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肖邦《葬礼进行曲》的体裁特征及审美释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288
刘莹

  摘要:《葬礼进行曲》是十九世纪的独特体裁现象,有着重要的审美蕴意与价值考量。肖邦《葬礼进行曲》是其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音乐戏剧性表达的核心乐章,无论是技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彰显着作曲家卓越的艺术灵悟和高远的精神追求,对其体裁与审美的考察对于明晰肖邦的创作理念与审美实现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肖邦;葬礼进行曲;情感符号性;审美范畴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1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73

  一、时代现象之《葬礼进行曲》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通过社会心理对作曲家的审美心理产生影响,使得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倾心于不同体裁的创作,培育出了不同时代听众的审美趣味。①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随着自由音乐家的出现和音乐审美主体的转移,浪漫主义音乐所表现的已不再是表现“宫廷趣向”的形式内容,而是转向自然和社会,注重情感的抒发以及人性的表达,无论是体裁、风格,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思维观念和表現手法。《葬礼进行曲》作为“进行曲”体裁新的形式内容延展,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艺术时代趣味的一个重要体现,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和审美释象。

  《葬礼进行曲》是为表现送葬队伍悲婉肃穆的行进过程,是以缅怀逝者、寄托哀思,速度缓慢、曲调哀婉,多用小调式,常表现悲壮的情绪氛围。柱式和弦以及模拟行进步伐的节奏音型的运用,是“葬礼进行曲”最典型的体裁特征,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释义。贝多芬的两首《葬礼进行曲》——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可谓开创了这一体裁的应用典范。尔后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门德尔松第27首无词歌等也是该类体裁的出色实践,在具有共性特征审美表达的同时,又不乏直入心际的个性化形塑。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以及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等作品中对葬礼场面的描绘,亦与该体裁的发展密切相关,彰显着新世纪、新时代的精神意蕴。

  二、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之《葬礼进行曲》

  《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表达了肖邦炽热的爱国赤子之心,作为其艺术创作生涯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品,无论是技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彰显着作曲家卓越的艺术灵悟和高远的精神追求,溯其根本,皆于《葬礼进行曲》。这部作品完成于1837年,两年后被作曲家放入奏鸣套曲中成为《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这一做法显然来源于贝多芬——“葬礼进行曲”嵌入至套曲的形式。正如我们所知,肖邦还从未将自己此前创作的一部现成作品,放入到后面的新作品中作为其组成部分,这样的一种做法就使这个乐章有了多重的艺术蕴意与价值考量,它的存在更使整部套曲富有了特殊的审美意趣。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有着架构全曲的戏剧功能,兼具引领贯穿的形象蕴意,使得整部作品在结构上显露出了明显的不平衡性,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其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乐章的篇幅结构以及布局安排同传统古典范式的殊向“背离”:末乐章较前三个乐章显得十足短小,而两个情绪风格相像的乐章(快板乐章与谐谑乐章)又紧密相连。这样一种结构布局就让整首奏鸣曲具有了浓韵的音画色彩,从音画审美的角度上看,全曲可视为以第三乐章为戏剧情感核心的横向拓充,有着特殊的审美释义。前两个乐章似是英雄民族艰苦的抗敌斗争,情感激越、澎湃激昂,葬礼乐章则表现了对英雄的哀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凄婉悲歌。较之贝多芬,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就更侧重于戏剧景象的描绘和情绪色调的渲染。在音乐形象上既有队伍的悲缓行进、丧钟的哀鸣回响,也有陷入回忆的无限深情。而末乐章则为进行曲后的简短尾声。由此,熟稔葬礼乐章对于把握好全曲的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与实践意义。

  三、肖邦《葬礼进行曲》的“情感符号性”

  这是一个融个人与全民族感情于一体的伟大乐章,有着丰富的戏剧性情感内涵。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就曾评价道:“这首闻名于全世界的葬礼进行曲完全是独具一格的作品,它明显地描写了一幅悲痛的人群在丧钟的伴随下庄严行进的情景”。李斯特对这首葬礼进行曲的解释与斯塔索夫也极为相似:“听众感到,这里哀悼的不仅仅是一位英雄的牺牲……而是整整一代人的牺牲”。②由此可见,人们对这部作品都有着大致相同且特定的“情景预设”,那么,这样一种庄严肃穆的音画体验的“情感符号性”,我们又是如何获得的?

