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芦笙最早见于对上古神话的记载中,历史悠久,已具有典型的符号学象征意义。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内,芦笙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如婚丧嫁娶、民俗时令,大小集会等,随处可见芦笙的影子,芦笙早巳成为苗族民众传递感情、互相联络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芦笙;历史;流传区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123-01
一、引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之地,其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多地少,山高地贫,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自然交通地理环境,黔东南与其境外地域都有着较大距离和差异。在此等残酷和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苗族先民世世代代传承、发扬着祖辈留下的丰富的非物质歌舞文化遗产——嘹亮动听或热情如火的民间歌曲(飞歌、酒歌、情歌等);娜娜多姿或铿锵有力的民间舞蹈(锦鸡舞、木鼓舞、芦笙舞等)以及形制各异、悠扬动听的芦笙技艺。在苗族聚居区内,芦笙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如婚丧嫁娶、民俗时令,大小集会等,随处可见芦笙的影子,芦笙早已成为苗族民众传递感情、互相联络的重要载体,已具有典型的符号学象征意义。“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著名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的这番话,也证明了芦笙之于苗族民众的重要性。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芦笙音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黔东南苗族芦笙的历史
在苗语中,芦笙称作为“噶”。相同于其它艺术形式,芦笙伴随着苗族先民的历史和其发展轨迹而诞生,深刻反映了苗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个人、集体情感和诉求,而逐渐发展成型、普及繁盛。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一书中写到:伏羲作瑟,女娲作簀”。又见唐徐坚的《初学记》中载有“竽笙起于女娲”。据专家考证,此两书中的的“簧”、竽笙”皆是指芦笙。。上古神话中的频频提及,足以说明芦笙的历史非常悠久。此外,唐人樊绰的《蛮书》中记有:“处子孀归,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春夜遊阊巷,吹葫芦笙或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同为唐代的《新唐书·南诏》中也有相关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以及“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明代奇书邝露的《赤雅》中记有:“峒亦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
历史上最早可见的,并明确记有“芦笙”两字的是明代倪辂的《南诏野史》一书,其中记日:“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也有“芦笙”两字的明确记载,其中写到:“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荡矣。”这两具记载都是对芦笙艺术的另外一种形式一芦笙舞的详细记载,可见芦笙技艺多数是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表现民众个人或集体情感。
对“芦笙”的形制构造进行详细记载则始于宋代。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器》一书记载到:“卢沙,瑶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胡卢笙,两江峒中乐。”再如,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门·猩乐器》:“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胡卢笙,攒竹于瓢,吹之呜呜然……”两本文献中所记的“卢沙”即是“芦笙”的谐音。从中可见,无论是“纵一横八”还是“横一纵八”,其都是以竹为制作材料,且都是用八只管子穿过一只管子。此记载之形制与今天流传在西南地区的苗、瑶等民族中的“芦笙”形制十分相似,且基本一致。
综合以上可见,从上古神话传说到历代封建文明这一历史长河中,位于绝对主导位置的中原各王朝都对西南蛮夷之地的苗族芦笙进行了具体记载,这说明,芦笙音乐这一事象已经被外界所知晓而引起重视。反之,也说明了芦笙在苗族聚居地内传播、展演的兴盛程度。
