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清丰民俗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293
韩惊波

  摘要:当前,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文化自觉意识淡薄。表现为片面看重县域发展建设中的经济因素与商业利益,忽视文化对于社会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重要作用。在当今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机遇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应顺势而上,全力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91-02

  清丰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数千年来,清丰人们在这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劳作,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笔者通过深入乡镇,访问民间老人等形式对清丰县域内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清丰县民俗的历史渊源

  清丰地处中原。秦代以前,其境隶属顿丘邑。汉代以后,或属顿丘县,或属阴安县,至唐代大历七年(772年),析顿丘、昌乐(今南乐县)各一部置清丰县,一直延续至今。清丰县相传为颛顼故里,世居炎黄子孙。从明初至永乐年间,曾先后多次迁山西户民于中原,部分移民相继定居县境。今清丰不少地方传说,“祖先是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的人”。

  历史长河在清丰大地上留有众多印迹,尔今发现并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主要有汉阴安城址、一号东汉墓、宋康王台、明普照寺大雄宝殿等。

  清丰县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有回族、满族、高山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基诺族、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较多。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各名族享有同等权利。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均有少数民族代表名额。

  二、清丰县民俗文化的概况

  悠久的历史给清丰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遗存。

  1.婚俗。旧时婚姻,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程序大致是:提親、交换庚贴(俗称送八字)、传小贴、选择结婚吉日(俗称看好)、迎娶。迎娶分迎亲、等亲两种。迎亲为大娶,男方备车辆、鼓乐,新郎披红戴花亲自到女家迎娶;等亲为小娶,新郎不出动,仅备车马接娶新娘到家。举行仪式:一拜天地,再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当夜同饮“交心酒”。婚后第三天“回门”。

  旧时婚姻亦有陋俗,如:娃娃媒、童养媳、一夫多妻、近亲结婚、买卖婚姻等,还特别地讲究婚姻要门当户对。

  新时婚姻风俗,是在解放后形成的,实行了婚姻自主。

  2.丧葬习俗。本县历来实行土葬,老人死后,除须等亲人前来奔丧外,一般停灵三天,第一天为死者换好衣服,孝子们哭向土地庙烧纸钱,也叫压头趟纸,也称报庙。执事人等开始分派人役到亲友家报丧。第二天一早丧家便高搭祭棚,全家举丧,五辈之内均行孝仪,亲友们陆续前来吊唁,孝子头戴孝冠,腰系麻绳,手持哀杖。除三天压七趟纸,还要拜谢前来吊唁的客人,申午时分,尸体便要盛入棺材,俗称入木。第三天出殡下葬。鼓乐哀鸣,宾客祭奠。祭奠分家祭、路祭(亦称街祭)、坟祭。如死者父母尚在,一般是次日行葬。少亡则即日埋葬,棺木入土堆土成坟。近几年响应国家节约土地的号召,火葬之风大兴。不少村庄里建起了公墓。

  葬后纪念日,主要有四七(死后第二十八天),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年与十年纪念仪式较隆重,目前国家干部、职工大部分是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寄托哀思。

  3.节日风俗。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年下”,此乃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年一过腊月二十,喜庆之风弥漫城乡。节日前夕,家家贴春联、年画。除夕夜,挂灯笼、放鞭炮,开始辞旧迎新。凌晨四更左右便起床,吃饺子,谓之“起五更”。旧时要烧香上供,敬神拜祖,儿孙还要给长辈拜年,行磕头之礼。而今儿孙给长辈拜年之礼尚存,城镇干部职工则多行握手之礼,互贺新年,家中长辈向孩子们发放压岁钱。自初二日开始,家家扶老携幼,领儿挎篮,走亲戚,串朋友,互祝新年好,如此喜气洋洋直至初八九。

  元宵节即在农历正月十五晚上,也叫灯节。十六日全天停止一切劳作,尽情玩乐,有舞狮、龙灯、高跷、背阁、小车、花船、二鬼板之类的民间传统文娱活动。

  龙动节是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有二月二龙抬头,吃粘糕、煎饼,取粘拦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清明节,是上坟的日子。解放后,机关学校这天多是举行祭扫烈士陵园的活动。

  端午节,五月初五日亦称端阳节,是屈原投江的纪念日,本县农村此日要吃棕子,门口插上艾叶。

  五月十三日。传说是关公(关羽)磨刀斩妖。旧时逢早年,此日人们便到关公庙上香求雨,如今把这天改成了改善生活的节日。

  七巧节,七月七日,如今此俗己废。

  中元节,七月十五,是上坟的日子,这天闺女要回娘家,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晚上月亮东升,家家户户摆设月饼、西瓜、水果、毛豆于庭院。旧时还焚香上供,合家拜月,称“圆月儿”。

