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995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博物馆文创产品高频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然而设计者往往在对文物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仅凭文物的名称和外形展开设计工作,难以把握博物馆文物的“本真”。以苏州博物馆馆藏吴王夫差剑为侧,从形式、制造工艺和功能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文创产品设计,从而探求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吴王夫差剑;博物馆文创;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32-03

  一、前言

  博物馆文创产品与其他文创产品(如旅游文创产品)不同。旅游文创产品更偏向于纪念品,多为当地建筑景观的衍生品或者是当地特产,其文化属性并不明显,纪念是主要功能。而文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对文物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意设计,才能把握文物的“本真”,避免同质化产品出现。

  本文所采用的是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吴王夫差剑。以吴王夫差剑为例进行研究,一是因为其是国家一级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二是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国内外同类剑中品相最完好的一件,历经千载,依然锋利无比。三是目前关于剑的文创产品较少,已有的产品中要么是文物的翻版,要么把所有的剑都只当作剑,只能称作剑的文创产品,而非吴王夫差剑的文创产品。对吴王夫差剑的工艺、形式等进行研究,基于文物本身特质进行设计的文创产品,才能承担起传播文化和教育民众的重任。

  二、吴王夫差剑的形式

  剑的形式由剑的形态和剑的装饰两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剑分长剑和短剑,长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得到普及,剑的形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定型了。不同剑的形制大体一致,在剑刃、剑脊、剑茎、剑格的宽度与长度,以及整把剑的剑身和剑茎的比例分配有所不同,剑脊和剑刃的弧度各异。有整体合铸和剑首、剑格与剑身分铸合装之分。剑格有一字形和凹字形,剑茎有圆柱形、圆筒形和扁条型。

  如图2所示,吴王夫差剑剑身宽且长,上面多处区域覆有蓝色的薄锈,剑刃和剑锋都极犀利。近锋处有明显内收之势,剑刃呈弧线形。中间起脊线,向两边倾斜成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上翘的圭角十分锋利。圆盘形剑首铸有多圈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份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工)敌(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吴王夫差剑装饰纹样和方式也具有其特点。夫差剑出土多柄,其中有菱形暗格纹剑和错金网格纹剑,剑身上装饰有特殊纹样。此吴王夫差剑身上无装饰,剑柄部位装饰复杂,其装饰主要在剑格的兽面纹以及剑格和剑茎上装饰的绿松石。吴王夫差剑剑格装饰纹样属于兽面纹分类中的变体兽面纹(有独立兽面纹、分体兽面文和变体兽面纹三类)。兽面纹几何化,兽目为圆圈形,其他特征也多用几何图形表现。

  三、吴王夫差剑的制造工艺

  吴王夫差剑是青铜兵器。青铜是铜、锡或铜、铝的合金,抑或是铜、锡、铝三种元素的合金。由于铜、锡、铝的含量比例不同,合金的硬度也大不相同。不同类型的青铜制品的合金比例,在《考工记》-书中有清晰的记载。青铜兵器要坚韧、锋利,因而比容器等物品制作时多加锡或铝。如图3、图4所示。

  古人铸剑已趋于程序化、规范化。包括有炼铜、制范、调剂、熔炼、浇铸和打磨六道工序。制范是决定剑型的主要步骤。由于剑是实体的缘故,制作时只要制作一个范型,称之为剑范,内范是不需要的。剑范上可以体现需要制作怎样的器型,剑范制作的精细程度也决定了劍形是否能够达到制作标准。

  另外,如果所铸造的剑器有纹饰装饰,还需要在剑范的内壁上镂刻纹路,纹路是阴阳相反的。吴越工匠发明了分铸技术,将剑柄、剑脊分开。剑刃需要很高的硬度,但易折,剑脊就采用锡含量较低的合金,增加其韧性,再将几乎不含铅而高锡的刃部合铸在一起,就可以达到柔中带刚的效果。

  刚铸好的青铜剑,表面还较为粗糙,锋刃度和光泽度还满足不了标准,故在去除固范之后一定要进行加工。第一步是打磨,通过刮削琢磨,使其剑面光滑平整。然后根据制剑者(要求制造该剑的人)的要求进行装饰,如在铸造完毕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绿松石、琉璃、金银丝等等。在剑身处,有时会根据制剑者的身份地位进一步镂刻纹饰,甚至增加铭文。制剑者需要将佩剑制作得华贵精美,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由此可见,吴王夫差剑的绿松石、变体兽面纹、铭文是其制剑者尊贵身份的象征。宝剑制作成功以后,还需要进行砥砺打磨等一系列程序,宝剑的制作才算完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剑器还需要时常砥砺修治,以保持剑的锋刃性。

