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物派;濑户内海艺术节;在地性
中图分类号:G125;J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022-02
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到2019年已经是第四届,在春夏秋三季都会开放展期。濑户内海是日本的内海,由丰岛、直岛、小豆岛、男木岛、女木岛等十几个小岛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的濑户内海由于全球工业化导致的人口外迁及老龄化失了往日的活力。最早的濑户内海艺术节为了恢复其人文生命力,企图藉由艺术,打造自然与岛屿文化,每一个展季的开放日期大概在一个月左右。2019的主题是“海之复权”,濑户内海艺术节的艺术项目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一样大都注重自然景观与艺术作品的结合,无论是海景旅游,还是文艺打卡,2019濑户内海艺术节都带来了“跳岛”旅行的高峰,一定程度上是在地艺术项目的典范。
我是在秋季和朋友一起去看展的。除了海景的魅力,其中很多的艺术作品都留下来很深的印象。日本的“物派”艺术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用东方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很多艺术家,他们在作品中使用大量自然材料,注重物与物以及空间环境关系的同时,揭示自然世界的存在方式,从而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回归自然。在濑户内海艺术节上看到的一些物派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其他关于物的呈现的作品更加深了对于“物”语的认识和感受。
1.声与音
高松市立美术馆是濑户内海艺术节室内展区的一部分,展馆比较小只有上下两层。馆内的作品以架上作品为主,少量装置与雕塑作品在馆内摆放。
其中有一件日本艺术家藤本由纪夫的作品《EARS WITHCHAIR》,是一件观众可以参与体验的作品,工作人员会提示你应该可以坐在椅子上听管道内的声音。两根管道中间有一把椅子,当你把耳朵贴合在管道中间沉浸其中,会感受到有一种呼啸而过的风声,又或是空气旋流。而随着你自己发出声音或者呼吸又或是环境改变,耳边的声音会产生更丰富的不同变化。这件作品很不起眼,朋友说如果不是我让她去听,她不会认为这是一件作品。而过了很久这件作品依然给我很深的印象,在那一刻的安静和聆听的感受非常独特。藤本的作品大都带领观者去发现声音,聆听声音,将人类的感觉具体化,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实物,让观众参与其中,去探索日常而又陌生的感官世界。
在丰岛的心脏音档案馆位于丰岛的海边,已经收集了三万多心脏跳动的声音,它是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作品《心之档案》,艺术家曾奔走各地,收集快乐的心脏音,悲伤的心脏音,其中一个空间你可以听到不同人心跳的声音,有的心脏音跳动的有力而厚重,让人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在另一个面向海边的录音室,可以录下自己的心跳的声音并永久存放或送给心爱的人。这也是一个观众参与度很高的作品,有人说它是最浪漫的博物馆,也有人说是令人伤感的博物馆,因为随着人的离去心脏音也会消失。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是一位当代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更多的关注生命与死亡,他的父亲是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移民,他收集了很多大屠杀中逝去的人的照片和遗物,作品《纪念碑》《D家庭的相册》等是人们思考生命的脆弱与转瞬即逝,而《心之档案》更加深了我对于这个艺术家的理解,丰岛的心脏音博物馆成为其对生命永恒的巨型寓言。
2.光
在直岛的“家”项目中《ANDO MUSEUM》是安藤忠雄执刀的屋,除了混凝土建筑本身带来的感染力,感觉在他的建筑博物馆对于光的运用感觉很玄妙。房屋的外观保留了本土居民住所的全貌,院子里一处锥形玻璃穹项装置,最初不明白它是什么。博物馆内部的玻璃橱窗展示了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草稿,展厅设置了下层空间的展室,从展厅迂回下行,通过窄长的楼梯,到达一个昏暗的小型室内空间,在一个几乎只能容纳一人的窄小空间看到顶部一小片微光。感觉有点像冥想室,又像是在黑暗之中给你的一点点希望。走出博物馆以后再看这个小装置才明白它这是地下展室的顶光的来源,不禁感叹建筑师本身的匠心独具。“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形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安藤打造的自然、艺术、建筑三者的交融在濑户内海的直岛得以完美显现,从直岛的宫浦港到地中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南寺等都是安藤忠雄的杰作。
