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析《文心雕龙)》中的求变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836
邱玉洁

  摘要: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求变”0的思想较为突出。除去《通变》中具体详细地阐明了“通变则久”的文学观念,提出了文学创作要讲求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外,在剩下的篇章中,“求变”的观点也不时有所体现。本文就从“变”字出发,从求变的原因、方法、态度以及求变在本书中的地位去探究刘勰在《文心雕龙》整部书中“求变”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求变;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07-02

  一、《通变》的内容概述

  “通变”在《通变》中具体含义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看准当前的趋势来创作突出的作品,参酌古代的杰作来确定创作的法则,这也是他全文的中心论点。“通变”强调一个“变”字,互相沿袭却无变化的创作之法,如汉赋“夸张声貌”的创作特点就遭到刘勰批判。他认为“参伍因革”才是“通变之数”,即有继承有革新才是通变的方法。

  在文章的创作层面上,他指出“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因为从诗、赋到书记等文体的名称和创作规格是有所继承的,说明体裁的固定性,所以创作在考虑体裁时需要借鉴过去的作品;而文辞的气势、力量则需要变通才能长久流传,因所以变化是无穷的,讲究变化就需参考当代新作。但是在借鉴参考的过程中,“竞今疏古”争着模仿近代而忽略借鉴古代作品的文坛风气导致了“风昧气衰”,也就是文风暗淡文气衰弱。为了“矫讹翻浅”即矫正伪体改变浮浅的文风,刘勰提出要“宗经诰”以“斟酌乎质文之间”,来实现“通变”的目的。此外,刘勰还提出了创作文章实现“通变”的具体做法:“规略文统,宜宏大体”,意为规划文章的总纲要着重大的方面,先抓住大纲加以吸收,然后掌握关键再开拓创作道路。

  二、《通变》的逻辑分析

  刘勰首先从文章的创作层面提出文章的体裁是一定的而变化是无穷的的观点,并由固定的体裁和无穷的变化二者分别指向借鉴过去的作品与参考当代新作两个不同的维度。然后就借鉴参考的对象问题展开论述,举现今文坛创作倾向于借鉴模仿近代作品造成“风昧气衰”问题的现象,指出要“宗经诰”进行创作的观念紧接着,由“宗经诰”的方法引出通变之道。举汉赋“夸张声貌”互相沿袭却少变化的例子表明自己批判的态度,提出“参伍因革”,强调“通变”需要继承与革新并举。再然后,提出在创作过程中“通变”的具体方法,即“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抓住大纲加以吸收,然后再掌握关键开拓创作道路。最后对全文对于“通变”的论述作一个总结——“望今制奇,参古定法”,阐明“通变”的含义。

  三、由《通变》篇引出的对《文心雕龙》中“求变观”的思考

  (一)求变的原因

  从宏观的文学流脉发展来看,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就《熔裁》中的炼辞方面,刘勰提出要“变通以趋时”,体现出文学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刘勰在《通变》中列举了九代的文章,分别指出九代文学的特点各不相同。譬如从最初黄帝时期《弹歌》风格的质朴淳厚到商周时期《诗经》中雅颂的典雅华丽,再到魏晋诗文辞章的清浅绮丽,一个时代自是有一个时代文学的风格与样貌。而每个时代的文辞在发生变化之时,都会面临对于前朝文学的继承与新变问题,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新变的关系则对于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作家个人创作的微观层面看来,由于文章做出来的风格因人而异,所以一味因袭前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作家的才气与写作风格方面,也应进行求变。《体性》中认为文章的“气”、“志”、“言”三者莫不与情性有关,所以,文章要达到“表里必符”的境界,应该在遵循作家个性的基础上来加以练习和适当发挥。

  (二)求变的方法

  “求变”在《文心雕龙》中包括两种含义,一是“通变”,二是“新变”,风别对应着刘勰说的“参古定法”与“望今制奇”。通变是指在汲取古代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新变是指借鉴目前的成果而跳出已有的模式进行创新。新变较通变而言,少了些变化的根基与渊源,因而更具有创新性。上文涉及的“变通以趋时”就是基于“通变”与“新变”二者的统一而提出的求变原因。但是新变的“变”缺乏渊源,所以在新变过程中不免会显得激进,甚至会误入歧路,这时就应由古代创作范例来给“新变”以理论支撑,这便是“通变”。“通变”是要求作文应做到“法古”与“趋时”的统一,“宗经”与“新变”的统一。在《通变》中,刘勰对刘宋初年的文学作品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其新变已经陷入了“讹而新”的歧途,并造成文风暗淡且文气衰落的创作局面。这也是新变会出现的一些弊端。

  所以刘勰认为,求变的目的并不是要求作家通过“新变”去构建一种标新立异的写作方式,而是文章要实现在“质文”、“雅俗”之间的自由与平衡,达到“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的写作标准,从而最终能够“变通以趋时”。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平衡呢?刘勰认为,求变的基础应首先为“宗经”。要想矫正目前的伪体改变浮躁浅薄的文风,就需要尊崇经书。看似“宗经”为复古,实则是借复古作革新之举。错综变化并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新,才是劉勰认为求变的正确之道。

