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鲍勃·迪伦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音乐作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024
吴梦凡 宗星晨 刘贞汝 袁歆宇 程佳瑜

  摘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既是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民权运动的高潮,又是鲍勃·迪伦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其中包括大量优秀的“杭议歌曲”,内容紧扣六七十年代黑人民权和反战等时代主题。文章自建小型语料库,对迪伦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进行歌词词频统计,提取并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实义意象,从作品意象、音乐形式、作品主题等角度研究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对迪伦创作的启迪与影响,同时探寻迪伦作品对当时以及后来不同时代青年群体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鲍勃·迪伦;语料库;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14-02

  一、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

  本次用于研究的语料涵盖了鲍勃·迪伦在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期间创作的218首歌曲,时间跨度达17年,充分保证了语料的连续性和历时性。

  语料库的制作主要立足于语料采集和语料加工。通过网络资源的查询,将所选歌曲的所有歌词电子化,再进行文本清洁去噪,手工删除多余的空格、空行和乱码,建成语料库①。利用网站WriteWords,对歌词进行词频统计,用于研究高频率出现的意象。

  二、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对鲍勃·迪伦歌曲的影响

  (一)对歌曲内容的影响

  1.反战思想

  鲍勃·迪伦是活跃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动荡十年的民谣诗人,创作并发行了许多著名的“抗议歌曲”,行吟四方,其中《大雨将至》奠定了其作为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民歌复兴运动”的旗手地位。《大雨将至》可以作为范例,来探讨鲍勃·迪伦的音乐作品中所传递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的苦闷与堕落以及他如何运用摇滚乐这一文化媒介来抒发其心中的反战思想。

  “我看见初生的婴儿,被恶狼团团围住

  还有空无一人的,钻石修成的路

  我看见黑色的树枝,鲜血从上面滴落

  我看见挤满了人的屋子里,人们手里的铁锤在流血

  我看见白色的梯子,水覆盖在上面

  我看见无数人在怒吼,却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我看见钢枪和利剑,握在少年的手里”

  恐惧、绝望、压迫感是整首歌的主基调。台湾作家张铁志将这首歌形容为‘黑暗启示录”②。以歌曲第二节为例,歌词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意象,如“被恶狼包围的婴孩”、“钻石修筑的荒路”、“滴落鲜血的枝桠”、手握钢枪利刃的少年”等。《大雨将至》描绘的世界里,恶意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吞噬新生的善意;象征救赎的钻石大道无人问津,人们深陷恶的泥沼;人们被剥夺反抗的声音,少年被送往战场,双手沾满鲜血。

  这与现实世界的战场别无二致,正是笼罩在年轻人心中的梦魔——成批的年轻士兵被送往战场,成为冷战的牺牲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战争的恐惧与绝望恰恰准确地把握了那一时代年轻人的心境,传唱出他们内心的所忧所惧,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我看见”引导一个个包含绝望意象的长句,将战争带来的压迫感与恐惧感体现的淋漓尽致。歌詞将笼罩在当时年轻一代对战争的恐惧具象化,同时通过排比重复传递力量感和压迫感,从情感和感官两个层面,唤起了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2.颜色意象与反种族歧视精神

  意象,即寓主观情感于客观事物之中。在建立的语料库中,颜色意象是出现频率较多的实义意象。

  1975年的《飓风》(Hurricane)可以用于研究鲍勃·迪伦与美国反正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关联的交互轨迹。

  这首歌是鲍勃·迪伦专门为黑人拳击手Rubin Carter打造的,是鲍勃·迪伦七十年代经典的“反抗歌曲”。歌词中“white”和“black”两个颜色意象指代黑人和白人且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以第三段为例:

  这就像上次或者上次的上次一样

  在帕特森,事情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黑人,那你最好不要随便上街

  除非你想引火上身

  从歌词中不难发现,这样不公而莫须有的事情经常发生在黑人身上,如此偏见与迫害,黑人无法受到保护,这样的社会压迫着黑人的自由与民权。

  接下来的歌词中“你可是白人”、把这案子算到他头上,他可不是什么‘绅士吉姆”和“法官把鲁本的证人当作贫民窟的酒鬼”等讽刺了警察和法官明目张胆地诬陷,无视法律,肆意妄为,与歌曲主人公鲁本坚韧谦虚的美好品质形成强烈对比。这首歌栩栩如生的描述和对鲁本的辩解让公众了解到事情的始末,为鲁本的翻案提供民意支持,是为黑人人权发声的经典作品。

  (二)对歌曲形式的影响

  鲍勃·迪伦的音乐可以以1965年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民谣和摇滚。而他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变化与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1965年,前迪伦是民谣复兴领军人物。民谣具有反映人民生活的特点,覆盖政治诉求与抗议和爱情等主题。在当时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迪伦与时代高度契合,创作出反映社会诉求的抗议民谣,比如具有反战精神的《暴雨将至》和以种族歧视时事为底本的件津镇》。其民谣打破文学性和通俗性的界限。歌词字斟句酌,以诗为歌,创作出自己的诗意民谣。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使听众由底层人民扩展到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中产阶级青年,鼓舞他们的反抗运动。