  四、吴王夫差剑的功能

  吴王夫差剑剑身近剑格处有铭文,两行共十个字:攻(工)敌(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即该剑是制作来自己使用的。但目前发现的此类铭文很多,那么“自作其元用”应该有其更丰富的内涵,即是为吴王夫差而制作的,但其做何用、后续给何人使用,是由吴王自行分配的,其具体用途无从得知。据文献推测,其功能有五:

  一是搏杀防身。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各诸侯国之间接连不断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兵器的发展。当时的南方吴越地区,湖泊众多、水网纵横、地多林莽,驰骋于北方平原的战车受到了诸多限制。为了适应客观条件的需要,吴越以步兵作战为主。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背景,造就了剑作为近身防护性武器的搏杀功能。

  二是作为身份的象征。

  《老子》称贵族“服文彩,带利剑”,佩戴铸剑是显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佩剑是君王不可离身的物品。为了显示身份和地位,当时的贵族们还竞相把佩剑装饰得极为精致华美。

  三是赏赐。

  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吴王闻子胥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吴王赐伍子胥属镂之剑虽是赐死,但君王的赐死对于臣子来说也是赏赐。剑作为赏赐物十分常见,赐剑主要是用于鼓励将士英勇作战,如苏州博物馆征集的工吴残剑,实为剑残断后改成铍的赐剑。

  四是赠礼。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一个“季札赠剑”的故事。赠剑行为,体现了一种相当深厚的友情,不仅表现了季札对徐君的礼节,也显示出季札的风度。《太平御览》卷六十九地部三十四云:子胥既渡,解百金之剑与渔父。即子胥解下其百金之剑送予渔夫,报答救命之恩。吴越剑在当时是稀世珍宝,为了结好秦晋,应该也有少量“自作其元用”的剑作为赠礼送出。

  五是商品互换。

  《庄子·外篇·刻意》有载:“失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即使一国之君,也对吴越宝剑艳羡不己。《绝书》卷十二载:客有直之者,有市之乡二,骏马二千匹,千户之都二,可乎?”以城池骏马换越剑,而越剑的铸造技术是从吴国学的,吴剑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五、吴王夫差剑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基于文物本身特质进行设计的文创产品,才能起到传播文化作用,才能担起教化民众的重任,保证文物信息和文化内涵的精确传达。以吴王夫差剑为例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在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后,提取设计的关键词。在形色方面有剑形、对称、兽面纹、锋利、青铜器、镶嵌绿松石,岁月痕迹等,在功能方面有自配、赏赐、礼物、商品交换等,在工艺方面有分铸等。

  图5-8为吴王夫差剑的文创产品设计指尖陀螺。在形式上,并不是单纯地提取剑的整体造型,而是以剑格为设计要素,提取其外轮廓的造型后进行对称,也体现了吳王夫差剑作为八面剑的对称性特征。兽面纹作为装饰元素,剑首的同心圆特征也有所体现。出于安全性考虑,锋利性的特征以剑格推出的方式来体现。

  如图,推开后可见:攻(工)敌(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将剑的不同部位分解组合,进行设计,也表现了吴王夫差剑分铸的工艺特点。指尖陀螺由于其精巧便携性的特征,与吴王夫差剑的自配、赠礼的功能相呼应。陀螺在指尖旋转,刀光剑影的感觉在指尖呈现。

  六、结语

  吴王夫差剑指尖陀螺的设计方案并不十分完善。但该方案旨在说明博物馆文创产品应当基于对文物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后再进行方案设计。可以从文物本身的形式、制造工艺和功能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在文物形式的研究中,要注重其与同类型文物的异同之处。如在进行吴王夫差剑的文创产品设计时,既要把握好青铜剑的形式特征,又要与其他剑在剑形、剑饰等方面加以区分。在对文物的深入探究过程中,寻找与文物本身契合的创意点。

  文物修复应“修旧如旧”,博物馆文创也是如此,要基于对文物和历史的尊重,不应基于自己的固有认知来进行设计。苏州也不只有小桥流水、烟雨江南的温婉气质,也有吴伯春秋时期的刀光剑影。不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和购买者的认知水平,基于文物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博物馆文创产品传播博物馆文化和教育民众的目的,使其各放异彩不趋同,是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易平,张沁芬.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逆向思维[J].设计艺术研究,2018 (06).

  [2]张金伟.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兵器纹饰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 015.

  [3]程义.“吴王夫差剑”八问[J].大众考古,2014 (11).

  [4]张继合.春秋战国剑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5]毛颖.漫谈吴国青铜剑[J].江南论坛,2009 (06).

  作者简介:胡陈佳(1996-),女,江西宜春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工业设计造型与理论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