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以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美术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511
隋思义 黄 文

  (青岛市即墨区萃英中学,山东 青岛266200)

一、印象主义的起源及发展

印象主义一词最初是指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本文所提及的印象主义包含印象主义美术和受印象主义美术影响的西方印象派音乐。

  印象主义起源于法国的绘画艺术, 是从1874年展览的莫奈的绘画《日出印象》流传开来的。[1]1874年的法国巴黎,一些青年艺术家们举办了一场画展,展出艺术作品的画面表现形式被当时的人们所不解,进而引发业内的冷嘲热讽,于是印象主义一词成为讽刺当时这些画面色彩朦胧,人物面部模糊不清的绘画的用语。实则印象主义美术家们摒弃了古典绘画中愈发僵硬,刻板和程式化的表达,将绘画从室内带到室外,强调户外光色变化的第一印象,他们的绘画中轮廓线闪烁不定,松动自然,充斥在朦胧丰富的色彩之中。这些绘画在美术史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影响了后来的现代美术。

  后来,这一词逐渐发展到音乐中,用来特指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 他开创了19 世纪晚期辉煌的“印象主义”风格新音乐。[2]青年时期的德彪西向音乐学院递交自己的合唱作品《神佑达莫泽尔》后,他们在报告中写出“要严格要求他谨防含混的印象主义,这是艺术真实性的最危险的敌人。”由此,在美术批评界使用过的“印象主义”一词进入到音乐领域,但德彪西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词,他认为这些批评家滥用词汇且尖酸刻薄。但这个称号还是延留下来,在他的音乐中,他强调瞬间感知的因素,就如印象派绘画感知光线变化的效果一样,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德彪西突出了音色与和声这两个元素,不再注重和弦之间的功能性体现,更着重体现了和弦的色彩,为了避免典型终止式的进行,在和声上不再采用传统的和声进行,解放了不协和音,增加了九和弦、十三和弦及各种增和弦的使用,就像印象派绘画的色彩一样,创作出了真实光线下朦胧又不断闪烁的真实效果。

二、印象主义音乐与美术的特征

(一)风格独立,突破传统

产生于19 世纪法国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绘画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性,两者都是于浪漫主义时期中独立的风格,在1889年前后,法国音乐界更是力求突破以瓦格纳为代表的统治地位,力求音乐风格的创新;在美术方面,印象主义画家们打破了传统室内的绘画,将绘画面向自然,捕捉物体在光线下瞬间的颜色,追求光色变化的整体氛围,同时,打破了创作与写生的分界。

(二)表现形式,丰富统一

印象主义音乐借助于丰富的标题,给予听众无限的想象,它的标题性不像浪漫乐派给出那么直接,他没有描述音乐的表现内容,而是打破了传统的曲式、和声结构, 无调性和声的运用,把音乐带进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领域,[3]通过自己的联想及想象充分感受音乐所描述的氛围,主动发挥对音乐的审美感知,

  其次,印象主义的作曲家丰富了调式音阶的运用,中世纪调式、全音音阶等的运用,突破了自17 世纪以来大小调体系在西方音乐中的主导作用,勾勒出了古老而又简朴的印象。

  最后,在其他表现手法上如平行和弦的运用、九和弦的运用、这些都促进了调式、调性之间的游离,在此之间摇摆不定,创造除了模糊、游移的效果,与印象派绘画朦胧松动的造型轮廓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印象主义绘画作品中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坚实的素描造型手法,使绘画更具平面性,色彩富于动感,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色彩和谐与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混合效果,他们发现单纯的色彩通过观看者的视觉混合比彩色色素混合的艺术效果更为丰富,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特质相结合,画面富有情趣和境界。印象主义绘画追求色彩鲜亮透明,表现不同时间段下光线的变化,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光色影响,具有色彩斑斓的特征和青春欢乐的气息。

(三)东方神韵,博采众长

在印象派音乐作品中,有许多作品呈现出东方音乐的色彩,1889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的佳美兰乐队的演奏,使他非常着迷,他擅长使用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全音阶等,这使他的音乐更别具一格,为他的音乐体系增添了新的色彩。

  在印象主义绘画中,很多作品都吸纳、融合了中国绘画及日本浮世绘的元素。在莫奈的海景画作品中的构图和画面形式表达上可以体现出日本画家葛饰北斋,安藤广重海景画的启迪,体现出东方绘画的特质。

三、印象主义作品的呈现

在印象主义音乐方面,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1894年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这首作品篇幅不长,是印象主义风格在管弦乐领域最早的体现,作品是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诗歌而创作,在作品中,首先是长笛在中音区的独奏,这一段呈现的音域较为狭窄,以半音阶的形式滑行,描绘出一幅慵懒、昏昏欲睡的状态,随后竖琴的刮奏引发了圆号之间的交流,出现了全音音阶的手法,为了更为清晰音乐的色彩,弦乐器使用了弱音器进行分奏,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等处于乐队的主体地位。

  乐曲中段是由单簧管的独奏开始的,节奏更为紧凑,音乐色彩呈现的更为明亮,仿佛描述着牧神热情的梦幻。

  结尾的部分长笛再次吹出了慵懒的曲调,仿佛牧神的幻想渐渐消失,在结尾中听到铜管乐器加弱音器的演奏,使音乐显得更为寂静。在这首作品的写作中,德彪西使音乐不再受主题及动机的限制,实际上只有一个连续的主题,这种主题的连续性赋予了作品情绪的高度统一,并且使用削弱重音的方法使作品呈现出梦幻般的流动性,这些都突出体现了印象派的重要特征。[4]

  在印象主义绘画方面,爱德华·马奈,作为流派先驱,其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展出伊始就饱受争议。画面中出现的裸女形象本应是古典绘画中优雅,神圣,纯洁的象征,马奈将其放置在衣冠楚楚的两名男子中间并一同置身在日常生活化的花园草坪上,从绘画的主体象征层面上就打破了传统古典固定单一保守的立意选择。

  画面中平涂的纯色色块的大量运用一改古典绘画中细腻光滑的用色用笔,用色彩的虚实变化而不借助古典绘画中的素描式来造型,这也是印象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外部自然光线变换的瞬时捕捉。

  构图方面,《草地上的午餐》这幅作品近处两位着衣男子与一位裸女和画面中景处的涉水女子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画面中树木枝干又使构图增添了活泼和轻松的气质。

  印象主义在传承古典美术的技巧方面,也打破了古典传统长久以来过于僵化,刻板的限制。《草地上的午餐》这幅作品打破了采用传统焦点透视所营造出来的画面纵深空间感,简化所绘物体的明暗层次,省略中间色调,加强了光影间的虚实对比。画面中的空间关系被削弱,平面感增强,一种有悖于传统古典绘画的新绘画语言——平面性应运而生。

  这种平面性通过莫奈等艺术家继续发展和深化,《日出·印象》这幅作品中对闪烁不定的光线描绘,《睡莲池》中色彩层次的丰富性和对物体造型的平面化处理,这些都是印象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四、结语

印象派音乐与绘画作品是十九世纪艺术风格的展现,它赋予了这一时期更为新颖、抽象的标志,艺术表达层面追求创新性,印象主义更是通往现代主义过度的桥梁,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对美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在当代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明确了对美育课程提出的要求,并借以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美术为例,充实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当然研究的领域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在课程的实践应用中应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为完善美育课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