“物派”艺术的代表人物李禹焕的美术馆坐落在直岛的海边,安藤忠雄的混凝土建筑和美术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展览馆内部极简风格的作品和混凝土建筑的灰色极其搭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室外的一件通往海边的作品。一道圆弧通道性的“门”非常富有感染力,它面向大海,脚下则是坚硬而厚实的金属板,弧形门两侧是两块未经过加工的大石头。傍晚的夕阳和金色的门遥相呼应,极其原始自然的海边,天然的石塊与金属以及海边自由生长的蒲草简直是作品与自然空间的完美结合。非常多的人在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前面拍照。当你踩着绘画表面般的金属地面穿过那扇门,迎着夕阳走向海边的那束光时,你会深深体验到一种与天地相互交融的深切感受,也许这就是“物派”作品所带来的巨大魅力,这件作品名为《凡尔赛拱门》。
地中美术馆是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整个建筑的设计空间像一个迷宫,是一座建造在地里面的运用原生地形修建的美术馆。建筑馆内没有任何人工电源,全部依靠的是天井采光。展览需要提前预约购票,排队的人数众多,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至少排上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队。整个建筑的设计空间比较复杂很容易迷路,印象最深的是詹姆斯·特瑞尔的关于光的作品。詹姆斯.特瑞尔曾说:我喜欢把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让你感觉到你的感觉,看到你自己所见的物件,在这样的空间里,光以其平时被忽略的覆盖性和引导性,让人们坐下来,或静立,在一片如蚕茧包裹的光晕里,面对一种冥冥之中的真实,或虚无,或内心某种相对应的东西。”
在地中美术馆的展厅内,观众进入昏暗的展区会看到一个很大的方形的光的画面,静立以后由导览员引导逐渐踩着几节台阶可以走进到光的“画面里”,进入到一片光的盒子区域以后,光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开始改变,开始似乎是紫色的后来逐渐变成橘红色。人在一篇色彩的迷雾当中变幻不同的感觉。也许是视网膜造成的这种光色的变化,也许是作者打光的时间和色彩在相应变化,这种光的空间变化境遇和感觉是绝无仅有的。它和单纯观赏一件光的作品不同的是:这种沐浴在光里的心理感受以及随着时间的色、光及视觉效应的改变。他的另一件作品“opensky”同样与光有关系,在梯形的开放空间中,中间顶部有一个天井,四周沿着墙壁的环形石凳可以让人们坐在上面抬头望向天空,因为是全部开放的天空并没有遮挡,地面有一些下过雨的水迹,人们就是在混凝土和蓝天之间感受照射光在混凝土上的变化,感觉这件作品与建筑空间完全融合在一起。有些小虫子偶尔飞进这片空间,似乎每个人都能坐在那里看很久这片天空,据说有时候在夜晚也会开放,人们可以欣赏夜空。
莫奈的《睡莲》在橘园美术馆的圆厅中间人们可以坐在那里仔细的欣赏一片荷塘和睡莲,而在地中美术馆的陈列则是完全自然光的展厅布置。在一片纯白的氛围中,包括地板也是洁白,人需要换鞋进入这片纯白的空间区域。也许自然光本身也是有不同时间的颜色倾向,看紫色睡莲的时候会觉得眼前一片片的紫色光影。这也许是在展示方式上运用天然光源与观看传统绘画时的不同区别吧。
3.水滴
丰岛美术馆参观的时间和人数都是都限定的,一次只让十几名观众进入。所以在排队的时间很长,而水滴与风的感受,是不会被忘记的美好瞬间。听经过的中国旅游团的导游讲,这是一间没有电也没有展品的美术馆,展品就是水滴形建筑本身和地面上持续出现的小水滴。它是建筑师西泽立卫的作品,据说之前曾是垃圾填埋场。丰岛美术馆在大海和梯田直接的一个丘陵上一间远观像是水滴的美术馆。内部的水滴<》则是内藤的作品,出于一种物理学上的原理,混凝土的坡形地面上会从一个极小的圆孔里生出很多水滴,水滴随着地面结构的不同往中心流去。而流淌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地面像是用蜡处理过的一样,水滴的流淌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时快时而静止。观众在一片露天的美术馆里感受水滴和风。而这风的轻柔来自一条线,这条线自然的飘在连接天空的穹顶处。通过轻轻飘荡的细长的线条你感到的是微风,是慢的时间。观众很多席地而坐或者直接躺着。虽然是混凝土的地面我穿着袜子有些许凉,可是就像小时候观察小蚂蚁那样的可爱的心态静静感受水滴的无常没有规律的流动,躺在一个这样安静的地方,心也慢慢静了下来,而且竟然慢慢睡着了几分钟。这种禅意打动了很多人,有很多人专门来看这件作品而且想要再次去观赏它,被列为此生必去的美术馆之一。这种坐禅一样的感觉与“物派”艺术中对自然的纯粹欣赏一脉相连。由于岛上的作品极为分散,每去找一件作品都需要坐一次大巴,犬水滴”是美术馆,“小水滴”就是美术馆的咖啡厅,在里面点了蛋糕和咖啡人们就可以在海边的斜坡上休息晒太阳看海。丰岛美术馆旁边就是另一间作品丰收祭的表演,鼓声阵阵。很多人加入丰收庆祝的欢乐的人群,海边和太阳下放空的思绪和身体得到了一些休息。
