和主体是新农村建设。农民,新农民建设的关键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德国科学家马尔库塞曾经说过:“思想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人。”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提供尽可能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开展多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育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新一代农民。意识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1]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客观需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广大农民的客观需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肩负着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广大农民社会主义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任务。广大农民群众下班后需要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随着广大农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对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逐渐增长。他们不仅追求财富,而且追求快乐和美丽。不仅肚子饱,而且精神饱满。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也是加强党和农民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各级政府要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的需要,有远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出反应。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基础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使农民逐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科学,不断打破保守的官僚主义,克服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观念,对人才培养、信息化、科技推广和市场开拓工作,提供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广大农民进一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人际关系、新精神状态,为农村深入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经济就是昨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没有小康文化,小康经济就很脆弱,就无法持续稳定发展。[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农村人口数量下降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工业化的进度也逐渐加快,城镇化的加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因为城镇化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工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工厂逐渐变多,很多农民把自己的土地承包了出去,并且在城市寻找到工作的机会。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布局的调整。城镇化的发展减少了农民的数量,增加了土地的完整性,为农业转现代化提供了基础。[3](二)农村极度缺乏人才
科技对于“三农”的重要性,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是,农村科技人才缺乏,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其实,这一问题,不仅在边疆地区存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如此。一位县委书记告诉笔者:“农经、农技、农机、茶叶、畜牧‘五大员’普遍缺人手。由于农技人才缺乏,许多农业科研无法正常进行。想招几个学农的大学生,可报名人数一直未到5:1的招考比例,只能作罢。(三)农村文化服务和资金短缺
目前我国偏远地区还有部分农村没有脱贫,在物质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地时候,精神需求更加跟不上发展,而发达地区地村庄虽然有设立文化服务站,但是由于服务力度和供给力度薄弱,导致这种文化服务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而农村人们认为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目前也没有面向农村的专题电影或者节目。由于农村社区缺乏资金,因此社区无法组织文化宣传节目或者体验活动,因此文化服务建设一直停滞不前。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投入,重视载体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首先要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农村公共文化以非营利性文化为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资源除了用于国民经济发展、能源、交通运输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外,还应用于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及时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载体,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要从人才、资金、倾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有文化局,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乡、镇、村可以建立集读书、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运动、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室。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定期向农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建成宣传中心,文化和信息。[4]
(二)引入人才与资金,促进文化与发展
一是加大人才与资金的引进力度,只有解决了“肚子”的问题才能满足“脑子”的需求。习近平主席大力推动“三农”工作,力争打造美丽新农村,国家也不断地引进大学生村官,鼓励高材生回家乡进行创业,人才的引进也带来了产业项目和文化的火花。各大创业者将家乡的农产品进行推广,甚至打造成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为自己的家乡做出重大贡献。例如李子柒不仅将文化传播到全国,还输出到国外,这就是一种乡村文化自信。二是把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出版“三农”重点出版物,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起的通俗图书品种和数量。利用电化教室、阅览室,教人们种养技术,举办讲座、展览、专题片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三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作贴近生产生活的节目,如小品、快板、山歌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改变风俗习惯,破除陋习,逐步形成“乡村文明”的新农村风貌。要根据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5]
(三)完善机制,发展产业文化
要提供可持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依靠政府拨款的方式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政府投入之外,仅仅依靠零碎的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市场总体发展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市场分布分散、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率和速度。逐步培育多种所有制、多种领域、多形式、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城乡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培育一批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农村构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为农村脱贫致富而助力,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发展增光添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