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下舞蹈艺术发展的困境与突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162
秦乐乐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一、前言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且还针对文艺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重要的指导思想。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提出了要求,可以说,这是一次对所有文艺工作者而言具有深刻意义的讲话。那么,在时隔了五年之后,重温习主席的讲话,重视当下文艺的发展现状,仍觉得文艺发展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文学艺术当中,舞蹈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习主席的讲话对舞蹈艺术而言,像是一剂甘甜的良药,同样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二、当前舞蹈艺术发展的困境

21世纪以来,舞蹈艺术呈现出多元繁荣的景象,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成为全国各地舞台艺术亮丽的风景线,有关于历史人物的创作,如《大禹》、《杜甫》;也有关于地域文化的,如《花界人间》、《云南映像》;还有关于现代生活的,如《骑楼晚风》、《一起跳舞吧》;以及关于革命战争的《井冈·井冈》、《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大量舞剧作品的出现,促进了我国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2018年,在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国舞蹈创作论坛上,许多位舞蹈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舞蹈创作、舞蹈评论、舞蹈人才培养、舞蹈比赛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近些年来舞蹈创作很繁荣,舞蹈评论也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舞蹈比赛让更多人关注到舞蹈,但与此同时也难免出现许多问题。正如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中简称为《讲话》)中提到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如果舞蹈艺术想要寻求更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明确问题的来源,从根本上进行改善。

(一)舞蹈创作困难重重

1.题材选择难

  虽然舞剧创作数量繁荣,但总感觉似乎缺了点什么,大量关于历史、战争的创作,可是针对现实题材的选择少之又少。长期以来,舞蹈编导们都拘泥于传统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或是自身情感的表达,并没有真正介入现实,厚古薄今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同时,在题材的创意上,也存在雷同的现象,很难出现新的变化,“现象级”的舞蹈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舞蹈创作的“高峰”难以企及。题材的选择,需要编导们关注它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正向性,凝练出选题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在精神高度打动观众,而非形式上的“天花乱坠”,这种触动往往是更加叩击人心的。

  2.题材表达难

  在当下许多舞蹈作品当中,由于编导们大多有着相同的教育背景,他们在创作手法上也十分相似,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导致了观众们的审美疲劳。另外,在舞蹈语汇的选择上,大多数囿于传统舞蹈语言体系,或是出现了许多舞蹈语汇混溶的情况。不同的题材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舞蹈语汇,以及舞蹈语汇要进行怎样的现代性转化,外来舞种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表现民族精神,这些都是编导家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例如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创,在当代全球化的趋势和语境下,需要彰显出新的文化意味和美学价值,在“原汁原味”和“发展创新”之间,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以开放、积极的心态,打开思维创造的多样化,立足于传统民间舞蹈,但又不拘泥于形式,在内容上加以变化创新,最终沉淀出圆融完整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

  3.思想深度不足

  习主席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思想精深”的,因为文艺深深的融入人民的生活,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现在存在一些文艺作品追求奢华、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艺术而艺术,使得作品内涵缺失,空洞无聊,很快便被市场淘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文艺若想赢得大众的认可,文艺创造者必须戒骄戒躁,反复打磨,只有经历了“独上高楼”、“衣带渐宽”,才能获得“蓦然回首”时的喜悦。所以,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更要重视内容以及思想内涵上的深刻,古往今来,得以保存流传的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如此。习主席在《讲话》中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文艺巨制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晶,唯有如此,文艺才能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触及到人民的灵魂,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共鸣。

(二)舞蹈评论千篇一律

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艺术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我们所提倡的舞蹈评论是对艺术创作进行如实的反馈,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以此来推动舞蹈创作的改进和发展。然而,目前的舞蹈评论虽不乏优秀的评论文章,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舞蹈评论里没有独到的见解,甚至存在抄袭模仿,对于舞蹈创作抄袭模仿的现象态度温和,即使指出了这一点,也是不痛不痒,因而旗帜不鲜明,笔锋不够犀利,不能解决问题。

  其次,认识落后于实践,不能及时、准确地对优秀的创造给以肯定,看不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因此不能走在创作者前面,也走不到观众前面,给欣赏者以正确引导。这归结于舞评人自身的修养不够,理论上没有弄清楚,想要提高舞蹈评论的水平,必须先提高舞评人的文化修养。

  最后,我们现在的评论缺少创新,因而缺少推动实践发展的力量。对于舞蹈评论上,似乎有一种误解,认为社科性理论就应当是老生常谈。习主席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会上提出要“理论创新”,舞蹈界也应该大力提倡舞蹈理论上创新。

  此外,舞蹈除了在创作上困难重重,舞蹈评论质量欠缺之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节目、舞蹈比赛也越来越普遍,节目和比赛的形式极大的促进了舞蹈创作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关注舞蹈,了解舞蹈,喜欢上舞蹈,但万事有利就有弊,它也存在着负面影响,例如,舞蹈比赛过于追求形式,内容空洞,舞蹈节目误导了观众对舞种的划分和界定,客观上促进了作品之间的模仿抄袭等。

  新时代条件下,舞蹈发展虽不尽完美,但是从2014年习主席《讲话》至今,舞蹈艺术的发展以宏观的角度看也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改善,整体呈上升趋势。舞蹈从业者针对上述问题也已经有了思考和清晰的认识,面临困难和压力,仍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将习主席的指导思想逐步付诸于实践,可这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三、当前舞蹈从业者的使命与担当

任何事情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教会我们的,也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得以成长。舞蹈事业的发展更是如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合力攻关,遵循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舞蹈从业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将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铁肩担道义”,以充沛的激情、脚踏实地的作风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一)固本培元,继承创新

《易经》中写道“凡易之道,与时偕行”,意味着在文艺创作中既要坚守根本又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舞蹈的创作唯有迎接和接受挑战,才是唯一的出路。对于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民族艺术的乡土情节也需要在现代性的融入中彰显出新的文化意味和美学价值。无论是“原汁原味”的继承,还是“解构风格化动律”的时代革命性变异,都不是对待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最好方式,舞蹈从业者需要秉承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的美学观念,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任何民族,任何题材的创作,都要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民族生态环境内部以及舞蹈本体中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表现当代人的普世价值。

(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习主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舞蹈从业者不能以自身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养分,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作。舞蹈从业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要经历“身入—心入—情入”三个阶段,“身入”是从身体层面的直接学习和感受,“心入”是在“身入”之后更深层次的融入人民的生活,最终在“情入”中与人民达到精神层面的共鸣,深刻领悟该族群的生命体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而舞,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三)打造“三精”,成就经典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是习主席提出对文艺作品提出的要求,同样,这也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舞蹈作品想要做到“思想精深”,要求舞蹈编导要把握好舞蹈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艺术精湛”要求舞蹈编导设计好舞蹈作品的形式和技术;“制作精良”要求舞蹈编导进行多艺术之间的融合,在音乐、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精心安排,通力合作。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要经得住人民和时间的考验,在大浪淘沙过后,依然可以闪闪发光,而这需要舞蹈从业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也是充满了挑战的时代,舞蹈从业者身上肩负的是民族的使命,国家的希望,人民的重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