三、黔东南苗族芦笙的流传区域
和其他大部分兄弟民族一樣,苗族先民经历了漫长而遥远的迁徙之旅。在其艰难而伟大的民族迁徙中,作为苗族民族文化重要载体和象征的芦笙,其形制逐步由单管乐器演变为多管乐器,其表现力亦由质朴、单一演化成丰富而多彩,并日渐用于苗族社会的日常风俗中。进而,一个统一和完整的苗族芦笙文化系统正式形成。正如杨方刚先生所言“芦笙的历史沿革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单支笙苗的创制;以葫芦为笙斗,有不同音高的六支笙苗的葫芦笙的改制发展;以木制笙斗取代葫芦笙斗的变革。”
目前,依据芦笙的形制、材料,黔东南境内芦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锐角芦笙、直角芦笙。
(一)锐角芦笙
锐角芦笙的笙斗与笙苗之间构成的角度大概在40到60度不等。根据流传区域的不同,锐角芦笙在黔东南各地又主要分为芒筒芦笙、高排芦笙、母子芦笙、大芦笙等几大类。
1.芒筒芦笙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境内的雷山、丹寨两县的部分苗族村寨中,其苗语为“敢斗”,“敢”即为芦笙之意,“斗即为芒筒。在民间各种演奏场合中,一般多由高音芦笙、中音芦笙、低音芦笙,几支六管芦笙和若千支芒筒组合而成,形成一支完整的芦笙演奏队伍。芒筒由楠竹制作而成,把特制的簧片置于其下端,并插入竹筒内。就其音区而言,有高音、中音、低音几大类。演奏时,芒筒多为芦笙伴奏,且有特定舞蹈动作配合,以烘托特定气氛,比如大型祭祖活动等。芒筒芦笙展演时,大芒筒位于场地中央,芦笙手在前领舞,众者随后一字排开,沿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边吹奏边舞蹈。整体气氛热烈奔放,多姿多彩,常常会引起场边观众的共鸣,而自觉加入芦笙队伍中,和着芦笙乐声,踏歌而舞,热闹无比。
2.高排芦笙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境内的雷山、剑河等地,尤以雷山县方祥地区的芦笙最为著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芦笙。由5至9支高中低不等的芦笙组合而成。比较特别的是,在每支芦笙的上端都套有楠竹制作而成的共鸣筒,最长的达5米多,最短的也有3米,因而其音色洪亮,气势宏大,易于表达庄严、肃穆的民族集体情感。
3.母子芦笙主要流传于黔东南的凯里、雷山、丹寨等地的苗族村寨中,其最初形式即由一个大芦笙配两个小一点的芦笙组合。而随着芦笙制作技艺和演奏技艺的日益发展,母子芦笙现在多由4至6支高、中、低芦笙组合而成一套芦笙队,其特点是每支芦笙的三音管上端和下端都套有竹制的共鸣筒,以增强其音量。
4.大芦笙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境内的凯里、雷山、黄平等地的苗族村寨,由高音、中音、低音的五或六支六管芦笙组成,其三音管和高音上端发音孔套有竹制共鸣筒,倍低音芦笙只有一管一音,音管直通笙斗下方并套有木筒(用木头挖空而成)以作共鸣之用。在凯里市的新光村,其芦笙工匠制作大芦笙,最高可达7.6米,被誉为芦笙王。大芦笙演奏时,芦笙手手持吹奏,其音色恢弘庄严,气势磅礴,多用于苗族特定庆典、祭祀等庄重场合。
(二)直角芦笙
直角芦笙的笙管与笙斗之间构成的角度为90度。在黔东南,直角芦笙主要流传于凯里、黄平等部分村寨。主要用于节庆喜日和各种村寨集体活动中。直角芦笙的笙斗主要有纺锤形和萝卜形两种。此外,在我国的重庆、云南等省份,以及东南亚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也有直角芦笙流传,但其演奏风格却有不同。由此可见,作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直角)芦笙随着民族迁徙而不断地加以演变,体现出民族民间音乐的变异性特征。
四、结语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民间自发形成的传统芦笙节就有上百种,著名的有黄平县谷陇芦笙节、凯里市舟溪芦笙节、雷山芦笙节、剑河三月三芦笙节等。由黔东南政府主办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其规模最大、民族特色最为鲜明,已经成为凯里市的民族文化品牌。从1999年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行了十二届,每届芦笙节都盛况空前,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对苗族文化敬仰的各界人士参加。
对于苗族民众而言,芦笙自始至终扮演着一种特定民族文化符号这样一种角色,正如苗族谚语所云:“苗家无芦笙,过节冷如冰”;芦笙不响,五谷不长”。千百年来,芦笙已经渗透进苗族民众的各种风俗、仪式之中,成为老中小幼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载体,深深地融于其血脉之中。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大地调研”专项课题《黔东南苗族芦笙及芦笙传承人调研》,课题编号:DDDY201932。
注释:
①杨方刚.芦笙乐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