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中职教育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在早期舞蹈教学中,由于普遍教师对其重视不足,因此一直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当做是课堂中心。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自然很难得到有效保证。为此,教师便需要转换自己原有的理念,将学生当作中心人物,以此展开教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在学期教育舞蹈教学中贯{圳‘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性,并对于具体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学生;中心;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0-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247-01
一、引言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自己,以此促使其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学生们的水平。
二、在学期教育舞蹈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性
1.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相比于其他科目,舞蹈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对学生有着一定基础要求,除了需要拥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之外,还要具备音乐欣赏能力以及舞台表现力。所以,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教师便需要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让其自主锻炼,而教师则以指导为主,帮助其自身综合能力为主。由此能够看出,只有将学生当作是课堂的中心人物,才能结合其个人水平设置教学内容,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①。
2.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中职学生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开展舞蹈教学,除了促使其舞蹈能力有所提升之外,同时还能增强其个人素养。不仅如此,对于舞蹈的实践强度,教师同样需要做到合理规划,以防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导致学生们的骨骼发育受到影响。所以,教师便需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生们的个人情况,设置一些最具针对性的内容,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得到良性发展。
三、在学期教育舞蹈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具体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舞蹈教学。在早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讲解,再给学生们进行动作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只能被动进行学习,使得自身积极性很难得到有效激发,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而当教师当学生们当作课堂中心人物时,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展开探索和学习,把握舞蹈学习的重点部分,从而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激发。而教师则需要在一旁进行观察,把握学生们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度,了解其协调水平以及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特点,并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锻炼。例如,在进行舞蹈《巴郎仔》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音乐播放,并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时间自主展开思考,并进行舞蹈编排。不同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有所不同,编排的动作自然也不一样。而教师则能够对于编排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以此起到目标落实的效果。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一直都是教学的主体人物,从而使得自身综合水平得到提高②。
2.基于互动教学构建师生关系。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把同学说们的观点和教师的观点完成交换,以此提升学习效率,并增强教学质量。互动教学一方面能够确保教学内容得到落实,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综合水平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舞蹈《丰收时节》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舞蹈道具,从而和学生们积极展开探究。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思想负担便会完全放下,自信心也会有所提升,进而能够有效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氛围便会得到有效改善,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能够得到实现。
3.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指以学生为基础,基于现有的学习资源,设计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会被完全激发出来,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有所提升,进而完成教学目标落实的任务。例如,在进行舞蹈《春江花月夜》学习时,教师便可以基于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结合音乐、故事以及图片资源,引导学生们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之后再进行舞蹈的基本动作教学,接着再让学生们结合音乐进行排练。最后汇报展示的环节,我们采取的是四人一组,看看哪个组能够更好的展示出春江花月夜的空灵隽永。这种组间竞争的任务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最终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③。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中職教育舞蹈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为此,教师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其设置优良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有效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而提升自身综合水平。
注释:
①林秀梅.“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00217-00218.
②周辉鑫.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一体化的方法途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08):00119-00it9.
③朱琳,王琳霭.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1):185-18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