  体裁是对情感不同表述样式的把握。③体裁的这种约定俗成的对基本内容的规定性,对于音乐实践(创作、表演、欣赏、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符号”意义,无论在实践的哪种层面上,审美者(具有一定符号化能力的审美者)通过对它的解读“暗示”了实践的意向。④《葬礼进行曲》作为具有独特情感意象的体裁类型,其自身就有着殊向审美内涵的暗示意义,沉重的步伐、悲痛的步履,是这一体裁审美旨意的重要标量,而这种意涵释义是通过唤起听者的内模仿获得的。“唤起内模仿”是审美主体在内心模仿外界事物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特点,所引起的身体器官运动感觉最关键和明显的是“动作和姿势”,这一运动越接近人类实际运动本身规律或现实情景的运动规律就越能唤起内模仿,在音乐中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便是节拍和节奏型。⑤

  由此,《葬礼进行曲》正是通过模仿送葬队伍缓慢的行进步伐,唤起了听者的内模仿。首段开始的柱式和弦就像是从远处缓缓走来的送葬队伍,极富音画表现,低音声部主到下属和弦的连续进行就好似队伍中面露神伤的人们拖着沉重的步履缓慢行进,其中附点音型的运用更加强了音乐性格的个性化形塑,附点八分音符长短音的节奏组合让音乐充满了戏剧张力,刻画出了人物哀痛悲婉的心理形象“,行进步伐”逐渐加强的力度表现更是激起了听者的情感涟漪。

  在唤起的同时,想要产生移情体验,还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因素。任何希望表达情感的音乐中,决定其风格的必然是它的社会因素(生活存在方式),而音乐作品正是这种社会因素的承载和体现,因此是产生移情的重要因素。⑥肖邦的这首《葬礼进行曲》正因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去聆听感知,才使得我们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移情体验,这也是不同作曲家的“葬礼”有着不同“情景属性”——肖邦的葬礼是整整一代人的牺牲,而贝多芬是一个英雄的葬礼——的重要原因。又如乐曲的中段,在情绪风格上与前形成鲜明对比,并由柱式和弦变为分解和弦,明澈忧伤,凄美感人,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像是身处异国的肖邦在轻言细说着对祖国的怀念与深情、沉思怅惋,让人移情产生无限遐想,带给人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种极富戏剧性的音乐架构让乐曲有了内省性的悲剧品格,是较之贝多芬“葬礼”构思的情感深化,富有肖邦独特的诗情。末段思绪回到了现实,较之于首段,音乐情绪的戏剧化呈现愈加丰满,曲终送葬队伍消失在尽头,意境深邃。民族复兴的伟愿缥缈未定,祖国的命运犹念心弦。

  四、肖邦《葬礼进行曲》的审美范畴体现

  “悲剧性”是这部作品最主要、最典型的彰显民族气质的审美范畴体现,也是其成为全套曲核心的关键所在。于润洋对这一乐章的“悲剧性”这样解读:一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葬礼”音乐明确地暗示着整个奏鸣曲无可置疑的悲剧性质;二是就这部情感“戏剧”的发展逻辑而言,它意味着主人公奋力抗争之后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牺牲与死亡。⑦可见,悲剧性气质对于全曲审美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英雄性”、“崇高性”和“伟大性”也是这首乐曲重要的审美范畴。“英雄性”是这一时期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产生的价值体现,歌颂英雄、赞美英雄,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亦为该体裁类型在十九世纪出现、并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葬礼进行曲》视为英雄的挽歌,自然具有了特殊的表现蕴涵和审美寓意,用其来塑造英雄形象,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对“英雄”情感的重要审美表达。“崇高性”即是指在给予主体以心灵震撼的同时,获得一种得以再生的灵魂重塑。悼念英雄、致敬英雄,这种体裁形式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崇高性,无疑使之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葬礼虽是英雄的葬礼,但它更寄予着一种期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企盼。“伟大性”,就像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音乐中的伟大性》一书中所提到的,肖邦早已超越了民族、时空和地域的局限,是世界的,更是现在的。⑧

  在如今这个特殊时期,肖邦的这部作品(以及同体裁的其他作品)就显得更具有时代蕴意与人文关怀,我们时常能从音乐类社交软件(平台)上看到人们用《葬礼进行曲》来缅怀逝者、寄托哀思。显然,此刻的《葬礼进行曲》已超越了当时的社会语境及其自身原有的体裁理论意义范畴,具有重要的“符号价值”属性,已然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了我们当下,成为伟大之永恒。

  注释:

  ①李小诺.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8.

  ②于倩.浅析在歌颂英雄的时代<葬礼进行曲>所发挥的而重要作用[J].黃河之声,2008(10):69.

  ③李小诺.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2.

  ④李小诺.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4.

  ⑤李小诺.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62.

  ⑥李小诺.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70.

  ⑦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52.

  ⑧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音乐中的伟大性[M].张学梁(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9.

  参考文献:

  [1]?? Richard Taruskin,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M].England:Ox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范元绩.肖邦<葬礼奏鸣曲>的新概念——美国钢琴家费尔南多·莱雷斯讲学记实[J].乐府新声,1997(06).

  [4]?? 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