4.“家”项目
除了上文提到的安藤忠雄的《ANDO HOUSE》,岛上还有几处不同艺术家运用废弃的岛内房屋制作的“家”项目的作品。包括宫道达南的《角屋》,安藤忠雄与詹姆斯.特瑞尔合作的《南寺》等。将建筑融入居住者当年的记忆元素,使空间作品化。
艺术家大竹伸朗位于直岛的“家项目”是一间牙医诊所改造的一间房子,以“梦的记忆”为主题进行了再创造。内部充斥着各种丰富的元素包括海报拼贴,外部的拼贴画一样的瓷砖,绘有牙齿形状的瓷砖,走到楼上可以看到自由女神像在室内举着火炬,感觉到一些诙谐的气氛。艺术家大竹伸朗以拼贴作品著称,而他的艺术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大都来自很多垃圾处理厂的杂物,而位于直岛的另一处《I LOVE汤》也具有使用功能,是一间营业的充满昭和风的艺术钱汤,人们可以买票进去洗澡.而他这些丰富的旧物堆积制造的作品同样可以让人对物质的循环利用有不同的理解。他的作品中建筑外侧以及地面拼贴的花里胡的瓷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受到艺术家在旧物利用改造方面的极强的创造能力。
很多“物派”艺术家将未加工过的物体直接陈列,而“后物派”艺术家进一步丰富了“物派”所带来的材料语言,更重视行为与材料相呼应的形态制作,在赋予材料以鲜活生命的同时,使营造的空间成为体悟和感知历史,生命和文化的场。而禅宗的哲学思想对其对于艺术家产生的深远的影响都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文中提及的艺术家很多并非“物派”艺术家,但是观展本身对于不同层面的艺术家对于“物”的表达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认识。
濑户内海三年展期间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员比较多,旅行及看展都更方便,但是展览期间的人数众多,住宿以及交通都不太便利。丰岛美术馆、地中美术馆在平时也都是开放的,由于参观时间有限还有很多艺术的项目都没有看全。包括上野市、男木岛、女木岛等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参观。这种“在地性”的感受比较重要,相对于“越后妻有”乡村艺术节,更加吸引我的是濑户内海的美丽大海,可以说这个三年展是海岛游与展览的完美结合,而中国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运作乡村与艺术在地结合的项目及艺术节。
隨着艺术的社会性元素发展开来,艺术的乡村建设逐渐浮出水面,包括各地兴起的公共雕塑节与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公共空间里的艺术能否带动当地的文化或者旅游,这个问题也是十分需要探讨的。面对濑户内海的萧条,艺术家决定通过艺术带动濑户内海的旅游和发展,地中美术馆,丰岛美术馆这样的大型展览馆,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他的投入不仅仅是把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拿到当地这么简单。艺术文化本身的注入与当地生活的实际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濑户内海艺术节可以说是乡村建设成功的典范。而在日本“物派”艺术家与“枯山水”一样,把对于禅宗的理解很多运用到作品当中,达到一种净化心灵,与天地通融的冥想境地.这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是相通的。
通过观展对于当代艺术中的“物”有了更深的认识,空气光影与声音以及生活的细枝末节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艺术从来都是由心出发的体验,而在特定艺术场域中的可以打动了所有人的艺术作品也令人叹为观止,期待在国内也可以看到更加精彩的“在地”艺术项目。
参考文献:
[1]顾黎明.山水赋“与物为春”.
[2]走近“物派”《库艺书》,2019.
[3]“什么是后物派艺术”雅昌艺术网,2016.
作者简介:韩淑英,女,山东菏泽人,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艺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