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海派文学看上海的都市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166
摘要:海派文学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文学流派,是在上海都市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具备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展示了过去一个时代里殖民地下上海的生活百态,描绘了千姿百态的都市文明。从海派作家视角来管窥上海都市文明的面貌,能够了解上一世纪都市文明的动感和快节奏,本文探讨海派文学和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关系,以及上海文化带给海派作家的影响。

  关键词:海派;海派文学;商业文明;海派作家;都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07-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04

  一、引言

  早期的海派充满了商埠的殖民地气息,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当時的上海,海派文学作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产物,与商业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派产生于近代海禁后,上海在近代被开辟为商埠,这就肇始了近代的“夷场”、“洋场”文化和文学①。之后作为新兴的海派文学,它是站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看待中国的现实社会与物质文化,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学是有明显区别的,但它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的都市文化。

  二、上海的商业文明

  不同的时代,文学的发展有其不同的特点,繁荣的商品经济必然会孕育出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之商业经济与对外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后来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上海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加快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上海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化大都市,被称为“东方的巴黎”。上海引进了西方的娱乐方式、电报、歌舞厅、酒吧等。随之上海人在消费方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的消费习惯,这些行业的崛起见证了上海商业文明的发展。

  每种文化的发展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海派文学也不例外,上海的商业文明孕育了海派文学的诞生。作为连接外界的桥梁,上海以其独特的文化承载能力接受来自西方的文化,并把西方的文化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相融合。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必然会出现新的文化因子,这就是近代上海文化的转型。这种文化充满了商业气息、享乐主义、快速消费等,我们把这种文化叫做海派文化,这种文化在近代的中国,唯上海独有。也正是这种文化的催生,海派文学才能在近代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三、海派作家笔下的上海书写

  海派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海派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指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和后来的新海派作家组成,狭义上专指新感觉派作家群。海派作家群,以张资平,叶灵凤、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苏青、张爱玲等最具代表。他们以上海为创作题材,写出了充满性爱的都市文化、跳动的上海、爱与人性的上海等。他们笔下的上海呈现的是一种都市文明视域下城市与人的交织,这种交织或是人性的丑恶,或是欲望的宣泄,或是平民的歌舞,或是平民的文化心理等②。

  譬如叶灵凤是一个色调复杂的海派作家,因发表作品《女娲氏之遗孽》而成名。他前期的作品以感伤和滥情作为起点,打着反禁欲主义的旗帜去破除旧道德,但还是脱离不了对性爱的书写。作品《浴》写出了一位少女的自慰,逼真地展现了春情萌动下的性欲要求和情爱憧憬。除叶灵凤之外,关于写性爱小说的作家还有曾补,曾虚白和章克标等人。这些海派作家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男女的性爱禁果时,有狂欢、感官刺激的解放,又有精神的分裂和迷惘。他们大胆地揭示人性的秘密、抒写人性的欲望。在他们眼中上海就是一个充满性渴望的都市,或许上海正是为他们提供现代情爱的试验场,这为后起的新感觉派写“性”提供了借鉴。

  新感觉派小说上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张资平,叶灵凤等的性爱小说的余续,下起四十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是海派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海派作家主要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他们又称为新感觉派。③他们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书写上海这个现代都市,以上海为创作题材显示出浓厚的都市气息。刘呐鸥眼中的上海是充满“都市现代性”的,作品中对上海的书写是五光十色的,又是混沌不清的,是黑暗莫测的、充满活力的,是生命四射的,又是冷漠孤独的,他的文学创作视角可称为“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是真正意义上写新式洋场的小说家。穆时英创造了心理象征的手法,表现上海都市的繁华,由金钱、性和罪恶所表现了都市的喧嚣。他的作品写街市、夜总会,以复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他眼中的上海。让我们看到穆时英在经济发展下,商业文明带给人的双重标准。他的作品《上海的孤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将西方根植于都市文化的现代派文学形神兼备地移入上海这个东方大都会,并寻找现代的都市感觉。新感觉派的小说是海派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它把文学中的“都市”地位提高了。小说中不仅有都市中的人,还有人心目中的都市④。

  四十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倾听市声、倾心都市日常生活,从细微之处体现都市精神的女作家,她笔下的上海,俨然已经成了普通市民的上海。她以普通市民的眼光书写生活在上海都市文明里的女性,她以《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在当时的上海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张爱玲笔下的都市生活,不仅是歌舞厅、咖啡厅,都市还充满了歌舞升平和浮光掠影。在都市文化下的精神世界,她说都市对于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但陌生大于熟悉,因为城市的一切只是短暂的。

  总而言之,海派文学中的上海是动感、碎片化、快节奏的,它充满了现代享乐主义,物质横流是消费的显现,社会生活用金钱来衡量,金钱就是一切。它又是充满性爱的,灯红酒绿的酒吧,咖啡厅等娱乐场所,里面充满了性的宣泄、性的苦闷,人的灵魂已经变成肉体的快感,精神已经被物质所迷惑。若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上窥视上海的都市文化,海派作家以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商业文明下的上海都市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学作品去了解上海都市文化的历史嬗变。

  四、上海都市下作家的创作

  在文学发展领域里,有两种文学创作观念。一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创作,其文学创作观是纯粹的感性思维,作家过分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而淡化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这种文学创作具有自我至上的人本主义色彩;另外一种是“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创作观,其文学观念的作家强调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淡化文学的审美功能,使得作家充满了理性思维的人文主义精神。

  对于海派文学的作家而言,笔者认为大部分作家是属于前者的文学创作观,海派作家的创作不像左翼作家那样认为文学要为政治服务,或像鲁迅一样文学要反映民生疾苦,反映国民劣根性。而海派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他们在上海都市生活的间接反映,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为了迎合商业利益、市场消费的需要、迎合市民心理的需求进行艺术改造。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极大关系的,上海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必将会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与此同时,报刊出版业的发展为文学作品的商业化提供了传播媒介,作家的文学创作受到商业化的影响,故呈现出商业化的特点。海派作家他们生活在上海商业文明下的都市圈层,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与商业文明紧密结合。

  五、余论

  上海文化富有多元性,都市品格只是其中之一,都市文化又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反映。对于海派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它是上海商业文明化下的产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一个首当其冲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文化角色。综观,无论我们从何视角来看待海派文学中的上海都市文明,其都有独特的社会价值。

  注释:

  ①吴苏阳.海派文学商业化的历史源头与现实基础[J].社会科学辑刊,2009.

  ②吴福辉.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③④钱理群,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廖姜婷,西北民族大学本科在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