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音乐作品中的对立与统一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998
刘育含

  摘要: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之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在音乐理论中应用广泛,对分析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助力。在音乐作品的音乐表现形式和作曲技法中,发现两者均存在对立和统一的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作曲理论;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27-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81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音乐从自然中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自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之一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在音乐作品中屡见不鲜。在音乐分析过程中,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能够掌握作曲,把握作品核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二、音乐作品中的对立

  在音乐作品中,对比手法即为对立规律的体现。鲜明的对比使音乐丰富多彩,使人耳目一新。音乐中的对比有许多,仅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来看,不同调式的交替和不同的和声功能都有对比的体现。

  在音乐中,大、小调交替、或两种同等调性调式的交替屡见不鲜,给音乐作品增色不少。大调式由于其骨干和弦皆是明朗的大三和弦,其音乐情绪明朗、积极、向上,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波澜壮阔,相反,小调式的骨干和弦为小三和弦,其呈现的音乐情绪就往往是悲伤、压抑、沉闷的。

  在奏鸣曲式中,主部与副部调性往往不同,根据奏鸣原则,呈示部中的副部与主部有明显调性对比,但最终又在作品的再现部进行主调性的再现,即副部调性回归至主调性。这种前后调性对比,使音乐作品产生了新的主题。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也有对立的特点,不同的和弦具有不同的和声功能,不同的和声功能引导音乐不同的发展方向。在音乐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和声交替的变化丰富了音乐旋律,不同和弦的交织进行构成了音乐作品最根本的对比。

  音乐作品的织体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以伴奏音型和声织体为例。它是以旋律为核心、和声为辅助旋律的一种织体。一方面,它自身与旋律声部构成了对比,使音乐作品音响饱满,赋予不同音乐和声特色。另一方面,同一作品中不同织体的出现也构成了对比,不同的音乐主题编配不同的音乐织体,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更具象化。

  三、音乐作品中的统一

  音乐虽在对比中进行,但旋律依旧和谐流畅,这就体现出音乐作品的统一性。

  在音乐的发展中,统一性无处不在,再现手法就是其中之一。在奏鸣曲式中,呈示部中与主部调性形成鲜明对比的副部,将在再现部回归至主部调性,这里的再现就将对比的音乐元素包容起来,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的音响效果,对统一音乐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音乐主题材料之间的联系也是体现音乐统一性的关键,看似不同的主题材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的将主题截取模进,有的将前主题加花变奏,还有的进行倒影……这些不同的主题材料因来源相同,大都有些相似之处,它们无形之中盘根错节,使各主题联结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逻辑通顺的完整音乐作品。

  音乐主题材料之间的联系也是体现音乐统一性的关键,看似不同的主题材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既有主题材料通过主题变形、展开性变奏等创作技法,将主题材料截取,运用模进、倒影、逆行等不同的发展手法进行变奏,生成新的主题。

  因此,主题间材料的联系往往是很密切且统一的。这些音乐材料在无形之中盘根错节,贯穿整个音乐作品,使各主题联结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完整的音乐作品。

  四、结语

  音乐并非独立于哲学,更不独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则息息相关。在音乐作品中,无论是多么精彩复杂的变化,都离不开对立统一原则,合理的运用对立统一原则是音乐作品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并使之流传至今,为后人所用,扬长避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 姚云霖.论音乐中的对立统一[J].甘肃社会科学,2004(04).

  [2]?? 杨柳.简论音乐创作中的对比性与统一性[J].四川戏剧,2011(01).

  [3]?? 杨宝玲.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以“抗“”坠”理论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2(02).

  [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 茅原,莊曜.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6]邹承瑞.《和声分析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和声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

  [8]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