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缅甸蒲甘佛塔的历史渊源及建筑风格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313
贾田田 张成霞

  摘要: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在缅甸已有上千年的传播历史。缅甸的佛教文化和历史并存,作为缅甸人的精神家园,佛教影响到了缅甸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缅甸民族文化及价值观的核心。缅甸90%以上的民众都信仰小乘佛教,而建造佛塔是缅甸小乘佛教的一种传统,佛塔也成为缅甸佛教的象征,佛教和寺庙已经成为缅甸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蒲甘王朝时期,缅甸佛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佛塔的兴建在这时达到了高峰,而佛塔的建筑风格和类型也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本文以蒲甘王朝时期为时间线,追溯缅甸佛塔的历史渊源,对缅甸的佛塔的建筑风格和类型及意义进行探究。

  关键词:缅甸;蒲甘时期;佛塔类型;意义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8-0047-03

  一、引言

  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西部的缅甸,与中国、印度、孟加拉国、泰国、老挝比邻而居,西南部长达3200公里的海岸线将缅甸与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连在一起。缅甸全称为缅甸联邦共和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风景独特、文化神秘、民风淳朴、乐善好施,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家,具有“佛教之国”“金色国度”的美誉,又被西方国家称为“亚洲隐士”。缅甸的玉石、翡翠和宝石举世闻名,林立的佛塔更让缅甸的魅力独具。

  二、“佛塔之国”的由来

  佛教在缅甸已有2500多年的传播历史,缅甸曾经是世界南传上座部复兴佛教的三大主力之一。在缅甸,僧侣、佛塔、佛寺等随处可见,不仅如此,缅甸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深深刻上了佛教文化的印记。佛教对缅甸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成为缅甸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及道德教育的源泉。

  缅甸全国人口近5500万,僧侣总数约50万,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一。缅甸85%以上的民众都信仰小乘佛教,而造佛塔是緬甸小乘佛教的一种传统,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佛塔成了佛教的象征。古往今来,在缅甸无论国王、僧侣还是平民,建造佛塔就是完成一个最大的善果,能够消灾除孽、积累功德,也是一种荣耀。有些人甚至会倾其所有、耗尽毕身积蓄建造佛塔,只为了却心中神圣的愿望。缅甸的历代国王、社会领袖和芸芸众生对佛塔都情有独钟,顶礼膜拜。每一座佛塔都代表着一段历史,记述着缅甸人的社会生活景象,也见证了缅甸的兴衰和荣辱。无论在偏远落后的乡村还是繁华热闹的都市,最壮观、最夺目、最吸引人的建筑总是佛塔。不管是金碧辉煌的大金塔,还是简朴素净的乡间小寺,无不体现世世代代缅甸人民的艺术才能和高超的建造技艺。据说,缅甸全国现有佛塔超过330万座,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国家,因此缅甸又荣膺“佛塔之国”的别称。

  缅甸的佛塔不只是朝拜神明的所在,也是人们沉思的地方。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去佛塔瞻仰佛教遗物、打坐、施舍、供奉,或是参加宗教节日所举办的盛大活动。佛塔代表着缅甸人虔诚的信仰,寄托着缅甸人对生活的希望。不仅如此,佛塔在缅甸还一度扮演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几乎每个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有一座甚至几座寺庙或佛塔,当地青年村民可以在此举行婚礼,当地民众可以在此商议重大事项,人民更是可以在此举办宗教仪式和传统节日。在缅甸,寺庙还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方便,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住脚地。①

  寺庙不仅是缅甸人求神拜佛的地方、庄严神圣的宗教场所,还是他们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学堂。佛塔在乡下或小城市还担负启蒙教育的职能,即教书寺庙,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几乎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寺庙在缅甸基础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蒲甘佛塔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佛塔兴盛的蒲甘王朝

  蒲甘是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著名旅游胜地,位于国境中部,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是亚洲三大佛教遗迹之一。蒲甘王朝是缅族进入缅甸后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也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蒲甘王朝时期,佛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佛塔的兴建也在这时达到了高峰。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倡导,自国王到普通民众都纷纷施舍大量个人财富用于“积功德”。统治阶级“广建寺塔”,普通民众也“生平所有余积,概以布施,无所吝惜,喜造浮屠,金碧华丽。每一村一镇,必有数十塔也”。目的是显示宗教虔诚并消除罪孽,求福积德。

