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语言,集图形、文本、影像、声音及互动性于一体,与舞台表演艺术相互融合,从而巧妙的呈现符合剧情要求的视觉元素,给人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艺术享受的一种现代的舞台美术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广泛运用,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具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显示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案例,从舞台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虚拟性、功能性、融合性等方面,分析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固有的艺术审美特征。
关键词: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26-03
一、前言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数字媒体作为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手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虚与实的融合,从绘景虚拟背景和实体布景、从视听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到人与作品之间沟通的交互媒体,显示出了很强的功能性,改变了传统舞台艺术创作形式,丰富了舞台表演的内容,使得整个舞台空间的拓展具有了极大的可能性,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显示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从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应用入手,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舞台美术实际案例,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运用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性。
二、国内外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的发展历程
1678年,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了一幅名为《影子舞》的版画,描绘了当时民众利用灯光投影娱乐场面,版画描绘了当时人们利用灯光正面照射表演者,舞台上不同位置的演員影子在舞台空间随着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变化万千的魔幻影像。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幻灯(新媒介)、放大的影子(互动性)和表演三者关系。这个场景也许是舞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的雏形。
舞台数字媒体设计艺术的初始阶段,主要是简单的投影技术呈现,从艺术表现功能来看显得较为简单、直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伴随20世纪末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而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和艺术创新领域的形成和拓展,数字媒体艺术和舞台设计的融合越来越普遍,促使多类别的数字舞台演出成为一种可能,数字媒体艺术从舞台设计的局部逐渐向舞台整体化的趋势发展。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中运用主要经历四个发展期:雏形时期、20世纪10年代末未来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混合媒体表演时期、广泛运用的20世纪。
国外舞台多媒体运用的先驱,离不开以下三位大师:德国导演埃尔温·皮斯卡、捷克戏剧家埃米尔·弗朗·布里安、约瑟夫·斯沃博达。
德国导演大师埃尔温·皮斯卡托创作于1925年的《不顾一切》,可以说是多媒体戏剧的第一次尝试,在当时还只是一次初见效果的雏形。后来皮斯卡托与1927年排演了《拉斯普廷》,通过影像与舞台动作的并置形成反讽的戏剧效果。同时代的捷克戏剧家埃米尔·弗朗。布里安对于投影幕布材质的独创和对影像与音乐的配合,1936年上演的《青春的觉醒》就是他恰到好处的结合身体与影像增加表现力的证明。1937年的《尤金·奥涅金》将投影、身体、音乐几乎完美融合,几乎可以看作是数字媒体戏剧的基本形态。
探索国外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方面的应用历史,一定离不开捷克舞美家约瑟夫·斯沃博达。1958年,约瑟夫?斯沃博达在布拉格设计的《八月星期天》演出中利用无形的媒介:光与投映的实验。同年“复合投映”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演出的《布拉格音乐之春》演出中的投影装置,获得巨大成功,EXP058“复合投映”、布拉格音乐之春”多屏幕投映获大奖。1959年,约瑟夫·斯沃博达在布拉格成立复合投映剧院。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斯沃博达充分利用电影与幻灯、同步的多屏幕、多投影,创造了光幕、光墙、光柱、绳幕、镜面等技术,展示了活动的心理造型空间。如:《霍夫曼的故事》、《昆虫的喜剧》、《神灯系列》、《奥德赛》、《魔笛》、《卡萨诺瓦》等。
二十世纪后期,数字媒体艺术与表演艺术相融合,全面的提升了舞台演出的创意、编排水平。约翰·凯奇在其《从星期一开始的一年》中就已经关注了计算机艺术给剧场表演带来的影响,探讨观众的舞台参与和观演之间的关系。乔思林·斯宾塞、斯图尔特·安德鲁斯、戴维·弗洛利希在《现在,我在哪儿?在数字增强自传的表演中探讨时间》中就研究表演者将记忆化的表演通过媒介传输,过去、现在和未来复杂的相互演变的关系和过程,记忆化的表演引起了观众的联想,表演的结束表示表演者讲故事的过程结束。巴里.史密斯、史蒂夫·迪克逊在《数字表演一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蹈、艺术表演和装置中的历史》指出互联网和互动装置的出现而诞生出新的戏剧形式和表现种类。
