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舒曼音乐作品《童年情景》的故事性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069
周玉成 于巧琳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一、基于标题音乐的故事性

标题音乐是把特定的内容作为创作的依据和构思,并运用种种特殊的音乐手段去表现标题中特定内容与情节①。这就使得标题音乐,所表达的音乐内容更加具象化、情节化,且具有故事性。19世纪30年代,标题音乐兴起,舒曼尝试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使音乐更具有“靶向性”。舒曼赞赏标题音乐的创新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正是他对标题音乐的试炼。这13首作品的标题是乐曲完成后,由舒曼亲自题写的。他认为,标题有助于告诉人们作曲家描写的场面、形象、情感,有助于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②。

  浪漫时期,作曲家更注重表达自身的情感。在创作音乐作品时,通过运用标题音乐,传达自身的情感以及故事。舒曼在信件中便提到:“事实上,我常觉得我只是借音乐抒情,但先容我告诉你我还写了些什么,以免忘记。”借音乐抒发自身感受,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

  标题音乐的兴起,是由音乐美学潮流导向的。它与文学作品融合,为当时的作曲家,提供了更多地创作可能性。标题对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音乐内容对标题的叙述、展开,这些都构成了标题音乐的故事性。《童年情景》由13首短小精悍的钢琴小品组成,每一首都有一个标题和特定的故事内容,这与标题音乐的故事性不言而合。

二、取材童年趣事

在《舒曼传》这部书中记载了《童年情景》钢琴套曲的创作背景,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去回忆童年时光。《童年情景》中的故事情节也与克拉拉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克拉拉的童年趣事,给予舒曼创作这部钢琴套曲的灵感。在舒曼的信中写道:“当我们从康奈维兹走回家…沿途有许多小石块,我总习惯仰头谈话而不低头看路,因此她老跟在后头,不时轻拉我的外套,免得我绊倒,但她自己却走得踉踉跄跄。”③舒曼与克拉拉的这些趣事都成为《童年情景》这首钢琴套曲创作的源泉。

  1838年,舒曼在完成《小品集》后写信给克拉拉:“我一直在等你的回信,结果在等待中我写了一大本作品,有趣的、疯狂的、严肃的都有,保证令你大开眼界。…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之后从中选出12首。”④舒曼给克拉拉的信中写道选取了其中12首作品,这12首有的有趣、有的严肃、有的疯狂。《童年情景》在实际的发表中却有13首作品,至于哪一首是后加入,已经无从考证,本文对此不做深究。从舒曼写过的一封封信中,我们可以解读到,舒曼一直伴着克拉拉成长,一起经了有趣而平凡的时光。也许舒曼已记不得自己小时候做过哪些游戏,可他将克拉拉的童年,用音乐,谱写成一部回忆录。

三、各曲目中具象化的故事

这13首作品中,第1首《异国和异国人民》,作为整部钢琴套曲的开篇第一章,舒曼为何如此命名,众多学者们,至今未找到贴切的原由。乐曲中连续进行的三连音,如同缓缓道出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

  

  第10首《过分认真》第2首《奇怪的故事》这两首,同为孩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超出认知的惊恐。第11首《惊吓》第3首《捉迷藏》 这两首,都是对孩童游戏场景的刻画,逼真而生动。第9首《木马游戏》第4首《孩子的请求》这两首,如同文章上下文的呼应,上文描写孩子对心向往之的事物,面露恳求之色,下文便刻画出得到后的心满意足。第5首《无比的幸福》第6首《重要事件》 这两首,对于孩童来说,每一件事都至关重要。孩子在面对他认为重要的事件时,所表现出的认真、严肃甚至有点可爱的态度。可能对于成人来说是啼笑皆非,但对于孩童却是兹事体大。

  第7首《梦幻曲》,是这部钢琴套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并常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奏。其中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舒曼通过运用音乐语汇,将梦境刻画出来。色彩明暗交替,如幻如梦。主题变化反复,是对美好事物、场景的无尽想象。

  第8首《在壁炉旁》,描绘出在冷风凌厉的严冬,守在壁炉旁,昏昏欲睡的人们。安逸的气氛中,时而响起,火炉中,木柴燃烧的“噼噼啪啪”声。

  第12首《入眠》,夜深时,人们酣然入梦,运用调性变换体现人们在入眠时,身体的辗转,再到调性的回归,人们渐入梦乡。

  第13首《诗人的话》,与开篇第一章相呼应,总结全曲,点明主旨,如同作者寄语。舒曼在最后一首乐曲中,加入小段华彩乐句,发人深思,留下无尽回想。最后回归主题,却又不似,第一乐句那样沉重,万千感慨的结束全曲。

四、音乐语汇描述故事画面

舒曼在这部钢琴套曲中,有着许多具象化的音乐语汇,通过和声、节奏、力度、织体、音响效果等方面来叙述故事,使听众听到音乐后,脑海中画面涌现,故事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相映成趣。见谱例1,第3首《捉迷藏》,曲中有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且是跳音,旋律进行上,采用级进的音程,彰显紧张的游戏气氛。大量快速跳跃的上下行音符,如第1、2小节,去形容,孩童在玩捉迷藏时,上蹿下跳、热火朝天的场景。孩童紧张刺激的心情被突强即弱的力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例1: 《捉迷藏》

  

  第4首《孩子的请求》(见谱例2),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曲子的结尾。孩童从开始的D大调叙述自己需求,小心翼翼且真诚。后转到A大调又转回D大调,最后在未解决的属七和弦上结束。未解决的属七和弦就如同孩子的请求一样未解决,留下了一个问号,好像孩子小心翼翼却又满眼希冀地问:“可以吗?”

  谱例2: 《孩子的请求》

  

  第8首《在壁炉旁》(见谱例3),此曲中运用的音乐语汇所勾勒出的画面,最为意象画的是第二十六小节中,级进的下行和声转换,并且反复出现。其音响效果是为了模仿木柴在壁炉中燃烧时发出的“噼噼啪啪”声。寒冬中,地坐在壁炉旁,偶尔火柴发出噼啪的声响。这样的静态的画面,因一声响动,成为了动态画面。类似如此的音乐片段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谱例3: 《在壁炉旁》

  

五、结语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从标题到取材,都体现出了它的故事性,通过和声、节奏、力度、织体、音响效果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展示其故事情节。这部钢琴套曲,展现的故事,是具有内在情节联系的。这就更加体现出了完整性,是故事情节的完整,是音乐作品的完整,是追忆童年的完整。《童年情景》是一部短篇小说,是一本回忆录,是一首情诗。它的故事中,有的有趣、有的疯狂、有的严肃。我们在聆听它同时,也是在看一本回忆录,念一首诗,读一本故事集。

  注释:

  ①黄晓钟.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J].保定师专学报,1999(03):3-5.

  ②谭建光.试论舒曼《童年情景》的浪漫主义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1):17-20.

  ③(苏)巴琴斯卡亚,舒曼传[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56-57.

  ④(苏)巴琴斯卡亚,舒曼传[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69-7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