  “宗经”就是取法经书,用儒家的经书作为写作标准,另外再借鉴五经。五经的书写分别代表了五种写作要求:致用、意明、言志完备严密、叙事严谨。而从五经所代表的五种写作要求或写作风格又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如赋、颂、歌、赞等体裁就是以《诗经》作为根本演变而来,所以追溯文章的本原即是去效仿经书,从经书中获取求变之道。例如,在《诠赋》中,刘勰追究了赋的来源为“赋自《诗》出”,但同时又有了“分歧异派”的现象。赋来源于诗经却不局限于诗经,并发展出了别具特色的门类分支。此外,刘勰认为,宗经还可以用来针对六朝时期浮靡文风的流弊,改善当时的文坛的写作风气,这可以算作是一种求变的表现。另外,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变”的思想、不必教条生搬硬套亦很重要。在《定势》中,刘勰就提倡“因情立体”。不同的情思确定不同的体制,不同的体制又会造就不同的文势,各种文章的风格就是顺着“势”形成的。譬如章表奏议需要典雅,赋颂歌诗需要清丽,符檄书移依于明断,史论序注则需核要。某种的体裁总是会适应某种特定的风格,若一味求变、追求新奇,则会使文章显得不得要领、不合时宜。刘勰针对当时文坛文风出现的两种不良现象提出“定势”一说,一是轻靡,二是诡巧,批判当时的写作者由于厌弃旧有的形式而牵强附会地追求新奇,在文字上弄噱头,结果弄巧成拙,并无十分奧妙之处。刘勰认为,情感比文辞更为重要,真正的求变应该在文章的思想和内容上进行扩展外延,并且遵循“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原则来实现“求变”。“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即是要顺着需表达的情感思想来选择体裁,再根据体裁确定合适的写作方法,在形式上层层递进的“求变”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体裁等更好地融为一体,而不应单纯为了标新立异追寻体势上的变化。这样,写作者既懂得写作的基本要求,又能够在其之上进行正确的求变创新,从而达到文章合适的效果即“文成规矩,思合符契”。

  除了《定势》中表露出作者的“求变”观点外,在创作论的《熔裁》中刘勰对于“变”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熔裁的过程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根据内容确定体裁;其次是选取事例使内容具体;然后是用合适的文辞显出要义;最后根据内容对文字进行加工,删去冗余部分。他强调文章的体裁要与内容相符,认为做文章不应被形式束縛,要因人而异,所以在炼意方面需综合考虑作者的性情、风格、体裁和情思,来实现文章的变化。譬如,作者的情思丰富内容繁复,那相应的文章体式就不宜用简约体;同样,内容简略就不宜用繁丰体。不应为了满足相应体裁的要求伤害了文意。“炼意”是指内容的提炼,虽然刘勰在《熔裁》中强调删除冗余的部分,但并不要求写文章一定要简,总之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来确定写作风格、写作方法,最终使文章达到“纲领昭畅”的效果即可,无需生搬硬套。

  (三)求变的态度

  刘勰在《定势》中表达了自身对于求变的态度,即“执正以驭奇”。刘勰尊崇的是儒家经典,认为新变最终要达到“奇而正”的效果,就需在“宗经”的基础上进行求变,如此才为“正”道,方能“驭奇”而不至陷入诡变。刘勰举新变取得“奇而正”的效果的例子最突出的便是《楚辞》。在《辨骚》中,刘勰考察了《楚辞》中的文学变化,认为《楚辞》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并在《诠赋》中提到“楚人理赋”是“雅文之枢辖”,指出了《楚辞》为雅文,是雅正之作。“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求变核心:万变不离其宗。

  (四)求变的意义及在《文心雕龙》体系中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体现出来的求变观使得刘勰面对“文学自觉时代”的文论和写作实践(譬如骈文大兴,诗赋重辞采,重形似)时能够保持有一种自我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并力图实现与一般写作实践和文论不同的创新之处。在文章创作上,他既不赞成复古,也不顺应目前奇诡的写作风格,而是从个人出发,具有文学创作理念的主体性,提出自身对于创作的看法。比如在文章语言(也就是文章的形式)上,他并不赞同复古一派人对浮夸华丽文辞的批判,反是提倡“酌雅以富言”。他认为绝不应泥古,而应该“自铸伟辞”并且“日新其辞”,跟上时代发展的文学潮流的步伐。或者更明确地说,刘勰基于求变观提出了一种“折中”的创作理念。“折中”就是于法古与新变之间的平衡点,刘勰提倡的是法古而非复古,基于此提出了“宗经”的要求,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新变。但在新变的背景下,刘勰又始终以法古作为新变的准则,于是法古与新变之间形成很好的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辅助,最终刘勰提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包含了“新变”与“通变”两种的求变观。

  刘勰的“求变观”是他在创作论部分的理论核心,“求变观”可以很好地统领整个创作论的思想体系,而其中都离不开一个“变”字。同时也体现了刘勰在创作观念上的一些个人独到的见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四、结语

  《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许多重要的文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给写作者们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方法,实为难能可贵。

  本文从求变观的角度对《文心雕龙》中较为零散的求变观点进行浅显的归纳与总结,并对其意义与地位做了简单的评价,以期能够将其梳理得更为条理清晰一些。总的来说,《文心雕龙》中的求变观在刘勰的整部书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其在创作论部分的理论核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7.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侯柯芳.论《文心雕龙》的通变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