2015年U2乐队录制了一台名为《为谁而歌》虚拟音乐视频,将三台处于不同拍摄角度的摄像机设置在演唱会,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歌迷直播了一场真正的虚拟演唱会,改变了人们娱乐的方式。
在同一时期,中国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翩然起步,理论方面主要从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历史、舞台间各元素的关系进行了关注与研究。二十世纪末,作家史铁生曾写过一篇《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如胡妙胜在《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里提出了舞台设计实质上是由不同质的要素构成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的概念。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多媒介的演出在舞台演出中的流行起来。韩生、胡佐在《舞台设计概论》里指出了,舞台设计是由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成分以及由空间、形状、光色、质感、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王之纲先生在《对虚拟现实艺术本体性的思考》写到有关如何打破第四面墙这样一个戏剧的理论,通过VR体系,可以把这样的空间打破,呈现的整个环境与体验者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进行一种交互而产生出新的这一种叙事模式。
应该说早期中国戏剧舞台的数字媒体应用处于简单直白,影像与演员在舞台呈现中显示出了不统一,甚至带有破坏性,因此无论在技术上、设计理念上都处于试验和探索过程。1983-1984年创作的《生命.爱情·自由》。这部作品被称为是中国式史诗剧的第一次尝试,实际上也是中国多媒体戏剧的早期尝试。1999年《切·格瓦拉》。上演,基本上可以作为中国多媒体戏剧第一次完整的形态。2017年林兆华邀请展中,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将话剧舞台与影像结合,利用虚实相生的联系打破舞台时空的局限。
近年来国内舞台艺术设计中数字媒体运用越来越广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设计,利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展现于笔端画卷,凝结成人间瑰宝,全场为之震撼,可谓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2015年G20峰会迎宾晚会以《最忆是杭州》为主题晚会在西湖上实景演出,晚会运用了全息投影技术,引起了人们充满对全息投影技术的盛赞和好奇。话剧《班昭》,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将影像参与到戏剧的叙事过程中,把书法书写过程抑扬顿挫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渲染了艺术创作。还有如豫剧《愚公移山》、京剧《天下归心》等舞美设计都很好的利用了数字媒体艺术,类似剧目很多,不在此一一列举。
当然,中国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相比西方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舞台数字媒体艺术呈现手段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手段包括二维平面星现、三维立体空间布景、全息投影技术、VR技术等等,可以说极为丰富。
(一)二维平面呈现
二维平面呈现包含投影技术和LED电子屏两种技术手法。1.投影技术
舞台数字投影摒弃了传统的绘画式布景体系方式,只需一个媒介材料用来投射影像,加上声电,这样就可以灵活多变的来呈现表演的内容,增强了舞台虚实空间的感染力,成为戏剧表现的重要手段。
2.LED电子屏
现代舞台布景通过LED屏幕快速地进行图片和视频转换,虚拟画面的展现,环境氛围的营造,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促进了舞台表演节奏的韵律感和时空感。LED电子屏展现通常用于综艺类演出,其高亮度无污染、效能高、操作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综合演艺舞台。就目前LED显示屏用于戏剧演出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受其亮度无法调节的局限性,当LED大屏打开的时候,舞台灯光显得灰暗,演员面无表情。
(二)三维立体空间布景
三维立体布景方式是对舞台上布景方式的展现媒介进行三维立体化,通过对具有立体效果的展现媒介与虚幻空间进行交流互动形成的一种虚实交融的空间环境。3D技术使舞台表演呈现出立体感。还可以渲染气氛,让观众身临其中,带给观众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使得舞台设计的空间不断拓展。
(三)全息投影技术
舞台数媒艺术呈现形式广泛使用的是全息投影技术,全息技术既可呈现立体的幻象,还可以与表演者互动完成剧情需要。全息投影技术,分为两类,即:背投方式,利用投影机将影像投射到全息膜上,另外一种是利用反射,将投影或者LED图像反射到呈45度放置的全息膜上。
(四)VR技术
VR技术的使用使舞台设计产生一种全新的模式。VR技术作为数字技术中的高科技技术之一,神秘而又令人期待。观众还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参与到任意的舞台表演环节中去,而不會影响演出的正常进行。VR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舞台的表演的完整性,拓展了设计师的思维设计空间。
(五)多种手段融合运用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手段融合运用,包括了音乐、数字影像、灯光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等的交互使用。
