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452
韩惊波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而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组织与开展情况,希望能为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组织;开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92-02

  一、前言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从急需温饱到需要美好生活,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渐渐充裕,富裕的生活给人们带来莫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人民所关心的重点也渐渐从物质生活转向精神享受,开始追求新的生活品质,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基本需求之外进行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活动。因此,组织开展好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引导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群众文化的意义

  群众文化通俗地讲就是人民的文化,是人们在保证其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探寻所展开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人类劳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以人民群众自娱自乐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群众文化活动涵盖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正常的群众文化生活和群众文化工作以及涉及的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等。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目的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感。

  文化依托社会经济发展而存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让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心。

  建国以来,我国的群众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表现大致有三部分:

  第一是解放初期,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等因素,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群众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心剂与奋斗力,鼓励人民勇于开拓,勇于建设属于自己美好的未来,为当时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第二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群众文化形式开始呈现多元化,丰富化;

  第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当前的群众文化主要是通过团结和自豪来展现,展现国家凝聚力,展现民族自豪感。

  因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不同阶段的群众文化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任何历史都是由群众来参与的,群众文化的表现反映着中国特色,体现着中国群众骨子里最朴实的东西,文化的认同感,历史的厚重感把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联系起来,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属于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所以说群众文化是构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或缺的历史。

  三、多策并举,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工作

  群众文化不僅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承,一种责任,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的基础作用。因此,必须多策并举全方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民间产生,并在民间世代传承,深受群众喜爱,所以实现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融合,举办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节等,不仅加强了非遗保护,也丰富了民间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传承活动中,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要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从中寻找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当地的文化品牌。以我县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清丰柳子戏为例,所编排的大型原创历史剧柳子戏《孝子张清丰》成功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不仅很好的宣传了本土的孝道文化和传统稀有剧种,对于推介清丰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时,柳子戏《孝子张清丰》多次巡演,积极参与送戏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引导广大群众知礼仪、守孝悌。2019年10月,全国“孝老爱亲向上向善”孝文化传承行动在清丰县启动,系列活动的开展将敬老、爱老、为老服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积极弘扬孝亲敬老,引导群众修身齐家,凝聚了向上向善的时代风潮。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通过非遗的力量荡涤群众心灵,丰富民间文化活动形式,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基层文化馆充分发挥引领、指导、推动作用,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群众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县级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应顺势夺势加强馆内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在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其服务设施建设首当其冲。搞好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基层文化馆应紧紧依托阵地优势,多方位、合理、科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场地设施的服务功能作用,开设群众文化调研室、美术书法室、戏剧曲艺室、音乐舞蹈室、文学室、摄影室等业务部室,并配备专业的排练厅、展览厅、非遗展厅等相关场所,以满足文艺演出、舞蹈排练等服务需求,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活动场所,从而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文明素养,使之成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化、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三)发展广场文化,促进群众文化发展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主要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如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艺术性表演等各类休闲娱乐活动。

  广场文化以广大群众的参于为原动力,主要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活动,集歌舞剧各类节目为一体,融吹拉弹唱多种形式于一炉,有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的舞台演出,老少都能参与的群众表演,雅俗共赏,内涵丰厚,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公益性的特殊功能,这些特殊功能,显示着广场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广场文化,做好广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广场文化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牢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

  新时期的广场文化活动遍及城市和乡村,联系着千家万户,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具有焕发人的精神、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娱乐审美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广场文化已真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进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生机盎然的广场文化使人民群众有了广阔的休闲和娱乐空间,让群众在广场文化中净化了思想、提高了素质、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积极向上、欢乐祥和,同时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广场文化不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提高人民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的繁荣和昌盛的重要途径

  群众文化是在不断的积累和继承中形成的,群众文化孕育了民间文化艺术,是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和根脉,民间文化艺术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群众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素材,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化,才能使群众文化深入到民心,提高群众文化的亲民度,让群众文化更贴近生活。

  我国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悠久,丰富多彩且都富有正能量,例如舞蹈和戏曲等都传递了对美好品德的赞美,鞭挞了丑陋的行为,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感染熏陶丰富群众们的内心世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渲染力,让人们在群众文化活动里通过艺术的感染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摈弃不良习俗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提升文艺团队演出质量,继承创新群众文化活动

  近年来,文艺表演团体突破了传统的场地、时间.、人员等限制,逐渐走入社区、乡村、城镇的大街小巷,直接为基层群众进行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为此,需进一步提升文艺表演团队的演出质量,以高质量的、优秀的、弘扬正能量的文艺精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文化韵味和品味。

  群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提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创新的同时,文艺团队要客观认识到以往文艺作品的价值,继承以往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中的优秀经验,将继承与创新有机融合,树立创新思维,积极编排高水准的文艺精品服务人民,从而推动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稳步开展。

  四、结语

  总之,和谐社会对群众文化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将群众文化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与目标的层面,多方并进,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35).

  [2]孔素琴.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参花,2016(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