  农历十月一,亦是上坟祭扫的日子。如今此俗已废,上坟烧纸之风尚存。

  冬至节亦称“交九”,古时农家要在这天设祭祀祖,如今旧风已废,只是家家吃饺子,谓之“安耳朵”。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拜老灶爷的节日,这天供品主要是芝麻糖,也称祭灶糖。目前,祭灶之风在农村尚存,但家里人口不全不过此节。

  4.生活习俗。解放前,一般群众穿土布,富贵之家穿绸缎长袍,戴礼帽。男性服装色彩是黑色、土色(紫花织成)、灰色;女性多白色、蓝色、缕印花色。解放后,老年农民穿中式衣裤,一般人着中山装。近年,绝大部分农民干部,职工、均是西装革履,服装色料,品种繁多,款式也愈来愈时代化。

  饮食方面:习惯是一日三餐,早喝粥,午吃干(馍馍),晚喝汤。穷人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粮食多指玉米、高粱等,用这些粗粮做窝头、黄卷子,秋后至下年麦前,这半年则以粗粮和糠菜为主。富农也并非全年吃小麦。贫富均依柴草为炊。解放后群众生活日益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餐桌上常年是白面,不断依肉、奶、蛋、鱼来改善生活,重要庆典也大会宾客,条件较好的席面上甚至有山珍海鲜。居住,行走也变化极大。

  旧时,农村较富有的户住三合院,房屋多是厚坯墙格子窗,两开厚板木门。结构习惯台梁起架,三路檩、方椽、巴砖、苇芭等,上方复以小青瓦,有“功名”的人家屋脊上安“兽头”有的是“五脊六兽”穷苦人家多是土屋草棚。解放后,居住条件逐渐好转,现有不少农村已经规划,上房多是五间,前出厦,铁大门。有的人家盖起了小洋楼,室内家具珠光宝气,电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

  近几年清丰涌现出很多小康村、小康户,不少人家都装了电话,买了电脑,青年人大多都有手机。走起路来,至少是自行车,青年人多是摩托车,专业户条件好的则是自己的小轿车。旧时穷人,富人也不过是骑马坐车。

  其他风俗如为老人祝寿,庆八十,为小婴儿“办九”等都需要大开筵席,大会宾客,敬好烟,上香茶不说,就那个酒水席也十分讲究,饭菜之丰盛旧时的大地主也望尘莫及。

  禁忌习俗,过节或喜庆日子,禁忌毁坏器物和说不吉利的话,外人借取;探访病人忌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说这是“黑道日”、“月忌日”;新婚做被褥,禁忌孕妇、寡妇和无儿无女者应承;产孩子称“坐月子”,产妇一月内严禁出门;幼儿死亡说是“没成人”,青年人死亡说是“殇了”,老人死亡称“老了”,老人死前预备的棺木称“禧木”、“禧货”;晚辈的名字不准重长辈名字,年轻对年长者,晚辈对长辈忌呼名字,公爹与儿妻、兄长与弟媳之间忌相戏谑。

  陋习恶俗,缠足俗称裹脚,吸毒、赌博,招魂、祈雨、许愿、算命、看风水、娶鬼魂等恶习解放前在清丰流行,解放后渐渐消失。而今尚有少数人赌博,还有什么电子算命,极少数人上当,已不成气候。

  三、清丰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一)清丰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

  为使清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2007年,我们对全县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摸底,其中传统习俗64项,其他13项。这些项目代表了清丰县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全貌,集中体现了清丰民俗资源的价值与特色,一些较具本土特色的民俗项目,如张曹庙会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007年,我县率先在全省建立健全了非物質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截止目前,我县列入的县级非遗项目109项,市级49项,省级12项,国家级2项,各级传承人271人。

  当前,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文化自觉意识淡薄。表现为片面看重县域发展建设中的经济因素与商业利益,忽视文化对于社会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重要作用,文化心态落后于经济发展,表现为把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传统民俗文化看成是土里土气的“乡巴佬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心态影响下,本土民俗文化的保护问题当然就不可能受到重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表现为民俗文化保护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到一些特色民俗文化品牌项目的扶持等。

  (二)保护对策

  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机遇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应顺势而上,借梯登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力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健全科学保护体系。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体系是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出来的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建档,争取能够更多列入省级乃至国家级保护名单。形成健全的、有效的、可持续的保护体系,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循序渐进,有章可循。

  2.建立有效传承机制。保护民俗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传承,要通过采取多种手段,鼓励支持传承和展示。一方面激活传承人的传承热情,在津贴、保护基金上有所体现,解决民间老艺人的后顾之忧,奖励无私传授技艺的行动,营造毫无保留地传承的社会氛围。其次,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经常性的民间传统文化传习活动,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第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合理利用,大胆创新,要融入时代,融入社会生活,要融入一些现代元素,真正使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与时俱进地延续其生命力。

  3.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开发具有本地民间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彩灯、麦秆画等民间工艺项目,驯兽、五彩纸龙、梅花艺术等民间传统表演项目。在更大范围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加快形成富有清丰特色和优势的民间艺术产品系列,适度推进民间艺术特别是传统工艺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清丰县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