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030000)
“关市讥而不征”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想要解释“讥”的意义,首先要解释“关市”和“征”。
一、“关市”和“征”
一般来说,“关市”是指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设在边境地区的汉胡商品交换的场所。《资治通鉴》提及:“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②那时南越和汉朝发生了矛盾,被禁的关市即南越和汉边境的商业交换场所。但更早的时候,关市并不是指设立在边境地区的集市。在《周礼·天官·大宰》已有关于“关市”的记载:“以九赋敛财贿”,“七曰关市之赋”。在这里,“征”的释义显然没有什么分歧,即指“在关市征收赋税”,是“征收”的意义。不过这里的“关市”不能简单理解为“官方设于边境的集市”。《汉语大词典》中把关市解释为“位于交通要道的集市”。③贾公彦疏:“王畿四面皆有关门,及王之市廛二处”。认为关和市是分开的,是两个词。《礼记·王制》中提到“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朱熹认为:“廛,市宅也。市廛而不征,谓使居市之廛者各出廛赋,如今质赁铺面相似,更不征其所货之物。关谓道路之关,市谓都邑之市。”④即关是交通要口或交通关卡,市是商业场所,它们两者的共同点是人流大,货物过关要交税,货物在市贩卖也要交税,“关市之征”即指关税和市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市就可以位于关,位于道路,也可以位于交通要道,《周礼》中就提到“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由此兼具关市的特点,成为了重要的、规模较大的商业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关市”的意义偏重于市,出现了向秦汉关市演变的趋势。
二、“讥”
《汉语大字典》中“讥”有三个义项:“讥刺,谴责;进谏,规劝;稽查,盘问”。对于“讥”,不能望文生义,直接解释为“讥讽”或者“讽谏”,而是要结合“征”和“关市”来理解。在认识到“关市”是道路要卡、商业场所且在这些地方出现的“征”指“征收商业税赋”后,就不会把“讥”解释成“讥讽”了。
《古代汉语字典》中把“讥”解释为“稽查,查看”。前人把“关市讥而不征”一句简单解释为“只在关市检查而不征收税赋”,认为这是一条惠民的政令。然而,关市的商贾平时是必须要缴纳税赋的,不收税是特殊的情况,如发生了国君去世一类的大事件,《大学衍义补》中王安石曰:“关市,商旅所会。共王膳服者,百物珍异于此乎在故也。夫以关市待王之膳服,凶荒札丧,关市无征,而王于是时亦不举而素服也。”⑤
而且,即使在先贤周文王的时代也不可能做到“不征关市之税”。《周礼》中有不少官职都是专门管理关市之税的,职能分工很详细,《周礼·地官》中“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泉府同货而敛赊。”司市这一官职在市的权力很大,可以规划管理、征收税赋,当出现纠纷、不良事件的时候还可以动用刑罚,与此同时还设有司关、司门一系列职官管理关,“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门有检查货物的职能“几出人不物者,正其货贿。凡财物犯禁者举之。”郑玄注:“正读为征。征,税也。犯禁,谓商所不资者,举之没人官。”可以没收发现的违禁品。他们职能分工如此详细,“讥”不能简单理解为“稽查,检查”。
《管子》中也有“关市几而不征”的记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壥而不税”,但这里说的是齐国的盐税,是针对盐业的一项特殊政策,和盐的出口有关,并不适用于其他。如《管子·大匡》提及“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也说明平时是要征收关市之税的,“五十而取一”这样的低税率也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之后才有的。
后代《新唐书》中认为关市立赋税的原因是:“《周官》九赋,其七曰关市。以市多淫巧,而关通末游,欲止抑之,故加税耳。”⑥即关市之中人员混杂,不利于治安,而商业发展也不利于农业的稳固,因此要通过征收赋税对商业活动加以限制。
可见,关市是重要的商业场所,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既因为其复杂的治安问题,也因为商业税是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齐国,鱼盐之税等商业税是国家财政充足的重要力量。所以,对关和市不可能做到“不征”,相反,国家不仅要征税,还要对商业场所进行严格管理。这样,“讥”就不能简单解释为“检查”了,还有引申的意义。
从语音上看,“讥”上古属见母字,声母同“关,官”这些表示“治理、管理”的词有一定的联系。
注释:
①引自《周礼》语料,(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下文仅注篇名.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233.
③王子今.汉代北边的关市[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17(03):24.
④(明)丘浚.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第一版:274.
⑤引自(明)丘浚.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第一版:274.
⑥引自《新唐书》语料,(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419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