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精髓,为后世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和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章通过对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研究,旨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提高非文化遗产在群众当中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8-0215-01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对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采用了积极的抢救和保护措施。我国各地的文化馆和艺术馆等都将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在发挥群众文化的力量中是民族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和民俗等都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形式,既展现了群众文化的多彩多姿,也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
二、在群众文化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
时代的变迁必然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的冲击,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要运用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想,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生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有着浓重的民族文化特征,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生命力。如我国节庆时经常举办的舞龙、舞狮等活动中,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重要是用于烘托喜悦的气氛,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在传统的舞龙舞狮的追逐绣球表演中,创新出了柱桩跳跃、踩高跷等新颖的表演形式,不仅观赏性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将传统舞龙舞狮文化中的静、看、探、抉、睡、醒等精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观赏者在获得愉悦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了群众文化与非物质遗产的有效融合甲。群众文化馆和社区等基础文化组织,要积极开展以非物质文化创新和融合为主的群众文化形式,如在京剧《景阳冈》中结合舞狮形式,使老虎的表现得到创新,也使原有的京剧模式更加生动有趣,使演绎过程受到更大的欢迎,尤其是能够激发青少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和学习。
三、在群众文化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离不开当今社会对继承人的培养。随着我国群众文化在社会当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都参与到了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培训活动中。很多文化館定期举办古琴、刺绣、中国画、戏剧等传统文化的群众教育课程,给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当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些公园和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太极拳、舞狮等的学习和锻炼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继承。青少年是国之栋梁,也是国之未来,加强青少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也是培养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渠道。广大中小学、少年宫等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选取适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教学课程,如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可以将古琴、葫芦丝等作为乐器教学内容;可以将水墨画、工笔画等与美术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将武术落实于体育课堂当中,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体系的充分融合。除了在课堂上传递传统文化内容外,一些戏剧团也可以承担起民族文化推广任务,利用业余时间吸收群众戏剧爱好者共同参与学习、排练和演出等,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认知和领会,激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在群众文化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群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级文化管理部门要深入挖掘群众生活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提升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中有吃粽子、划龙舟、带荷包、挂香草等多个民俗,各地文化组织可以在端午节这天举行划龙舟比赛,在烘托节日气氛的同时,也让更多的群众深化了这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我国确定了每年的六月第二个周六为“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将剪纸、木雕、彩绘、草编、灯笼、糖画、泥人等传统技艺以及民族食物饺子、汤圆、月饼等进行展示,感兴趣的群众还可以亲自去参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主题活动中得到更好地发扬。文化部门还可以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世界性的展出,使外国朋友也能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精湛技艺佩服和崇敬,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向世界。
五、结语
民间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可见,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将两者进行融合,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张岩.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渭南老城街文化空间载体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②古丽巴哈尔·塞麦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③杜晓芬.基于地方特色文化保护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