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装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绚丽一笔,本文通过对服装史论的探析,总结了服装历史上的五大变革,其中包括历史背景,时期特点,款式样式等,对古代服饰文化的初探。
关键词:服装历史;变革;款式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129-01
一、服饰文化的第一个小浪潮——胡服骑射
商周时期,服装材料有了很大改进,丝帛、绢、锦、绣的出现,促进了服装的发展,纺织技术也逐渐提高,农业、纺织原料、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服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服饰改革,是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注重功能。主要款式有裈,赵武灵王废弃了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了前后裆与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是历史中对服饰文化的巨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丰富的服装款式,如袍、对襟觫衣、单裙、深衣等。首饰配饰也是也繁荣发展,发饰有笄和梳篦、颈饰已经有了很多材料的颗粒组成,材料是绿松石和白石等,手环,指环的材料有玛瑙赤玉,腰带的材料基本是丝帛所制,玉佩等装饰也流行于当时,是我国的服饰发展的第一个小浪潮。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服饰的文化交融,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首当其冲的就是服装,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与汉族文化传统服饰文化相互影响。主要款式有,裲裆、相当于现在背心,裤褶、原是北方游牧的传统服饰,广袖褶衣,大口裤。半袖衫,短袖衫衣衫。这些少数民族的衣服全部被汉族所吸收借鉴。在这个时期,冠帽形式也有了变化,巾帻后部逐渐加高,称小冠,文人雅士的服饰,衣领敞开,袒露胸怀。女装一般为上俭下丰衣身紧身,袖筒肥大。裙子多为褶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一种极其潇洒的美学效果。魏晋南北朝时的首饰配饰主要代表为花树状金步摇,因步摇上有垂珠,再加以翡翠金玉之饰,益臻行步动态之美,北魏的孝文帝的服饰改革对中国的衣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大唐盛世服饰
在大唐盛世的背景下,唐朝承袭前面历代冠服制度,启后世冠服制度之径道。唐代的服饰特点是:华丽、高贵、美艳绝伦、富有极强的装饰性。主要款式有;唐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袄长于襦短于袍,衣身宽松,直裙:初唐为窄小的服装款式,高腰束胸,贴臀,宽摆齐地。盛唐大髻宽衣,还有最经典的服装款式为帔帛,实际就是长的围巾,围巾垂于胳膊两旁,有时也垂在胸前,好像穿了一件马甲一样,因为左右下垂长度不一,所以更加具有韵味,裲裆的款式为短袖外套,U字领,内衫开胸。还有少数民族的回鹘装,回鹘装对唐代的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领口,下摆,腰际束带,都受到了回鹘装的影响。在配饰方面:发髻:装饰极强,高假发,插金簪,银篦。发髻的种类的众多,这里假髻值得一提,以假发补充真发,像汉代巾帼那样,脱戴方便,又被称为义髻。颈饰,臂饰制作非常精致,华贵精美,材料为金。唐朝的服装是历史是上最华丽的服装,配饰也是最具装饰性。
四、蒙元满清服饰
蒙元满清都是外来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蒙古族文化流入到中原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元代的主要服饰款式有辫线袄、是统治者穿的一种袍子,特点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横向缝納固定,腰间紧束,便于骑射。比肩,袍外套裘皮衣服,比马褂长,制作华美;女式款式有团袍,特点是袍式宽大,袖身肥大,袖口收窄,其长曳地。还有项牌大系腰,霞帔、大衣等。在配饰方面,有鎏金银冠,金步摇钗,其特点是工艺制作精美,浮雕效果,装饰性强,材料金银较多。
满清的服饰等级及其森严,官位级别不同服饰和装饰都有其区别,满清的男子服饰有衮服、端罩、补服等,端罩是皇族所穿,款式为圆领对襟、平袖对襟的裘皮服。衮服皇帝在圜丘、祁谷、祈雨的时候穿的衮服,圆领对襟,长于坐齐,袖与肘齐。补服是礼服,对襟平袖,衣长至膝,胸前后背都有补子,图案区别等级。妇女冠服有朝褂、朝袍、龙褂、吉服褂,龙袍,朝褂是皇后、皇太后皇贵妃的朝褂,颜色均为石青色,织锦锻或绸及泥镶边。样式华美庄重。在服饰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巅峰,从服饰制度到服饰款式都是历史之最。
五、辛亥革命西方服饰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对外的大门打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很大的冲击,期间的款式,有中山装、改良旗袍、西服、学生装等等一系列。
中山装,在服装改革方面中山先生以身作则,彻底破除了封建王朝的冠服制度,亲自创导了中山服,在尊重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习惯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饰文化设计而成,中山装的特点:造型美观大方,功能性强,线条分明、严肃庄重、朴实之美,与欧美服装又有明显的区别。款式特点:关闭式立领,前门襟有六粒纽扣直线排列,上下口袋为暗袋,后背有背缝省缝,舒适自然,夏用白色,其他季节用黑色。改良旗袍:旗袍起源于清代的衬衣和氅衣,改良旗袍的特点是能充分体现女性曲线美,增添人体修长的美感,把人衬托的亭亭玉立。旗袍的开衩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