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的竞争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就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扩宽了沿线国家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声乐人才指引了方向,因此,高校应注重声乐人才的培养,促使我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符合一带一路背景下“一专多能”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一专多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9.2;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218-02
一、引言
在“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的环境当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关键,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文化想要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和对外传播,都必须要融合并存于文化多样化之中。与各国共同促进平等、包容、多元的文化交融,构建文化交流机制,来增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及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多领域交流合作构建积极良好的氛围,2016年7月,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对人才的培养强调: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共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积极与沿线各国共同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重点改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因此,高校在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声乐人才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支撑和先导作用。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声乐人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发展形势相互融合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促进我国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延绵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已在世界刻上了永恒的印章,神圣不可侵犯,也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源动力。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的音乐更是具有漫长的发展历程,可是在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没有体现出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势,大多数培养出来的声乐人才都是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未能突出我国这多民族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和优势。
(一)专业方向单一,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人才强国的战略得到大力响应,一专多能人才的出现更是促进了我国各领域的深入发展。然而在音乐上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声乐人才相对单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审美能力、学术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创造力培养,导致声乐人才综合能力欠缺,歌唱中只有声音没有灵魂,与“一带一路”背景下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尚有差距。因此各大高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一专多能”为教学目标,以“应用为本”为中心来培养新一代的声乐人才。
(二)知识结构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
当前,各大高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除了必修的声乐课和钢琴课,无非就是多加了几门音乐学或与音乐学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在内容上缺乏了地方音乐的系统学习,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造就一方人才,那就更不能缺少地方音乐的学习。一昧地套用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只会失去自身特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指出:高等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实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因此,要将地方民族音乐与所学专业课知识有效融合,拓宽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要将地方民间音乐引进声乐课堂,更好地在一带一路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滞后
声乐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艺术性、抽象性、表现性的学科,因此更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音乐的感知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和创新。但我国各大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仍然以教师为主的形式进行,学生被动的在演唱上、情感处理上、甚至是音色上模仿老师,导致千篇一律的声音出现,这不是在培养创新型的声乐人才,这是按部就班,是复制粘贴。这样单一、滞后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创新型声乐人才的培养。陈旧的教学方法未能与国际接轨,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备受影响。因此,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出新型的教学理念在培养“专多能”的声乐人才上至关重要。
(四)缺乏实践能力,局限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性在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中至关重要。音乐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门类之一,其重要特性就是实践。在不同的环境才能领略不一样的音乐内涵,一味在琴房或者课室是唱不出來好作品的。即使具有过硬的本领也不具有灵魂。只有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进而实现“一专多能”的声乐人才培养目标。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一专多能”声乐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一)注重多学科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声乐人才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各音乐院校对学生仅限在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掌握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以及视唱能力,开展音乐审美、创作等课程,同时还应与时俱进拓展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断地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知识结构,向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靠近。
(二)涉及地方民间音乐学习、地方学校课程特色化
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音乐奠定了基础。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来源于我们对56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所以在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项目作为课程科目列入建设范围。强化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地位,开发地方、校本课程。重视本地区民间音乐的学习,是当地高校在“一带路”背景下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广东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有着粵剧、潮剧、汉剧、雷剧等丰富音乐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广东民间音乐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而高校作为我们声乐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更应该努力将地方音乐文化带入学生们的视野,开发当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将广东岭南音乐、四大剧种纳入各个地方高校声乐实践教学课堂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我们能跨国的学习外国音乐,就同样能学好自己的本土音乐。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做到文化传承,更好的体现出多样化文化交流。引导学生在掌握自身声乐演唱技巧同时还掌握地方民族音乐来源、方言的演变、作品讲解能力、从教能力、示范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設置相关课程内容,努力将各国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等相关要素引进当代音乐教育之中,整合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优秀音乐文化精华,理解各国的多元音乐文化特色,从而促进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全面加强“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互动平台
在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教育行动》的相关文件,文件指出教育为沿线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力争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的形式。因此要加强一带一路师资队伍建设,派遣年轻骨千教师到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科研实践,学习国际新型教学理念,突出自身地方特色,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进来”,将传统特色的教学成果“走出去”,实现国际教育理念的交融和共享,进而也加快广东省音乐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学术交流和发展,全面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因此,各大高校更要积极提倡创新思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
例如:2017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成功举办,由一带一路”十几个沿线国家的音乐人士与深圳交响乐团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学生共同组成"一帶一路”节日交响乐团,以音乐交流为纽带,实现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以交流合作来推动和谋求在音乐艺术领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共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谐共生、和睦共融的华章。这样高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还潜移默化的激发他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各大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应该向复合型人才靠拢,构建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实战型,同时注重地方音乐特色,增强当地文化软实力,在“一带一路”环境中不断提升人才储备能力和竞争力,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提出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各大高校不仅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还引进了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创新型教学体系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我国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指引了方向,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各大高校更要牢牢把握自身特色,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新型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洁.“一带一路”战略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以肇庆市地方高校为例[J].当代音乐,2018(06).
[2]梁文光.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01).
[3]郝柏杨.新媒体时代“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与途径[J].传播力研究,2019(21).
[4]王州.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谈“三类课程合力论”与“三维教学实践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音乐,2015(08).
[5]周雯雯,杨易.“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9(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