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少儿图书馆,湖南 邵阳422000)
一、前言
完善少年儿童人格的方式是多样的,阅读无疑是其中之一。一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青少年们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中获得的。著名作家冰心在其作品中强调,少年儿童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这不只是对于应试的要求,更多的是希望少儿的品质能在读书中得到升华,塑造完善的人格。二、少年儿童阅读的特点
笔者认为,要想了解少儿读物对少年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必得从少儿阅读的特点出发——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在读什么类型的书目?他们读书的方式有什么共性特点?这是了解本文主题要讨论的基础性问题。(一)少儿读物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课外阅读书目,可以大体将儿童读物划分为几类:绘本,寓言,名人传记及世界名著。针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以卡通形象为主体的绘本占据了大多数,如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风到哪儿去了》,或是参杂着简单故事内容,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此类读物大多浅显易懂,适合亲子阅读,可以为孩子积累简单的科学知识,激发其阅读兴趣。如果说“图多字少”的是绘本,那么“图少字多”的就是寓言。其主要针对的也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诉说某个道理,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比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经典作品,常常成为在学校图书角被学生们竟相传阅的对象。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较为艰涩的名人传记和世界名著也逐渐走入其视野。少儿们可以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了解到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一生,可以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学习到主人公敢于冒险的精神。这一阶段的儿童读物往往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却又不像《名人传》这样的名著,因为其措辞生僻让孩子望而生畏。
(二)少儿阅读的特点
2019 年,中国首份针对儿童阅读习惯的调查《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出炉。该调查以中国城市儿童为样本,主要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在阅读习惯上,我国半数以上幼儿在一到两岁之间开始阅读。除教科书外,孩子的课外阅读量主要在11—30 本之间,日均阅读时长主要集中在半小时至两小时之间,上述两项数据已经超过了我国成年人阅读的平均值,并且处于持续的增长中。上述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因为调查人口的局限,在代表的普遍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该数据的调查范围仅限于中国城市地区,缺乏对乡村地区的关照,而且就数据的表现来看,某些数据的差值较大,其并未对城市发展水平造成的影响做出说明。
(三)少年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所谓“三岁看老”——在出生后几年里发生的事情几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童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直接和间接经验的积累,更是最初的价值取向的形成,所谓“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也是这个道理。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一直保有最初几年的生活经验,只不过这种经验已经潜移默化成了我们自身的行为方式,我们自己难以察觉。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青少年的发展关系到我们祖国、民族的未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读书,对于少年儿童而言,不仅仅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更是有利于其人格的塑造。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些观点一旦形成就难以更改,并且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极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对青少年而言,如何选择适当的作品阅读,对其思想和心态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引导其读适合的书达到塑造青少年人格的目的,即教育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少儿读物与少年儿童人格的养成
(一)培养少儿的美好情感
在少儿读物中,有许多以赞誉生命,或者其他美好事物为主题的,如《斑羚飞渡》《飞鸟集》《热爱生命》等。在这其中,以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为代表的一系列动物小说,通过对自然界,灵动生命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灵巧的自然画卷,吸引了无数的小读者们的目光。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亲自在自然界中观察到如此的生命故事,但是通过对此类作品的阅读,少儿得以拓宽眼界,看到生命的伟大。此类作品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于生命的敬畏,能够通过生动的形式让其欣赏生命,赞美生命,也让其对美好的事物心生向往。这些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其实践相联,便强化了生命的意义,迸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树立明确的是非观
少儿读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各种作品中描写的人物不计其数:有天真烂漫的小王子,有的敢于冒险的汤姆索亚,有脆弱与坚定共存的少年派,也有懦弱而麻木的雅克,不同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文本内容,也给少儿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教育者应该适当的引导少儿从各方面思考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帮助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不仅是现实中的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往往都是立体的。比如在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角眼中的盖茨比真诚而又浪漫,充满着幻想——对于自己心中的爱人,他不惜豪掷千金,为她举办盛大的宴会;但是,通过故事的推进,我们可以发现,盖茨比不是简单的纯洁和真诚,他也在撒一些弥天大谎——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将自己伪装成一个谦谦君子,只为博取爱人芳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评价为一个好人或是坏人,而是应该从中学习如何去看待人性中的善恶,从而抛却平面的人物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小读者们不仅能明白其文章的内涵,而且能从中明白孰是孰非,明白坚持原则的重要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其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其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处理相关问题。
(三)提高少儿的审美体验
丰富的阅读有利于提高少儿的审美意识。少儿读物往往针对少儿阅读的特点进行设计,呈现的是最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赋予了阅读更加生动、形象和鲜明的体验。这种独特的文学叙事形式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削减儿童对于阅读的抗拒心理,更能促进少年儿童审美意识的发展,提升其审美潜质和艺术修养。
目前,随着对于课外阅读的日益重视,不少学校和家庭鼓励儿童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将自己身边的故事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少年儿童的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方法既让少儿从书中有所取得,也增强了其自身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其阅读兴趣,可以称得上是阅读领域内的一项重要创新,对于少儿审美体验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
如前文所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其阅读的书目也在不断变化。从简单易懂的绘本到童话寓言,再到传世的名著,书籍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好书始终包含着为人类所共同认同的普世价值观:如善良,爱与责任。这些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性格。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世界,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发现别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包容。在其长大成人之后,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以更开阔的胸怀去拥抱不同。
四、如何发挥阅读的效能
(一)重视亲子阅读
美国女作家艾米莉·布沃德说:“孩子是在家长的腿上成长为读者的。”美国一项国民阅读报告显示,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社会力量,都在弘扬传播家长为孩子朗读的理念。因此,美国的父母有较好的亲子阅读意识,尤其在婴儿期表现突出:在0-5岁孩子的美国家长当中,40%的人在0-3 个月时就开始给孩子读书,77%的人在1 岁之前开始。相比之下,中国家庭的早期阅读意识相对较弱。以笔者个人对经验来看,周围朋友里给1 岁以内婴儿读书的还真很少。不过这几年,随着年轻一代开始成为父母,其具备了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相信早期阅读的比例也会有所提高。
(二)拓展阅读的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这让儿童文学阅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以前,我们阅读的来源通常是单一的,少儿只能通过阅读纸质书实现获取知识的目的。但在媒介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在媒介融合的视角下,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融媒体视角下,在线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阅读方式,儿童随时都可以借助网络进行阅读。在阅读时,可以不需要用眼睛进行观看,只需要佩戴好耳机,便可以通过一些读书平台进行“收听”式阅读。比如在喜马拉雅APP 上,点播量最多的就包括“巧虎讲故事”等益智内容。这种方式的阅读甚至不需要儿童识字,既能有效保护其视力健康,也能提升其知识积累。
建立在网络技术上的电子文学作品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我们只需要搜索相关的词汇便可以找到想要阅读的文学作品。比如在文学阅读平台输入“童话”,然后进行搜索,便可以找到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寓言童话,或者输入某一位作家的名字,也可以找到该作家所有的文学作品。强大的搜索引擎比最熟练的图书管理员能更快的找到我们需要的图书,甚至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人工智能能参与我们对于图书的选择。
五、小结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有两个好处:其一是获取知识,其二是训练思维。其实,阅读对于少年儿童而言,其在塑造美好人格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曾国藩说:“唯有读书能改变气质”,此言非虚。通过读不同的书,走不同的路,与不同的人们交流,我们才真正成为我们自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老师的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重视亲子阅读,拓展阅读的形式,发挥阅读的最大效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