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清代黑舍里氏墓考古出土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出土的较为典型的玉器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黑舍里氏墓;玉器;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41-01
1962年北京德胜门小西天附近发掘清理了四座墓葬,在1号墓葬的甫道中央有汉白玉石墓志碑一块,上刻“清故淑女黑舍里氏圹志铭”。据墓志记载,该墓主人是一个7岁女孩,姓黑舍里,名众圣保。其祖父为索尼,父亲是索额图。四座墓葬均未被盗,随葬品保存较好。其中以1号墓随葬品最为丰富。该墓出土了玉、瓷、金、铜等质地的随葬品五十余件,多为传世古物,其中玉器类文物有十余件,数量最多且极为精美,尤以宋代青玉芝角卧鹿饰件、元代白玉凌霄花饰件和明代白玉“子刚”款夔凤纹卮、明白玉“鹤寿有余”砚滴、明白玉卧兽、清碧玉螭龙云纹鸡心佩和清白玉云纹鸡心佩最为突出。文物发掘同年,入藏首都博物馆。
宋青玉芝角卧鹿饰件,高6.5厘米,长10.6厘米,青玉质地,温润细腻。鹿作跪卧状,抬首前视,角呈灵芝状,冠上阴刻细线,双耳贴于角下。圆眼,尖嘴,神态安详。颈部略短,身体光素,肌肉線条流畅,骨骼比例匀称。四肢纤细,收于腹下,短尾紧贴右侧。背面平素,上下各有三对对穿孔,可为嵌缀饰件。卧鹿通体光素,比例匀称,碾磨精湛,抛光甚佳,整体形态古朴浑厚,温顺祥和。
元白玉凌霄花饰,长12.8厘米,宽7.4厘米,玉质温润洁白。正面是由四朵并蒂而开的凌霄花组成,两朵花柄直立,花冠向上,两朵花柄弯曲下垂,花冠向下。花瓣呈如意云头状,肥厚而粗放,不雕琢细节,大片的留白,既表现花朵的饱满丰腴,更突出玉料的洁白无瑕;花柄细长圆润,数道弯曲流畅的阴线贯穿其上,展示了凌霄花柄上特有的细脉纹,也使玉料坚硬的质感变得柔韧而有弹性。背面平素无纹。这件玉器雕工简练粗放,但磨工极佳,充满了拙朴而不失生动,简约而不失精致的典型元代玉雕风格,但玉质之佳,玉料之大,在元代玉器中罕见。
明白玉“子刚”款夔凤纹卮,高10.5厘米,口径5.8厘米,白玉质,细腻润泽,局部有黄色沁斑。由杯盖、杯身两部分组成。杯盖呈圆形,周围同样使用立体凸雕着带有辟邪之用的卧虎卧狮,杯身下方则是由三只兽首形成的足底支撑着整件器物分别为卧狮、卧虎、辟邪。杯身上雕刻夔凤纹和勾云纹,杯把是利用立体雕刻而成的象的造型,象鼻子向内弯着,灵动而俏皮。把下有剔地阳文篆书“子刚”款。此件玉器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卮、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玉卮在造型上极为相似,是一种仿造西汉时期酒器“卮”的造型而制的玉器,应为明朝宫廷皇帝的赏玩之物。子冈为人名,姓陆,明代嘉靖、万历间琢玉工艺家、雕刻家。他的刻款形式,均用图章式印款。有阳文或阴文,以篆书和隶书为主,有“子冈”、“刚”、“子刚制”三种。据传他的玉雕技艺享称“吴中绝技”,堪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这件玉器,是目前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一件“子刚”款玉器。器形规整,抛光碾琢细致,纹饰刻画精美,古朴且具有韵味,为“子刚”款玉器的上乘佳作。
明白玉“鹤寿有余”砚滴,通高8厘米,腹径7厘米。青白玉,质坚细润。由器身和盖组成,盖上立雕一鸳鸯为钮,尖喙处有一小孔,以排列整齐的短阴线刻画羽毛。器形圆,斜肩,鼓腹,子母口。器身肩部浮雕两个兽面,单阴线刻六只飞鹤,腹部减地阳起四尾鲤鱼在浪花中浮游。底部雕琢成旋涡状,三个小涡纹为足。此件玉器琢制精细,抛光极好,虽经入土仍光亮莹润,是明代玉作的佳品。
明白玉卧兽,长5厘米,宽3.4厘米,白玉质地,色温润有黄色玉皮。圆雕一独角兽,四肢收于腹下,兽凸眼圆睁,拱嘴,圆凹形小耳,背部脊骨呈连珠形突起,毛发卷曲。兽镇造型简练,琢刻精细,抛光极好,堪称佳作。
清碧玉螭龙云纹鸡心佩,长7.7厘米,宽4.6厘米。碧玉质,质料甚佳,荧绿略透光,色正而匀,局部泛黄色及黑色瑕点。扁片形,以减低阳起镂空技法琢制。四角成倭角。佩一面雕螭纹及鸳鸯戏水;另一面为凤鸟,依附在祥云之中。琢刻线条细密流畅,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亮。
清白玉云纹鸡心佩,长8厘米,宽5.7厘米。羊脂玉,质料甚佳,润洁无暇。长方扁片形,镂空碾琢减低阳起流云纹。四角借云纹作倭角形,中央有一个圆形孔,两朵祥云盘在其中,佩两面纹饰相同,雕工精细,琢刻线条纤细繁密秀丽,抛光极好。采用汉代玉佩的游丝跳刀方法雕刻而成,线条若断若续,准确不乱。虽与汉代鲽形佩的利落与神韵稍有差距,但玉质极佳,且雕刻手法细腻,别具匠心。
上文介绍的几件玉器,玉质极佳,且雕刻手法细腻,别具匠心,为各时代的精品和标准器。
注释:
①苏天钧.北京西郊小西天清代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63(01):5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