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设计中,图形是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之一,几乎所有的设计作品都会看到图形的影子,图形就是视觉艺术的基础,也是大众欣赏设计作品时最先关注的焦点元素。对于图形创意和创造性思维二者的关系,优秀的图形离不开好的创意,而好的创意更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进行图形创意的重要思想基础。
关键词:图形创意;创造性思维;设计者;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J5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40-01
一、关于图形创意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阐述
1.图形创意。图形创意,重在创意。图形创意,从理论层面来解释,其指的是设计人员会根据特定的主题来使用带有说明功能的图形来进行设计,以带有创意的图形作为造型元素,打破传统图形使用方式,融入创造性思维来让整个设计作品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在图形创意中,其更看重图形带给大众的一种视觉冲击感,看其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到大众的关注。
2.創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设计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础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根本的特征主要有两点,即独特和新颖。创造性思维是在思维领域中创造新的观点和理论,进而指导设计人员的设计行为,创造出更加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设计作品。创造性思维虽然看重的是创造价值,但是,创造性思维还是需要建立在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要在原有基础之上来进行创新,而非完全随意。当然,如果设计人员能够通过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来创造出新的作品也非常值得肯定和赞扬。
二、创造性思维在图形创意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对于图形创意而言,其是需要设计人员用自己的脑力活动去创造思维的活动,设计人员在进行图形创意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创造潜力和创造性产生新的认知,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在图形创意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一)发散思维
对于图形创意而言,其对于设计者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发散思维指的是从点到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设计者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寻找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在图形创意中应用发散思维,会使得与图形相关的各类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设计人员在多向思维过程中便很有可能会发现新的创意点,进而设计出更多的方案与设想。此外,设计者在图形创意设计中运用发散思维,其是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和发展,不同的思维点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思维点的起点,这样不断循环拓展下去,设计者便可以收获更多的设计创意。
比如:一个简单的曲别针,如果我们在探究它的用途时,通常会从它的功能性角度来进行思考,如果单纯的从这一个角度来思考,曲别针的用途范围就会变得非常局限,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发散性思维,从曲别针的重要、颜色、质地、形状等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思考,那么,我们便会发现原来一个小小的曲别针的作用会如此之多,这就是为什么有日本学者可以说出曲别针具有三百多种用途的重要原因,因为,日本学者应用的是发散性思维。这一原理在设计者进行图形创意工作中亦是如此。
(二)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模式,聚合思维在图形创意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聚合思维又被称为复合思维、收敛思维和求同思维。聚合思维不同于发散思维,其是将多种间题的解决方式统一归结到问题本身,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进行图形创意设计的过程中,会同时使用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一般情况下,在挖掘创意阶段,设计者应用比较多的是发散思维,而在创意选择阶段,设计者应用比较多的是聚合思维,如果设计者可以将这两种思维方式应用得当,那么其必然有助于设计者设计出更具创意的图形和作品。
(三)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的,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反方向去进行思考,其很有可能得到意料之外的结果。设计人员在进行图形创意设计时,应用逆向思维往往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思维模式。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常使用到的逆向思维包括属性逆向、方向逆向、原理逆向等等思维方式,这些逆向思维方式都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逆向思维当中独辟蹊径,深入拓展图形创意的设计空间。
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师福田繁雄的代表作《胜利》,作品中呈现的图形素材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脱离了子弹筒的炮弹,但是,福田繁雄选择在视觉流程上面进行了反向处理,让子弹倒飞回了炮口。这幅作品当中便展现出了作者的逆向思维,其进行的反视觉常规的图形设计反而会带给观赏者不同于以往的视觉冲击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好的图形创意需要建立在好的创造性思维基础之上,设计者在进行图形创意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已的创造性思维,以现代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为导向,设计出更具创造性的图形创意作品。
参考文献:
[1]杨成立,冯力.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研究[J].艺术品鉴,2019(7Z).
[2]夏慧慧.基于传承与创新理念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探究[J].艺术科技,2018(06).
[3]马琳,Mt.图形创意在广告设计中的表现和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