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追风筝的人)后

时间:2012/1/4 作者: 我是花朵 热度: 79600

 

                        读《追风筝的人》后

  追风筝的人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手法描写,阿富汗政治演变再现,人性挖掘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地方,他能有如此大的成绩和影响力,是理当的。

  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家境富裕,刚出生就失去母亲,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阿米尔从小胆怯敏感,酷爱读书,和有着典型阿富汗男人气质的父亲性情截然不同,未曾得到父亲的爱护和赞许。阿米尔和父亲一起长大的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一起长大,他们一起在美丽的阿富汗迷人宁静的乡村嬉戏玩耍,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学习,一起追风筝,虽然阿米尔的种族比哈桑的高贵,但他们感情颇深。为了赢得爸爸的认可,夺得追风筝比赛的胜者,阿米尔和哈桑全力参加比赛。为了获得那只胜利的风筝,哈桑去帮阿米尔奋力追赶,但在回来的中途遇到了和阿米尔同等族的阿塞夫夫等不良少年,并受到污辱和强暴。这一幕被随后赶来的阿米尔亲眼看到,十二岁的他没有选择挺身而出,而是懦弱地躺在一边做一个卑鄙的旁观者,从此倍受良心和正义的谴责因为无法忍受心灵的煎熬和责难,阿米尔又污赖哈桑为小偷,逼走了阿里和哈桑。

  于是一切都变了,生活变了,再也没有那种宁静美好的感觉。战争跟着来了,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阿米尔和父亲被迫离开祖国阿富汗,奔赴美国,对于阿米尔来说,美国确实是一个埋藏过去的地方,他背负着重重的罪恶感,暂时忘却了过去,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并成为了一名作家。找到了心爱的妻子,虽然妻子不能生育,他们生活得很幸福。但安怡的生活没有消除他对于哈桑的愧疚感,为了偿还经前所犯下的深深罪过,二十多年后阿米尔决定回到阿富汗,开始了赎罪之旅。但哈桑及妻子却已经被塔利班杀死,留下幼小的儿子索拉博,当从各方打听到索拉博落入塔利班之手后,阿米尔义无反顾,和已成为塔利班的头目的阿塞夫一番决战,在最后关头,索拉博用弹弓打瞎阿塞夫的左眼后,两人得以逃脱。阿米尔身受重伤,险些丧命,阿米尔决定收养索拉博,但由于手续难办,索拉博在经受过阿塞夫等人的蹂躏后,因恐惧和绝望在浴室自杀。大难不死的索拉博随阿米尔来到美国,他一言不发,拒绝和外界接触,他想要的只是想和过去一样,和父母一起过从前的日子,但他再也回不到过去。他只有在美国这样的国士一步一步来适应。不管他愿不愿意。像他这样的阿富汗儿童这已经是算最好的归宿了。

  全文在优美,残忍,干净利落的气氛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痕迹,深刻而准确地刻画了鲜明的几个人物性格,描写了美丽的阿富汗风景,以及被宗教笼罩下的阿富汗的风士人情,表现了人们对诚实,正义,责任,善良的美好追求。对亲情,友情从骨子里依赖,对追求私欲,背叛朋友及亲人,发动残酷战争的种种行为的强烈唾弃。

  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兄弟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充分体现了两人的性格差异,丑和美,狭隘和诚实,自私与奉献,展露无遗。阿米尔为了获得爸爸的赞许,眼见哈桑受人强暴,而怯懦地缩在一边,他因为一时的良心的丢失而以后承受了来自心灵上的谴责和悔恨。在这样的阴影下活着的他是个不健全的人,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他选择了逃避现实和退缩自保,他抛弃了做人的尊严和责任感,苟且地活着。最后为了摆脱长年来的负罪感,真正成为一个好人,他选择了挺身而出,选择了为了他人的自由与幸福舍身去战斗,他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偿还了欠了哈桑二十多年的情债。而哈桑虽然开始只是以佣人儿子的身份和阿米尔相处,但他忠诚,诚实,感情真挚,善良,为了朋友甘愿忍受各种痛苦的磨难。他无疑是美和正义的象征。最后面对阿米尔的背叛和诬陷,他还是原谅了阿米尔,等待阿米尔的回归。哈桑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活得坦荡自在,虽然身份低微,但一点也不低贱,他热情诚实的笑脸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阿米尔和哈桑追逐的风筝,无疑是诚实,善良的人格象征,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别的美好的东西的象征,理想,正义,高尚情操,真善美等等的代名词。是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要为之去追求和奋斗的崇高的目标。我们终其一生都应该去追逐这只展翅飞翔美丽的风筝。

  这篇小说在探讨人性方面除外,还提到了关于阿富汗的战乱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作者对这个国家的爱和恨是对相对等。作者深爱着他的国家,战争给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和阿富汗人民带来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俄国侵略刚走,联军又来,塔利班接着横行霸道,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到处是荒凉和废墟。到处是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母的儿童。作者的一句话多么振憾人心:阿富汗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现状。很多阿富汗人像主人公一样被迫背井离乡远走他国。他们虽然远在他乡,从没忘记本国的人文道德精神,和根深谛固的风俗习惯。作者代表阿富汗人民痛心却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以及对阿富汗美好明天的向往,在作品中也展露出来,作者对祖国的恨和爱是同样强烈的。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