  “手指之处,皆为佛塔”。据传在当时,佛塔的数量一度超越城市居民的数量。在蒲甘王朝统治的200多年间,蒲甘王城造建大小塔寺4000多座,风格各异、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整个蒲甘时期造塔之兴盛,以至于蒲甘王朝俗称为“建寺王朝”。而缅甸佛塔的类型也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并影响着蒲甘时期之后的佛塔建筑艺术。蒲甘具有代表性的佛塔有:最完整最美丽的阿南达寺、最古老的瑞喜宫塔、最雄伟的达玛央吉佛塔、最高的达宾纽寺、被誉为“冠冕珍宝”的苏拉玛尼寺、庞大恢宏的葛道帕林寺和最伟大的功德佛塔玛哈罗迦玛若盛佛塔等。历史变迁和地震灾害已使它们昔日辉煌不再,现如今保存下来的佛塔约有2200余座。蒲甘佛塔以自身建筑价值较高而享誉世外,并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南亚三大佛教奇观。2019年“万塔之城”蒲甘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蒲甘王朝时期的佛塔类型

  蒲甘时期的佛塔类型来源于两个僧团,一是孟族原有的上座部僧团,号称由阿育王时期派往“金地”的须那迦、郁多罗传承下来;另一个是源自斯里兰卡的大寺派的僧团,称“僧伽罗宗”。蒲甘时期达到了缅甸佛塔的全盛时期,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国家大力支持建造佛塔,从而推动着缅甸佛塔风格的形成。同时蒲甘时期还吸收、融合了来自孟、骠、缅、斯里兰卡的佛塔形式,从而初步形成缅式宰堵波风格。蒲甘时期的佛塔类型对后世缅式翠堵波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最有力的证明便是仰光大金塔的建造。

  蒲甘的佛塔几乎集缅甸一切建筑艺术之大成,千姿百态、庄严肃穆,有的气势恢宏、有的精美雅致。佛塔大部分为砖结构,大小不一,小者仅一间房间那样大,大者达六十米以上。塔顶有圆的有尖的,有既圆又尖的。颜色更是丰富多彩,金色、红色、白色、蓝色皆有。综合参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O对蒲甘宗教建筑的调查报告,依据塔身外形,将蒲甘地区的11-13世纪的塔及塔庙分为洋葱形或花蕾形、覆钟形和金字塔形(方锥形)三种类型。

  1.洋葱形或花蕾形

  这一类型的佛塔在蒲甘时期不是太多,并且最初是与骠人的文化相联系的,外形模仿莲花蕾。佛教中莲花具有着丰富的象征,尤其是“觉悟”,与罕堵波的象征意义在某些方面是吻合的,但骠,人的花苞形塔又确实非常特别。一般有莲花意象的宰堵波,莲花形状是倒立的,而骠人的穿堵波是直接模仿花蕾。这种空堵波外部轮廓为一光滑曲线,塔身与覆钵之间没有平头,过渡光滑,这种特点影响了后来的缅式罕堵波。这种类型的佛塔的特点是基座低矮,一般为三层或五层的圆形基座,塔身直接建在圆形基座上。塔身为高耸的圆柱形,塔顶部分为圆锥形,塔身和塔顶没有任何装饰,简单朴素,主要是强调塔身的高大。

  蒲甘时期的额觉那塘塔和卜帕雅塔就是这种风格的塔。额觉那塘塔整个塔身涂满浅绿色颜料,现在大部分颜料已经脱落,这是蒲甘时期早期使用彩釉的重要证据之一。卜帕雅塔经过反复修缮,现在整个塔身都涂满金色,但因年代久远,关于卜帕雅塔和额觉那塘塔的具体建成年代以及其他情况没有具体史料可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洋葱形或花蕾形的佛塔在蒲甘时期已经形成了,并且这种类型的佛塔对后来的缅式寥堵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覆钟形

