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陇东红色歌谣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文献资源,是缩影了陇东革命历史的一面文化艺术镜子。其作为民间文学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杰出的文学艺术价值和重要的科学价值。保护陇东红色歌谣对弘扬民间文化,继承革命传统,激发人民的爱国、爱党热情,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多方面功能。
关键词:歌谣;红色革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58-01
陇东红色歌谣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劳动人民用甘肃庆阳方言随即创造并记述发生在陇东大地上,一系列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事件的口頭传统和语辞艺术,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文献资源,是缩影了陇东革命历史的面文化艺术镜子。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前的中国革命战争中,内容包括鞭笞国民党反动统治,声讨控诉旧恶势力的压迫,歌颂共产党、人民领袖、人民军队以及边区的各种新生事物,并发挥了它的纪实功能,讲述了陇东根据地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代表作品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背上炒面上南梁》等,是庆阳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之一,包括有词有曲和有词无曲两种类型,它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无名氏的劳动人民,寄托着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时期,陇东红色歌谣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融入百姓生活,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它的生长存在,通过歌谣不断的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声音。
陇东红色歌谣主要流传于庆阳市境内,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庆阳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准一的革命老区,被誉为“永远的红区”。
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庆阳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庆阳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动植物种类丰富,是中国中草药的天然宝库;交通便利畅通,这一切都为陇东红色歌谣的生存发展传播继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陇东红色歌谣是在历史悠久、凝练厚重的陇东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孵化出来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1950年,在陇东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事件,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各种革命斗争活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并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丰富多采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变革以及劳苦人民大众的各个生活层面,为陇东红色歌谣的口头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为陇东红色歌谣的诞生创造了丰厚的历史条件。
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诞生,人民群众遂以一种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内涵进行创作,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真情实感。边创作、边传唱,为制造革命舆论、支援火热的革命斗争以及繁荣陇东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文艺,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陇东红色歌谣。1949年以来,陇东红色歌谣仍然广泛传唱,并融入了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缅怀革命先烈和讴歌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成为教育和激励广大民众不忘初心,开拓奋进的重要文献和资源宝库。陇东红色歌谣属社会集体传承。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些专业、业余文艺团体及民间艺人都对它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陕甘宁时期主要有陇东文工团、三八五旅宣传队、陇东各县民教馆及民间社火队、民间自乐班等。
保护传承陇东红色歌谣的价值:
1.突出的历史价值。作为弥足珍贵的活态的文化史、音乐社会学等史料,对我们认识、研究和传播民族革命斗争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态教材。
2.杰出的文学艺术价值。作为当代红色文艺创作的精神思想源泉,为当代红色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宝贵的实践经验。满足了群众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和推动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
3.重要的科学价值。作为长期以来知识汇集的音乐文学,它与民族学、宗教学、哲学、语言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陇东红色歌谣经传承人和实践者的努力,建国以来使之不断创新发展,造就了其广泛的影响力和辐射面。目前该项目有着良好的地域和人才优势,有着较为广泛的民众认知度和认同感,深受相关区域人民群众的喜爱。
由于受到时代、内容和音乐旋律所限,关于传唱和传承还存E一些问题:一是熟知和传唱的红色歌谣数量不多,大多数优秀的歌谣尚处在纸质媒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传播;二是年轻人的传唱动力不足;三是原来擅长唱红歌的歌手由于主客观因素而导致中途放弃或者转行者多不胜数,亟待关注。
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陇东红色歌谣传播和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应制定切实措施和扶持政策,鼓励更多人学习传承该项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