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此情可待成追忆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1030
钟琳

  摘要:古往今来描摹爱情的诗词不胜枚举,清人朱彝尊的二十七字小词《桂殿秋》尤为打动人心。《桂殿秋》之所以有如此撼动人心的力量,源于诗人真实生活中的一段无果之恋。词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将怅惘、无奈、心酸的感情呈现。在更深远的层次上,《桂殿秋》启发了我们关于生活的思索,指向了人生中更多的无奈和孤独。

  关键词:朱彝尊;《桂殿秋》;爱情;生命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15-01

  回忆往事,记得那一次乘舟渡江。舟行江上,我表面上是在眺望远处的青山,实则是在凝视你的蛾眉低垂,你的蛾眉在青山的映衬之下显得愈发秀美。夜里,我们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秋雨击打着船顶的声音。寒冷袭来,我们却无法相互取暖,只能各自躺在竹席上盖着薄被,默默忍受着夜晚的寒冷……

  这是朱彝尊在《桂殿秋》里给我们叙写的场景。这样一个意蕴丰富的场景,仅由寥寥四句的二十七字小令托出:

  思往事,渡江干,青峨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清·朱彝尊《曝书亭全集》

  词中“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一句,成为近在咫尺却隔若天涯的恋人“相思相望不相亲”的生动写照。《桂殿秋》之所以有如此撼动人心的力量,源于诗人切实的生活体验,那是他真实生活中的一段隐秘恋情——他爱上了他的妻妹冯静志。朱彝尊的曾祖父是明代大学士朱国柞,冯家也是当地的书香门第,两家都是有身份的家庭,他们不可能逾越封建伦理的鸿沟,做出为礼法所不容之事。这样的爱恋是痛苦的,他无法将这段恋情永埋心底。于是,他把她的名字嵌进自己的书斋和作品里,他给书斋取名为静志居,将作品集命名为《静志居诗话》,仿佛她永远陪伴左右。不曾想,冯静志在三十二岁那年因病故去,朱彝尊悲痛欲绝,创作了长诗创双怀二百韵》为之悼亡,更是怀念这一段刻骨铭心之恋。朱彝尊晚年时,本来可以凭借地位成就死后配享文庙享万世供奉,前提是他必须删去文集里的《风怀二百韵》一诗。经过内心的激烈挣扎,他决定力排众议,不顾世人的谴责,留下这首幻双怀二百韵》,放弃了文人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归宿。

  当我们得知这一段凄美的过往,再回头品读这首小词,寥寥数句,捕捉了生活中的一个极细微情节。“思往事”点明了时间,是过去时;“渡江干”写出了地点,是江河之上。“青蛾低映越山看”的细节很传神,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这里尸青蛾低映越山看”一句用了典故,此典最早见于汉代刘歆撰,晋代葛洪辑《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漢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此后的文人创作诗词时,便常以山喻眉。“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共眠”、“各自”写出了现实景况,也描摹出了内心世界。

  这首词以回忆的口吻道出,同时调动了视觉(青蛾低映越山看)、听觉(共眠一舸听秋雨)、触觉(小簟轻衾各自寒)来真实再现那时那景,历历在目,真实感人。而种种感官上的知觉最终都归结到心境之上,“各自寒”三字,细细品味,其实可以体味出词人和那位女子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他们心中有彼此,心相默契。表面匕‘各自寒”,其实他们在心中向对方发出了低沉的爱的呼唤。正因为如此,他们这份不被承认的爱情、不敢在阳光下的爱恋便蒙上了一层心酸、惆怅、感伤的色彩。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不仅展现了一段难以触摸的爱恋,而且更在深远的层次上,指向了人生中的一些无奈和孤独,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朋友、家人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于寒冷之中与你相拥,犹如雪中送炭,帮助你度过难关。可是,生命中有一些艰难和落寞,是注定要一个人去承受的,周围的人们或软语相劝、或激情鼓舞,却始终无法真正与你携手并肩一路同行,更无法一辈子围在左右为你排忧解难。比如失恋的人们,总是分外地脆弱,当人们围在身边陪伴你,看你声泪俱下地诉说时,也只是“陪”而已,他们始终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也爱莫能助。所以在人生更深广的意义上,孤独是常态。

  龙应台的名篇《目送》写父母儿女的感情,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到那个时候,无论多么不舍、想念、牵挂,还是得放手让孩子自己走人生的路,还是得面对“小簟轻衾各自寒”。父母至亲如此,朋友恋人亦是如此。

  《桂殿秋》告诉世代后人的远远不止爱情,还有人生,还有注定无法被成全的宿命。这漫漫人生路上,这至多也不过一两天的行程,本应自然而然地转瞬即逝,可是,却深植于诗人心中,永久地镌刻在记忆里。正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