  具体又分“缅式”与“僧伽罗式”。缅式覆钟形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基座平面呈方形,立面呈阶梯形,每边各有一踏步通向基台;二是基台为正多边形,一至二层:三是钟形覆钵;四是圆锥形塔刹,顶部一般作花蕾状,有金属伞盖,形态非常类似缅甸的皇冠。缅式覆钟形佛塔的基座逐步变高,早期的圆形基座逐步演变成多边型;塔身变短,原来的圆柱型或半圆型逐步演变成钟型。塔身的中部有一条腰线,缅文称为“g-bat”,意思是“腰带”。这种类型的佛塔整个塔身呈“s”型曲线,覆钟上部与圆锥形塔刹下部光滑相接,而覆钟形塔身下部张开,又与多边形塔基座衔接,塔座层层扩大,似乎又是方锥形塔基的延续。塔身强调水平划分,除覆钵之外,布满水平线条。但即使是这样的水平划分,也不能削弱自塔尖倾泻而下的流畅轮廓。而这种一贯而下的流线,由于覆钟形塔身所占的比重减小,基座与相轮都加大,整个塔就是一个布满水平线条的锥体,从底部四边形向多边形再向圆形截面的过渡不着痕迹。水平划分的装饰性也得到了充分认识,它们不但没有削弱塔的整体感,反而把塔的各部分都统一在了一种变化的节奏中,使整个塔连贯而挺拔。装饰的重点也由印度罕堵波的覆钵变为基座与相轮。

  这种佛塔最有名的代表便是瑞喜宫佛塔,瑞喜宫佛塔是由缅甸蒲甘时期最有作为的两位国共同建造,在建筑水平上达到了蒲甘时期的最高水平。同时历代的信徒们都热衷于对它的修复,因此,今日我们所见到的瑞喜宫佛塔是多次修复的结果。瑞喜宫佛塔受孟族风格的影响,有高大的基座,但不同的是,瑞喜宫佛塔的基座只有三层。基座高度只有整个佛塔高度的三分之一,基座的四面都有阶梯通往塔身。瑞喜宫塔的装饰丰富精美,基座的四个角上有角塔,每层基座上都有褶皱,这种褶皱使佛塔有了光线明暗的对比,也使得整个佛塔由宽到窄、再到圆形的过渡显得更加自然。瑞喜宫塔已经具备了佛塔的各个部分,并成为后来各个时期佛塔的标准模型。

  覆钟形佛塔的另一种类型是“僧伽罗式”佛塔,这种佛塔带有明显的大乘密教特征。这种佛塔有如下几个构成部分:三层基座、钟形覆钵、倒锥台平头、粗壮的圆锥形相轮。这种“僧伽罗式”翠堵波在覆钟形翠堵波中占有一定比例,典型例子如撒帕达宰堵波。

  蒲甘时期,缅式覆钟形和僧伽罗式覆钟形佛塔的特征都十分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佛塔有逐步融合的趋势,在后世的一些小佛塔上都有明显的反应。

  3.金字塔形(方锥形)

  方锥形金字塔形最典型的代表是大菩提寺。大菩提寺主体为方形,主要入口朝东,有供奉佛像的内部空间。在正厅上方升起一方锥形塔。水平划分为层,顶端有一罕堵波,统率整个大塔,在平台上大塔的四隅还分别有四个小塔,形式与大塔相近。再低的平台上,四角也有类似的塔。整个大菩提塔,实际上是由中央大塔统率的塔群。越远离中心,塔就越小。大菩提寺属于塔庙,缅甸的宗教建筑可以分为塔和塔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塔内部没有空间,其本身就是一个朝拜供奉物,供奉的方法是右绕佛塔旋转。塔庙则有内部空间,它是容纳物与供奉物的结合。这种类型的佛塔富有变化,又有整体感,这种构图和群體的组合方式,对东南亚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学者将缅甸的塔从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分为三类。第类是初期塔对斯里兰卡的模仿;第二类是缅式覆钟形塔;第三类则为塔庙。提出这三类塔的演变反映的是塔由“墓”向“山”的转变,由“死”向“生”的转变,反映了印度思维与缅甸思维的不同。