  摇滚受黑人爵士、节奏布鲁斯以及叮砰巷音乐影响形成,是黑人和白人共同形成的音乐形式,在当时宣扬种族隔离的社会,这种音乐形式一开始就具有反叛精神,为主流文化所不容。摇滚歌词直抒胸臆,甚至逻辑荒谬语言粗俗,节奏强烈,没有模式束缚,通过声嘶力竭和爆发力表达自己价值和态度,给反叛的青年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精神力量侄,因而成为反对虚伪主流文化运动的载体和媒介。

  三、鲍勃,迪伦的影响

  (一)对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的作用

  1.推动作用

  鲍勃·迪伦记述对世界的感受、对人生的探寻,时而谴责战争带来的苦难并大声呼吁和平,如《Talkin' World War ⅢBlues)(1963),时而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发声,抗议不公的种族歧视,如(Oxford Town)(1963),时而预言时代变革,如(TheTimes They Are a Changi in》(1964)。这些宣扬蔑视强权,追求和平与社会变革等主题与当时青年人的普遍心理相呼应,契合时代需求,因此对反正统文化运动起到了推被助澜的作用。且他特立独行的个人魅力在嬉皮士群体看来极具领导力,于是青年自然地把鲍勃·迪伦奉为旗手乃至精神领袖。

  2.规约作用

  鲍勃·迪伦早期的“抗议歌曲”及其精神引领了这种反主流文化的热潮,但他却有一些特质不完全符合这种疯狂无拘束的文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以自身的行为和音乐风格规约抑制了反主流思潮。比如反正统文化运动中嬉皮士想通过追求绝对的自由、听从内心本能不加遏制的方式,包括性解放、吸毒和抛弃一切去流浪等等来探寻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意义。但鲍勃·迪伦在(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A类作品里向年轻人昭示新时代的到来,殷切引领他们满怀建设未来的热情,投入到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的建设中去。这种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与反正统文化推崇的颠覆一切主流价值观是相悖的。再者,从六十年代末起,他想要摆脱“时代代言人玛之一标签,为自己而歌,他的创作风格开始发生转变,对反正统文化运动进行冷静反思④,而美国的青年一代从七十年代开始也逐步回归主流社会⑤。

  (二)对后代青年的影响

  鲍勃·迪伦对后代摇滚音乐者有较大影响。美国八十到九十年代著名摇滚诗人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曾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鲍勃·迪伦的歌曲带给他的触动是震撼的,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摇滚乐也可以用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此外,迪伦的音乐对中国摇滚音乐人也不无影响。他们学习迪伦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社会命题,让摇滚成为更加深刻的艺术形式。

  鲍勃·迪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界。苹果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斯蒂芬·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都曾为迪伦的音乐痴迷。沃兹曾说,“迪伦的话可以触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思维。”此外,乔布斯曾在产品发布会上诵读过迪伦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有意为之来打造自己反主流文化的形象,塑造追求不同的理念⑥。不仅如此,迪伦的影响也跨越了国界。如在《Blowin' in the wind》(1963)和《Like a Rolling stone》(1965)里面提出的一系列“永不过时的终极问题”也鼓舞了很多中国歌迷在迷惘中自立,在失意时坚强,勇敢找寻自己的路。

  四、结语

  鲍勃·迪伦的词曲中诠释了自己对于战争与和平、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的态度,种种意象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以鲍勃·迪伦的歌曲为代表的摇滚乐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大众音乐形式,更是引导人们探索、了解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的关键。因此,鲍勃·迪倫不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深刻的摇滚音乐人,更是借其语言、用其歌曲传递出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中的堕落与苦闷,对当时的美国人民在思想上、认知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用自己的歌曲唤醒当时陷入迷惘之中的美国青年,释放出内心对于自由、和平与民主的渴望,在动荡的六七十年代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

  ★基金项目:论鲍勃迪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音乐作品——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的时代代言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编号:2019400。

  指导教师:史润霞

  注释:

  ①李广伟,岳峰.啦寺经》汉英平行历时语料库研制与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②张铁志.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③陆修远.鲍勃·迪伦摇滚艺术价值探源[M].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

  ④邝明艳,无所归依的出走——美国20世纪60年代摇滚诗人鲍勃·迪伦的“死亡”哀歌[J].名作欣赏,2013(20).

  ⑤滕继萌.鲍勃·迪伦:一位摇滚艺术家、诗人的生平[J].外国文学,1996(02).

  ⑥(美)沃尔特·艾萨克森[M].史蒂夫·乔布斯传.管延圻(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吴梦凡(1998-),女,浙江舟山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