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鸦片战争以来,晚清政府的腐败使得中华危机,统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迫于无奈进行“新政”改革,而教育改革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从这件光绪朝的“兴学育才”敕书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等的措施与意图,为学者们对晚清教育新政改革的研究提供实证文物资料。
关键词:兴学育才;“新政”;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40-01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道清末光绪皇帝颁发的“兴学育才”敕书,敕书是民间俗称“圣旨”的一种,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日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日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可见敕书是我国古代皇帝训诫约束臣下而颁布的文书,在清代时敕书也是朝廷给地方政府行使自身职权的一种凭证。光绪朝《大清会典》记载:敕书用纸有三种,一是金龙香笺表里四层黄纸,二是画龙笺表里三层黄纸,三是印边龙笺表里二层黄纸。
一“兴学育才”敕书颁发的背景
鸦片战争的爆发,晚清政府的腐败,新派势力的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教育的渗入,使得越来越多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们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改革改变中国之现状,晚清政府实行了废科举、教育新政等措施。科举制度字唐代起,至清代已有千余年,自有其優势的—面,但是面对晚清政府现状,其弊端越来越显现,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废除科举制,1903年时,袁世凯、张之洞曾上奏:其患之深切著明;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教育改革的声音传播深远,教育新政迫在眉睫,而废科举、兴学校成为改革中最前沿、最焦点的问题。1905 年以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疏请求罢停科举制,他们认为,当前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等已时不我待,需要立刻采取措施彻底废除科举制,以得二十年后众多可用之才。在这样的形式逼迫下,两日后,朝廷发布上谕颁布废除科举令:“自丙午科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二“兴学育才"敕书内容
该敕书长10.5厘米,宽7.5厘米,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敕河南省提学使司提学使,朕维唐虞三代之世,胶庠塾序制度厘然,其教养也。至善其董劝也,至专唐宋以来,制科斯设沿袭既久,专尚词章,读圣贤书,不求实践,以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既乖,初意何补,时艰用是停罢制举建立学校,斟酌古今之宜,博采东西之法,爰设专官垂为定制,兹以提学重寄。命尔驻创开封府统辖全省之学官,宣布朝廷之文化尔,其克端趁向风,示仪型崇尚经术,提倡实学,毋标新领异,自蹈奇衰,毋畏难苟安自甘简僻.俾,济济多士共进文明,元元兆民咸受教育,佐我维新之治,企成富强之图以副。朕因时制宜,兴学育才之至意,所有该省学务悉责成尔经理知府以下听尔,节制府厅州县各官辨理学务听尔,据实考霰所属课长僚佐听尔,辟置该省官立公立私立学堂生徒听尔,约束教科课程听尔,稽察毕业升学听尔,考校所有奏定学堂章程,当切实举行,遇有传谕整饬学务事宜,尔当恪守奉遵,依所有裁撤学政衙门事宜有应归尔管理者,俱照例管理尔,仍听督抚节制,年终将行过事件造册申送督抚衙门,咨部察考与藩臬雨司接见礼仪往来文移俱用平行尔,受兹委任须严绝情面,一秉虚公、振拔英多宏,敷教化慎防流弊改正旧法,期民智日开士风丕变,时惟尔功如或因循推诿违命溺职亦惟尔,罚尔其慎之故敕。”
这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朝廷颁发给河南省提学使司提学使等,敕令地方停制科举,改革学制,建立新式学堂,提倡实学,期望通过破旧立新的措施达到其富国民强的目的。
三、晚清教育新政的影响
从“兴学育才”敕书中可以看出朝廷废科举、兴学堂、培养人才等的措施与决心。“教育为立国之本”,尽管晚清政府实行的教育新政改革是出于维护其封建统治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新政”改革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废科举、兴学堂、改学制”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深远。教育改革在新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近代化是社会各个方面携手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过程。近代化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对其它方面产生影响。”教育改革推动了晚清新式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社会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进程。
晚清新式教育的发展促使了- .批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教育改革的开展,不仅对教育体制及结构造成了冲击,也逐渐转变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不在是以前对皇权的畏惧与不敢抵抗,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仁人志士,力图改变中华现状,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冯开文.中国民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伟保.从“变科举”到“废科举”——论晚清新政下的教育改革[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09).
[3]吴会蓉.晚清教育新政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