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之乐舞,追根溯源与古代舞蹈之中,便可看到唐代“四方之乐”1中之《南诏奉圣乐》2,将云南的乐舞记载在册,既是“奉圣”便多了象征之意,多了份承蒙皇帝恩泽之意。统治者自是欢喜,便将其纳入了十部乐之中。然时至今日,除了西双版纳那悠然自得的傣族舞闻名全国外,《云南印象》的诞生为观众拉开了一幅别样、生动、古朴、纯然的民族画卷。
關键词:云南印象;民俗舞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85-01
一、“原汁原味”的生态复现
(一)求真求实的审美态度
不得不说的是编导杨丽萍那份对待艺术的赤子之心。舞剧3/4的演员均来自当地的村民、居民,高纯度还原了民族的原生态样式。在演员形象塑造上,男子大多“断发纹身”,赤裸上身,均有彩绘尾饰,展现出男子原始的力量美与雄健之感。演员的服装更是直接复制了当地村民之服装样式,还原了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
(二)“视听合一”的民俗韵味
视觉方面,舞美的设计不同往常舞剧设计,多采用灯光、LED投影以及升降台,虚拟出民俗居住房屋的建筑空间,具有较强的代入感。最后的“雀之灵”,剧中的“女儿国”,特别是“月光”之舞,借助了舞台道具、灯光摄影等设计,将女子婀娜多姿、曲婉柔媚之态,以倒影的形态呈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将女子的屈膝、踏腰、腆胸三的道弯曲线直接纯粹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伴随着手臂硬直的动势造型,加之以曲折、延绵不断的动态屈伸,一切融汇于一体,铸造出一幅让人醉心的画卷。
听觉方面,舞剧大量采用了地方民谣,载歌载舞兼自娱自乐。民谣融合了民族风俗游戏,采用原生态伴唱形式,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了民风民情,自然而然地使观众进入到原生态的情景交融之意境,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本身的感染力。
二、“浑然天成”的生命律动
(一)民俗舞蹈的趣味
“哪里好吃哪里去”,“哪里好玩哪里在”。两支队伍徐徐出场,以胯为中心,前后摆动,众人连手而歌,载歌载舞。随后踏地为节,开始向前向后做舞台调度。随着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屈膝、抬腿、点头等动作,并伴随着欢快的歌曲,出现了越来越丰富的画面构图。横线、斜线队形以及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字长蛇、龙摆尾、二龙吐须、四季平安等队形,均囊括其中,和着“采花采花好呀”的歌声不断变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在平常生活形态中提炼出了艺术美感。体味到民俗风情,以及夹杂在其中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淳朴乐趣。
(二)自然舞蹈的灵动
“雀之灵”中的孔雀,不同于《孔雀东来》里那只活泼美丽的孔雀,它更像是一只神坛上的孔雀。它寂静高傲,“不与俗态而同尘焉”。舞者每一个动作从容徐缓,手臂由指尖-手指-手腕-小臂-手肘-大臂,每一个点都顿挫有力,却又把每一个点都连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波浪线,仿佛延伸到了欣赏者的内心,在观众内心深处激起涟漪。开场那模仿孔雀头部的手势动作,修长的指甲与指甲之间来回摩擦,神似孔雀的进食、啄食过程。动作干净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
(三)祭祀舞蹈的庄严
“朝圣”一幕中,出场便迎来了三叩九拜的礼仪祭祀场面。白雪凯凯的雪山之巅,藏族女子身穿色彩艳丽之藏袍,男子多着厚重之衣,手持“玛尼轮”,配合着面具、经文、转筒等道具,舞者将身体紧贴于地面,礼拜大地之恩泽,上天之恩赐。舞段中加入了孩子的歌声,孩子的参与让祭祀舞蹈充满了生命的希望。伴随着舞者一顺便、踏腰等动作姿态,以及始终重心往下的动作设计,无不透露出藏族人民那虔诚的敬仰之心。舞台后区那巨大的经文转盘,又突出了祭祀活动神圣不可侵犯的庄严之感。
三、“象由心生”的民族情怀
象指的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是民间的社会生活。心则为一颗赤子之心,大爱之心,包含着对民族对万物的热爱与敬仰。在《云南印象》中,杨丽萍有了这颗赤诚之心,并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在选择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方式之后,便给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艺术之精品。
《云南印象》的成功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洗净了现代人内心的浮华。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静下心观看,便能看到对生命的赞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山川与神明的景仰。它是灵动且纯粹的。舞剧的高明之处在于保持了原生态的基础,融入了现代舞美的设计,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奔放的肢体动作、抽象的画面构图、空灵悦耳的音乐、清亮透彻的山歌,将人类对于心灵回归和生命激情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是云南在人心中不仅留下了印象,更是种下了美与希望的种子,在人的心间开出花来,使之芬香满溢,沁人心脾。
注释:
①出自: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四方指全国各地。本文主要指隋唐时期,将四方少数民族之乐,包括国外传入的乐舞作为一个大类别称为四方之乐.
②据《旧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南诏奉圣乐》是南诏王为密切同中原王朝的关系,向唐朝请献的今云南地区的民族歌舞.
③摘自唐·卢肇.鸛鹆舞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