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唱段《安宁,安宁》是笔者最喜欢的咏叹调之一。从聆听到学习,从比赛到表演,我一直在思考和吸取教训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人物的塑造,音乐的处理,表演的方式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因此,我也在文章中谈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和观点。希望能更好的了解《命运的力量》和蕾奥诺拉的角色。总之,我认为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这样,表演者才能更好地诠释动人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欣赏和关注声乐艺术。
一、威尔第生平简介
“西方音乐史上最后一位纯朴大师”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在创作之初,国家正处于革命时期,威尔第创作的大多数是以爱国主题为主,如代表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它激起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一直广为流传。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和声伴奏织体简单,人物心理刻画色彩单调,没有深刻含义。直到《麦克白》的出现,威尔第才开始渐渐注重戏剧性的发展表现和人物心理塑造性,展现出自己的创作风格。受限于当前形势下,威尔第从爱国主义的热情转为关注人性的冲突,从而进入创造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威尔第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更喜欢戏剧剧中的故事人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简洁、细腻、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他的《弄臣》、《茶花女》、《吟游诗人》、《命运之力》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威尔第晚期作品都倾向于现实主义,音乐充满了哲学思考,人文主义凸显,显得作品更加成熟沉稳。声乐由旋律转向朗诵和叙事,与乐队的紧密联系,效果更加宏伟壮观。晚期的代表作是《阿依达》和《奥赛罗》。二、咏叹调《安宁,安宁》的作品内容简述
《安宁,安宁》是第四幕第二场女主角莱奥诺拉的咏叹调。这部歌剧主要讲述西班牙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也许是缘分的安排,匆忙中找到的人是与他失散多年的挚爱莱奥诺拉。不幸使她远离一切美好的事物,内心绝望的她,陪伴她的只有残酷悲惨的命运。从那以后,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绝望。她希望上帝接受她的真心。作品从降B 大调开始,速度为行板,表现了莱奥诺拉在虔诚默默地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可以听到她的诉求。这是一部难以忘怀的爱情悲剧,其中的音乐创作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特征。旋律与演唱完美的将人物的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戏剧性的感染力。在咏叹调《安宁,安宁》中,女主人公莱奥诺拉为爱而痛,然而最后她为了爱情付出死亡代价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中,她总是忘不了她心爱的阿尔瓦洛。她心里既无助又无助。面对爱情与家庭,她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尽管她如此努力的逃跑,想逃离这一切,但在命运的安排下,她还是如此渺小,无法与命运作斗争,将主人公性格塑造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三、咏叹调《安宁,安宁》的演唱分析
第一部分是1-18 小节,3/8 拍,速度为激动人心的快板。引子部分是以钢琴伴奏织体为主要旋律走向。发展动机由四个小节组成,即a+b。a 部分由四个进行音组成,b 部分由重叠的八度和弦组成。双重动机在大多数作品中很常见。第5-16 节是简单的动机模仿。在调式的选择上,它看似选择了降B 大调,实际上,它使用了降B 平大调的平行小调降b 小调。和声的进行是以主属和弦交替为主。其中,属功能组和弦以第七级音为主调式,以七级音为主音的导七和弦。导七和弦极不稳定性,赋予了乐曲强烈的紧迫感和动力感,足以凸显情绪的焦虑与焦虑。随着快速三连音的逐步推进,紧迫感不断加强,悲剧命运也在这里开始慢慢奠基。引子的最后一个小节中,旋律线条以长音开始,在小调旋律的基础上,演唱手法采用降B 大调为主旋,节奏随之变化为4/4 拍,速度变为行板,与之前音色大不相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像是在迷茫中冲破黑暗的呐喊,对声音做了一个低倍频的跳跃,使音乐逐渐安静下来,这就引出了作品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19-76 小节,共六句话。调式为自由模式,主调式降B 平大调没有变化。但在进行过程中,除了降B 大调外还有五次转调,而且速度变成了行板。