四、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舞台数字媒体呈现与传统舞台最大的区别在于融入了交互的概念,交互的主要特征是舞台可以和表演者、观众产生互动、双向交流。表演者通过与虚拟空间进行互动,增强观众的空间感与穿越感。
德国知名设计师TimJockel携手Hiphop舞者MajidKessab创作的《HYPRA》,利用交互装置,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数字艺术等元素的一款动力系统,探索了舞蹈与数字艺术之间的关联。舞蹈动作事先用2台kinect相机拍摄完成,根据动作再进行影视部分的设计。随着音乐的开始,舞蹈演员摆动着四肢随之舞动,后屏的影像也随舞姿延伸出各色的花火,影像不断聚合、散开,与嘻哈舞蹈完美融合。
2013年,周杰伦台北演唱会上,在演唱《千里之外》和《红尘客栈》两首歌曲的时候运用全息技术,这是一次实验性的尝试。一袭白色旗袍的“虚拟邓丽君”缓缓升起,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态与歌声,一时间让台下观众真假难辨。观众目睹周杰伦与邓丽君在互动演唱,如同穿越当年。
一种更加开放的舞台数字媒体演出,便是演员与虚拟物体互动。如日本天王洲银河剧场曾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台剧,日本著名舞蹈艺人早乙女太一担当主角,在舞台上表演日本传统的剑道艺术,太一的对手是以投影的形式投在幕布上,这是创新之处,在表演的时候太一与虚拟对手过招,演者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物体产生互动。
(二)虛拟性
虚拟性是舞台数字媒体艺术重要的特征,是指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各种符合剧情需要影像要素与舞台二维平面布景相结合,给观演者以视觉为基础的感官体验,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既促进了舞台演艺表现的发展,又增强了舞台艺术虚实空间的感染力。
如京剧《天下归心》舞台美术设计秉承回归传统美学、奉行简约原则,运用“一桌二椅”这种传统形式,融合现代科技和光影效果,在强化意象概念的同时也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到了极致。当大幕拉开,传统道具“一桌二椅”在舞台上一字排开,随着一套朱红色巨大的“一桌二椅”在舞台中心逐渐耸立起来,“桌”一面覆盖一+层宣纸,皮影在宣纸的“屏幕”上生动地表现出战争场面,以充满水墨国画味道的大写意方式展现,音乐铿锵响起,激烈的战争场面击破了层层宣纸,皮影渐渐叠加变幻成真实演员们的身影。巨大地“一桌二椅”随着剧情的发展,消失在舞台上。而白墙面作为影像载体,皮影、中国水墨画的影像不断地随着剧情的发展巧妙变换。京剧《天下归心》舞台美术设计将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化”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写意性”之间巧妙的融合,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风貌和韵味悠长
古典豫剧《愚公》的舞美设计,选择用极简易的绳幕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还有幕布。不同的场景运用投影技术来体现,幕布、绳幕也特别适合灯光及投影,以投影呈现出古朴岩画的图案。苗培如先生认为戏曲像中国画一样是门写意的艺术,无论是表演还是舞美都遵循一定的程式性与虚拟性,把生活、动作、场景简化的虚拟特性,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虚拟画面的展现,环境氛围的营造,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促进了舞台的韵律感和时空感。歌剧《魔笛》(DieZauberfl·te)将表演者的实与虚拟空间进行互动,产生了奇特的舞台效果。一方面,通过舞台的投影和互动装置将剧本中的场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和表演者进行实时互动,形成了虚实空间的同时性。另一方面,将剧中人的心理变化也进行了信息可视化,通过了投影技术将其夸张的影像展现出来,一同与表演者进行互动,从而达到了虚拟空间从视觉上的动态实体化。
全息投影技术为舞台创造了新的时空关系,满足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达到了表演者与虚拟影像灵活的互动效果。它在舞台演出上的应用为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使得以往艺术创作者丰富多彩的创意变为现实。同时,全息投影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极大地改变了观众的视听感受,刺激了观众的心理体验,增强了观众对于舞台表演的感知力。全息投影下的虚拟场景代替了部分传统舞台的实物布景,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知和现场体验。
2010年3月9号晚间世嘉公司举办了一场名为“初音未来日的感谢祭”、“初音之日”(MikusDay)的演唱会,演唱会使用虚拟偶像,将3D动画与全息投影技术相结合,产生了3D全息投影这一项新的技术分支,其演唱会所采用的新颖方式在现实中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惊艳以及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基于交互性原则产生的这一新的形式将会逐步改变现实社会中的娱乐视听方式。这种新颖的演出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梦幻般的视觉享受。
(三)功能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空间中的交互中显示了很强的功能性,主要是对环境的揭示,舞台空间的拓展、时空的转换气氛的渲染。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使舞台空间自由交换,多个空间场景切换,甚至可以利空互联网技术可以使观众在剧场感受到异地的空间,演员观众可以通过视频和异地人物互动。如德国《股市反弹》一剧,该剧把演出时间特地限定在晚上九点半,目的就是为了与美国股市开盘同步。走进剧场,出现的是股市交易大厅,在演出的过程中,观众现场购买股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买入与抛售,同时两个大屏幕不停地播放股市波动的曲线,和对股民的采访场景,演员即兴穿插讲述有光股市知识。观众现场数字媒体的应用拓展了表现空间尽显功能性。
