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要:以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理论变革为起点,“文化转向”掀起了以文化交流为主体的翻译运动。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社会文化对翻译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诗学以及意识形态。笔者以意识形态为切入点,深度研究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所造成的影响,希望对同行工作者也有所助益,也希望能对未来翻译行业的发展作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文学翻译;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10-02
一、引言
通常情况下,翻译是一种个体行为,而翻译以某种特定的状态出现时,并以集体模式持续一段时间后,就要特殊对待了。首先,翻译可以理解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决定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环境。基于文化交流的翻译活动,将外来文化进行翻译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终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增添活力。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概述
上世纪中末期,改写理论提出以来,翻译行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译界工作者已经指出文学翻译活动受限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从此,翻译活动也逐渐地向正规化发展,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做为外因,控制文学创作作为内因,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着翻译领域的不断发展,同时,控制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因素起到了阻碍或者推动文学作品翻译与创造中。
这种“组织”也逐渐被人们称之为赞助人,而控制文学创作因素,在文学翻译与创作中,作品中的意识形态会根据译者的主观意愿而变化。换而言之,任何的意识形态都服务于政治,因此,整个翻译活动受到了诗学与意识形态的操控。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主流诗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所操控的一种改写活动。
三、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文学作品通常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当局政治,赞助人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意识形态的影响较为深远,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被文学家创造出来,作品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行充分的阐述。同时,作品也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层面,因此,要想真正的翻译好一部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者就要从翻译技巧、译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的目的等几方面出发。
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能产生特定的意识形态,翻译也可以理解为对目标语言的一种跨地区、跨文化的社会活动方式。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翻译工作者会根据自身的意识形态进行选择性翻译,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主流观念与想法。
四、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翻译目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工作者翻译活动中,意识形态的变化对翻译的影响很大,任何翻译都是一种社会文化与政治服务的充分体现。不同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充分的注入译文中,只有这样的翻译,才会让翻译更具价值,才会让翻译更能体现作品的真实情感。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活动中,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加入到译文中,充分反映了出了文学作品中外加的形态意识,同时,也反映出了特定年代的特定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也是翻译领域的典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弃医从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创作,同时也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引入到了我国,通过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元素,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的翻译极具个性化色彩,它本着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并通过翻译活动来充分反映鲁迅先生的政治目的与思想意识。
(二)在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译文选材
在好作品的基础上,才能让所翻译的作品更具文学价值。跨文化交流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潮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不仅是一位文学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所反应的本土性文化受到了其他国家翻译工作者的青睐,作为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者的葛浩文,成功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全世界,这也是因为莫言的作品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现阶段的世界文化潮流相吻合。
(三)在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翻译策略技巧
葛浩文在翻译莫言小说时,它的主流意识符合西方读者的认知,同时也按照西方读者的审美方式对作品进行了充分的改良,不仅调整了结构,同时对作品进行了删减。在翻译技巧策略方面,它放弃了译文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而是对文章进行了充分修改,使其符合西方的伦理关系。但这种改良并没有与原作品脱轨,而是依据西方的理念去理解中国的文化。
1.增译
我们从翻译家林纾的译文中可以发现,增译是其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而增译的目的是在向国民介绍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夹杂了自身的思想与想法。林纾的增译能让文学作品更具中国风,顿挫有序的对仗感,充分的展现出极佳的古文功底。增译对于林纾而言,不仅表达了自身的三观,还能极大程度的鼓舞社会底层的民族,鼓励他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为自由、为理想战斗起来。增译也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而方式与目的直接关联,无论哪种增译方式,在思想意识的充分引导下,都能获得积极的作用。
2.删减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UncleTomsCabin》中,基督教精神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内容的体现不能作为林纾翻译作品的最初想法,何况中国民众与西方民众的信奉理念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如果林纾直接翻译作品内容的话,恐怕书中的内容很难引起中国读者的思想共鸣。因此,林纾在翻译活动中,针对宗教信息内容时,总是能小心谨慎的处理得当,对一些内容进行大幅删减。林纾曾在译文中表示,翻译要依据本地情况进行转述,不要因为译文内容脱离了原文主旨而受到责备。
3.归化
我们依然以《UncleTomsCabin》译文为例,原文中基督教精神与我国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中国人较为信奉佛教,对理学更为认可。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表达方式与文化意识的区别。然而,很多内容是可以找到对应的表达的。在这种情况下,林纾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技巧,使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要求。例如,英文“Cabbageleaf”是卷心菜叶的含义,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很难找到相关事物。因此,林纾将其翻译为“出水新荷”,不仅符合原著的文化背景,还能符合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归化翻译并非扭曲原文意思,而是为读者清理阅读上的障碍,让译文更能被本土读者所接受,引发读者的思考,进而产生思想的共鸣。
4.多练、多积累
文学作品翻译对翻译者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能熟练的驾驭两种语言,还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此外,丰富的译文作品还要求译者站在哲学视角,充分发挥艺术的魅力。对翻译活动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后,可以将其理解为“表达”与“理解”两方面,进而提高译者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实践的翻译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加强实践练习,让翻译与自身素养充分融合。而多练习,多积累,不断探究,才是最好的翻译技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实现了对翻译工作者的影响,同时,翻译工作者的文学意识对文学作品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解释。因此,我们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要突破传统的翻译模式,深度研究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并对文化背景進行反复的推敲,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文学翻译技巧。
注释:
①庞中兰.翻译目的论在《京华烟云》英汉版本中的适用性[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95-98.
②刘堑,中国先锋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余华作品为例[J].北方文学,2018(12):221-222.
③包雨苗,肖馨瑶.试论西方经典的跨文化译介策略——以戴望舒译奥维德《爱经》为例[J].中国翻译,2019(02):54-6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