第一句话由19-27 小节组成。句首的自由延伸是引言部分的沉淀。演唱者声音部分的前半部分来源于引言部分b 动机的节奏,作品的后半句主要是介绍部分a 动机节奏的变化。钢琴伴奏织体由引子部分的双音重复变化成为以三连音旋律为主的分解性和弦,左手大八度音阶的重复增加了乐句压迫感与沉重感。歌唱部分的音高相对稳定,在伴奏旋律的后两部分,采用复调手法对人声旋律进行再现与重复,使旋律不会因人声不足而变得乏味无趣。
第二句是从28-37 小节。旋律的节奏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激动与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演唱者反复重复主题句,伴奏织体丰富了和声结构。复调的写作技巧继续被用来填充和声与旋律。这一句总体上情绪更为强烈。
第三句是38-46 小节在这一段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切分音、十六分音符和少量的装饰音,增强了这一部分的节奏感和戏剧性。这种音乐织体的碰撞完美地诠释了人物的内心,与“安宁”主题形成了完美的对比。从侧面衬托人物,显现出强烈的回忆,凸显了女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真挚情感,但其根源是双重核心动机的变化。三级和弦和六级和弦是和声选择的主要和弦。它们不会回到主和弦。它们预示着下一句中主音的出现。从作曲家的角度来看,这是有意的。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人物性格和人物经历之间的冲突。
第四句是47-52 小节。前半句与后半句的调性主要集中在E 大调和B 大调,主关系与属关系中。这样的调式写作会产生一种不完满的感觉,是为了引出下一句话。它在情感上是推动式进行的,从调式的选择上给音乐潮流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乐句的最后一节,即引子再现部分,伴奏部分用分解和弦来填充旋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将调式变为b 小调。
第五句是53-68 小节,这部分是抒情段,充分发挥了小调的细腻性和灵活性。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主人公的无奈被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一个具有叙述性质的句子最后回到了降B 大调。经过一段无伴奏的过渡后,慢慢引出最后一个乐句。
第六句是69-75 小节。调性转为降b 小调。钢琴伴奏就是用主和弦推动音乐前进,将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此时和弦的分解似乎不规则。旋律还在小三度的音程中上升,此时的音乐显得非常仓促和不稳定。这时,女主人公向上帝祈求和平,并反复唱道:“只有死亡才能得到安息!”大跨度的和弦进行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与立体感,在伴奏中可以很容易地利用不同节奏型,渲染不同的氛围,使演唱者情感爆发达到高潮,然而运用钢琴伴奏织体,也可以使演唱者情绪得到更大的渲染。
第三部分是76-93。速度是小快板,人声旋律的音调波动不大,这是为了模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讲话。钢琴的伴奏织体主要由震音和快速重复的八度和弦乐句组成,强烈的形势的紧迫感,制造恐慌性,模仿急迫任务的脚步声,正在一步一靠近。
演唱部分以属音结尾,强调不完满小节的结尾,突出人物的内心不安的情感。钢琴伴奏的声部终于在强烈的主和弦下结束了。结尾铿锵有力,展现了整部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斗争与冲突。整部作品结构方正整齐,段落清晰,歌唱性强,刻画出对现实生活中人物内心鲜活,音乐富有戏剧性。刻画出了一种强大而动人的力量。
《命运之力》是威尔第的成熟之作,与早期作品不同,这一时期的威尔第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性格的冲突描写上。他的独创性的风格基础上,经常运用各种渲染手法让音乐更加立体,和声伴奏织体更加丰富,作品的戏剧性变化感染,这种强烈的音乐表现能力是这个咏叹调中所可以看到的。作为一名演唱者,在演唱这部作品时我们应该避免将该作品理解成为一个爱国热情的英雄女高音歌唱。在学习咏叹调时,了解其艺术特点,对正确解读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歌剧咏叹调是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后都会有所接触的一种体裁。这一体裁不仅能体现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它可以提高歌手的音乐质养。在教学中,咏叹调是提高学生综合表演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作为声乐专业的研究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专业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并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经验,在学习这部作品的同时,不但要克服歌唱的技术难题,还要分析研究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演唱过程,掌握其艺术特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诠释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这深入分析,真正提高演唱水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