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人们对于品质、内涵的需求日益增加,更加注重多方位感官的愉悦和享受。电影海报作为一部电影的门面担当,其设计感和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黄海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作为中国电影海报中的典型,对中国的文物和其中的文化内涵做了深入的探究,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和精致。以文物为视觉主体,把匠心精神巧妙的融入其中,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海报设计;视觉特征;文化内涵;中国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101-01
一、电影海报的视觉特征分析
(一)带有中国韵味的字体设计
在电影海报中,巧妙地将文字与图形进行搭配创意有着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观众还未观影之前,观众并不了解电影的剧情,他们只能通过电影海报中的电影名称和电影宣传的文字去了解这部电影。电影海报中的字体不但需要有视觉上的冲击,也需要带有与电影内容相统一的艺术感。在电影海报中,文字作为最直观、最清晰的信息传播载体,应该处于海报中视觉中心的位置,应该使用醒目且辨识度极高的字体,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行信息的传达,以达到宣传电影的作用。
改变书法里一些笔画的笔触的这种创意性的设计,可以赋予书法字体以独特的气质。《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组系列电影海报的主体字直接使用影片名,且字体在毛笔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的设计。将“故宫”二字放大,突出了文字重点,对一些笔画进行了夸张和变形,使得主体字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且其交错的排列方式,也使得这个主体字有了一些打破平衡的不规则美感,与画面中的文物有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二)严谨而有条理的排版方式
排版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图片和文字放在画面中,而是要建立起两者的关系,文字与文字、图片与图片、图片与文字,这些都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电影海报还要契合主题、氛围,这关系着整张海报的风格。《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本身是偏向纪实性,如何在平实的氛围感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我认为的一个难点。
黄海海报中常能见到对称、变化、动静、曲直的设计关系,这种讲究空灵、运动、变化的符号组织方式,既是现代设计的基础也契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中的明代“锡红水仙花纹圆盘”版、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版、明代“自在观音像”版的符号结构组织均属这种情况。
看这几张海报总是给我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故宫文物成了画面中最大的焦点,而剩下的留白处基本是千干净净,疏密关系控制的很好。文物以强烈的张力吸引眼球,仔细观察后,还能惊喜的发现工匠小人藏在文物中,一大一小,形成对比,是设计师留的“彩蛋”。
(三)统一的色调和简明的配色
色彩——也是海报设计的一大组成要素,在电影海报中同样要考虑海报与电影整体的色调、情感基调的统一,以及海报本身配色的协调。
从色彩的自身属性来看,红、黄、蓝是所有色调的基础,也是每一种色彩文化语言的基础,而其他颜色往往是原色或黑白混合而成,由于混合比例不同,色彩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古代色彩中就划分了所谓的正色和间色,正色就是五色,它们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间色就是其他颜色,例如绿、灰、紫、橙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组电影海报很明显的采用了大量的正色,如红色、黄色,以及黑白,辅之以纯度较低的灰色系,作为衬托和点缀。在颜色的配比、各种色块的分布上运用了聚焦的手法,将正色集中于视觉焦点,突出主体物和海报的中心思想。
二、电影海报与传统文化的属性分析
《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电影海报以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背景,分別是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锡红水仙花纹图盘“、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明代”自在观音像“。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传统文物,让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中国“这一文化属性,古色古香的文物给整个画面带来了浓郁的古典、传统气息,和电影的主题相契合。在海报文物的残缺处,都有一个”工匠小人“乍看可能不会注意,但是细看便觉它的精妙。就如同我们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一般,值得人细细品味。
黄海的作品清新脱俗,其优势就在于民族元素的充分运用,将某一元素的意境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留情面。其对于民族元素的选择也是非常精细,在符合电影剧情需要的前提下,他会尽可能多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
黄海先生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海报的一个缩影,“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句话一点没错。中国电影应该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这样才能在全球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局面中挺立。同样,电影海报也应如此,传统文化不能就此被遗忘、被抛弃,而更应该在时代潮流中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大众需求的优秀作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