话剧《活着》的多媒体设计中,在尊重文本的同时大胆运用超现实的影像,有庆死的时候带着着氧气面罩的小羊、有家珍死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的老马、苦根死的时候挣扎的麻雀等等天马行空的影像画面,在演出过程中体现了很强符合剧情的功能性。正如该剧数字媒体设计者王之纲所说“对于这些天马行空的影像而言,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你在戏中看到他们的感受,脱离了戏剧环境,它们变得毫无意义”。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过程中,对数字世界进行了多维时空的选择与处理,延伸了视觉空间。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手法的应用为舞台空间中的场景切换带来无限的可能,显示出其强大的力能性。
(四)融合性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将数字影像技术、灯光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相互交融,这不仅能够使舞台时空转换的呈现获得极大的自由,也给创作者打开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2012年法国舞台设计师柯娜瑞·巴丹妮和艺术家亚德里安·蒙多合理打造舞台剧《流动的时光》,融合了全息投影、LED屏幕3D立体雕刻投影、数字影像、舞蹈、杂技、音乐、灯光变换等高科技,在舞台空间创造出了一个极富诗意、人目眩神迷的抽象世界。
新媒体舞蹈表演《光.影》采用了数字影像技术、灯光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相交融,整个舞台是一个全黑的密闭空间,分布在舞台周围的投影设备,通过不同角度的投射,将影像呈现在舞台之上,从而达到全息的视觉效果。舞蹈演员在全息投影技术的支持下,随着影像舞动,相互呼应。在《光·影》舞蹈中,舞者和3D虚拟画面融为一体。
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节目——《东去西来》,一台跨界融合艺术剧场演出,以《击节》《镜·界》《对话》《景象》《祈愿》《冥想》《梦回》七部风格迥异,作品综合了音乐、绘画、影像、表演、舞蹈以及戏剧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并不是音乐与舞蹈的陪衬,而是进行着真实的互动与融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在碰撞中形成全新的张力。如《击节》则以云南佤族的圣物“木鼓”为主要创作对象。创作者还在《击节》的人声中融入阿尔泰山地区原住民族所特有的歌唱艺术“呼麦”,与质朴粗犷的木鼓声、多媒体影像间交相呼应。《镜.界》,它结合了弦乐、舞蹈和影像。在一个虚实并置的剧场空间,表演者与幻影影像交错呈现出奇幻景象。舞蹈动作和飘忽的光影、音乐相辅相成。《祈愿》视觉构成是基于舞台中心的白色“砂砾”,舞者则平躺在“砂砾”中起舞。“砂砾”上方安装了一台高清摄像机,将捕捉后的画面投影在背后的电子幕上,使舞者与影像的互动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由于观赏角度的改变,舞者在电子幕上处于一种“浮空”状态,视觉效果十分新奇。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融合性和可变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舞台演出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段,这种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戏剧线性叙事结构的局限,时空纵横多视角,叙事方法多变,人物可以不必仅仅拘泥于某一种或某一个戏剧场景,而是瞬息万变,显示出了少有的蒙太奇式的流畅性和滑动感,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给观赏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五、结语
舞台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以一种新颖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传统舞台单一的体验方式,能够为舞台艺术家在一个象征性、虚拟化的舞台空间中的创意设计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当然,對于舞台艺术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需要合理的运用,要避免无节制的甚至于简单、生硬地呈现,才能创造出具有全新的视觉体验的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提升舞台艺术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科研项目结题成果,项目编号:zw2018115。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那刚.话剧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舞台功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01).
[3]王之纲.APEC文艺演出多媒体视频设计综述[J].演艺科技,2014.
[4]刘杏林.戏剧空间的奥秘-斯沃博达回忆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
[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简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6]胡佐.舞台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7]王之纲.王之纲多媒体设计作品赏析[J].演艺科技,2018(02).
[8]褚琦.数字时代下的舞台美术[J].演艺科技,2019(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