  总的来说,11世纪晚期蒲甘的佛塔就已经基本定型,并且成为之后各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原型。12世纪是蒲甘王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在文化方面,缅人自己文字和文化形态开始成型,缅人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因此12世纪的佛塔比较注重风格的多样化,装饰精美豪华。13世纪佛塔的数量虽然最多,但是几乎没有像瑞喜宫这样壮美的佛塔,在建筑风格上也几乎没有什么创新。

  四、蒲甘佛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播意义

  蒲甘时期的佛塔对后世缅式佛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意义。蒲甘时期的佛塔基本上形成了缅甸后世罕堵波的风格,后世所建造的许多佛塔大都是模仿蒲甘时期的一些著名佛塔,如瑞喜宫佛塔,一直以来都是缅甸许多佛塔的模仿对象。蒲甘时期大量兴建佛塔,催化了佛塔缅甸化风格的形成,同时大量、大规模的修建佛塔,也促进了各种艺术风格的相互融合,从而促使佛塔各种风格技艺的丰富与完善。此外,蒲甘时期,孟、骠、缅、斯里兰卡的各种佛塔形式相互冲撞、融合、吸收,初步形成了缅式宰堵波风格。经过蒲甘时期的积蓄,14世纪建造了缅式佛塔的成熟之作——仰光大金塔。仰光大金塔是缅甸人民的骄傲,同时更是缅式佛塔最具代表性的,其后大量的缅甸佛塔都延续这样的风格。通过蒲甘佛塔,我们可以推断蒲甘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从而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蒲甘文化,成为我们了解缅甸文化的窗口。在蒲甘前期,缅族人民是没有文字的,因此人民是不能通过文字经典来传播宗教。此时人民便依靠宗教建筑、雕刻、壁画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传播宗教,宣扬自己虔诚的信仰。这促使蒲甘时期大量兴建佛塔,建设了大量佛教建筑,这些佛塔是古代印度人、孟人、骠人、缅甸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今已成为研究古代缅甸文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依据。

  蒲甘佛塔的兴盛,为以建筑为载体发展起来的绘画、雕刻、灰塑等艺术做出了重大貢献。蒲甘的佛塔艺术是缅甸相关艺术形式的基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蒲甘时期佛塔里的壁画精美,主要以佛本生故事为主,这一时期壁画的精美程度以及颜料的配比水平,是后世难以超越的。在灰塑和雕刻方面,蒲甘时期常以莲花和石豆兰组成的“khyu:ban:”“k-noutban”和魔鬼花等纹饰在蒲甘王朝后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石刻方面,蒲甘时期还出现了像帕雅那样精美石刻建筑。

  被称为“建寺王朝”的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蒲甘时期的佛塔,更是缅甸佛教历史上辉煌成就。蒲甘时期的佛塔造型美观、风格多样、风采各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洋葱形或花蕾形、覆钟形和金字塔形(方锥形)。

  蒲甘佛塔的价值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蒲甘时期的佛塔对后世缅式佛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通过蒲甘佛塔,人们可以推断蒲甘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从而能让人们更加了解蒲甘文化,成为了解缅甸文化的窗口;三是蒲甘佛塔的兴盛,为以建筑为载体发展起来的绘画、雕刻、灰塑等艺术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十大招标课题“融入东盟教育圈的贵州教育走出去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ZD007;2017年贵州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东盟国家概况”,贵大研编号:[2017]003。

  主释:

  ①鹿铖.缅甸老百姓的生活与寺庙[N].光明日报,2019-11-29.

  ②“万塔之城”蒲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N].中国青年报,2019-7-9.

  参考文献:

  [1]张勇.缅甸的佛教文化特色[J].中国宗教,1998(02).

  [2]钟智翔.缅甸的佛教及其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1(02).

  [3]傅新球.缅甸佛教的历史沿革[J],东南亚纵横,2002(05).

  [4]段知力,钟奇峰.缅甸蒲甘王朝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6(05).

  [5]李建泉.走进“佛塔之国”[J].科学大观园,2016(16).

  [6]梁凤英.美丽的佛塔之国一缅甸[J].科学大观园,2017(21).

  [7]王晓帆.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8]赵瑾.缅甸蒲甘佛教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9]鹿铖.缅甸老百姓的生活与寺庙[N].光明日报,2019-11-3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