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约翰·杜威;传统水墨画;八大山人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45-02
一、约翰-杜威的审美思想
(一)“活的生物”
理解约翰·杜威的思想就要了解一个词汇即:live crea-ture。或者将其翻译成“活的创造物”来区别于creature与create和creator等等一系列词汇的区别。杜威用这词的目的就是把人与动物看成是一体的,我们知道西方有创世说,人与动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但是,中国没有上帝创造一切的文化背景所以当我们中国人阐述到“创造”一词就会让人们想到的是只有人的创造而非上帝的创造。从哲学发展的历程来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已经被强调的太久,人们通常没有注意到人和动物有多少相关联性的地方。
约翰·杜威认为“为了把握审美经验的源泉,有必要求助于人的水平之下的动物的生活。”通过这样的表述,约翰·杜威从动物的身上发现了一种经验的直接性以及整体性。杜威认为在动物的活动中,“行动融入感觉,而感觉融入行动——构成了动物的优雅,这是人类很难做到的。”约翰·杜威拿狗作为范例,“既不会迂腐也不会有学究气;这些东西只有过去在意识中与当下分隔开,过去被确定為模仿的模式,或是经验的宝库时,才会出现。”约翰·杜威从动物的活动方式得出了对于审美经验起源。
杜威的观点是人和动物都是一个“活的生物”而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动物对于主客体意识比人类缺乏。约翰·杜威用这种自然主义的视角来同样来看待人。约翰·杜威认为人与环境也具有相关联的关系,人与环境彼此都是各自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思想也是环境的产物。人不是脱离环境对其进行思考的。当人脱离环境,环境变成对象。然而现实的是人无法脱离环境,而是在环境中,人不是世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二)“一个经验”
活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其生命过程本身息息相关所以经验就会不断地发生。在抵抗与冲突的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所包含的自我与世界的方面将经验定义为思想,从而产生出有意识的意图。事物被经验到,但却没有构成一个经验。什么是不完整的经验?正如杜威所说的例子,当我们手扶上犁,又缩了回来;我们开始,又停止,并非因为经验获得了最初的想法,而是由于环境的干扰或内在的惰性。
约翰·杜威的“经验”不同于这些,杜威强调的经验是人在所经验到的物质经历了全过程而达到完满统一时,人就有了一个经验。约翰·杜威认为在后来的后来,它才在经验的一般之流中实现内部的整合,与别的经验进行区分开。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游戏玩结束了;一个情况,不管是吃一餐饭、玩一盘棋、进行一番谈话、写一本书,或者说参加一场选战,都会是圆满发展,其结果是一个高潮,而不是一个中断。”这就是一次完整的“一个经验”这一个经验是一个整体,其中带着它自身的个性化的性质以及自我满足,这就是“一个经验”。
二、中国水墨画
中国水墨画讲求的是“气韵生动”。画作者并不过多为现实物所完全拘泥,而是更多的强调作者主观的情趣与思想,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更多地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这与杜威所认为的审美虽有出入,但是都强调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虽然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像西方强调的“再现”艺术,但是也并不是说作者所画的事物完全脱离环境而进行的虚幻创作。画作者也是要通过环境中的现实物来完成,而现实物的来源就是环境,所以说中国水墨画依旧是以环境为依据所创作的,不是脱离了环境而做,是由“活的生物”创造的。
同时,在气势上的一些留白也正是与杜威审美中“一个经验”有契合的地方。杜威的一个经验就是,作者经历了一个从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一个完整过程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经验,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也是画作家经历了从看到一个物体,例如一座雄伟的山峰,再在头脑中形成构思,再到落在宣纸上完成,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形成留白或者说不言自明的道理由观赏者赏析的道理,这一过程正是与杜威的“一个经验”的内涵高度契合。
正如之前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与杜威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接下来以八大山人的水墨画来进行进一步的论述。
三、八大山人的水墨画
(一)八大山人水墨画简介
八大山人笔下的鸟、鸭子等动物都是白眼对世,这是八大山人与其他画家最不同的一个特点。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动物这样的表情,这完全是八大山人自己的创造,但这也与杜威“活的生物”的审美思想契合。杜威强调的是“为了把握审美经验的源泉,有必要求助于人的水平之下的动物的生活”。八大山人把自己因为王朝幻灭而愤世嫉俗的感情借助动物表现出来,这和杜威一直所强调的人与环境是一体的,动物也在这个环境中,所以用动物表现人的思想是与杜威思想相契合的。人与动物都是“活的生物”或者说都是在环境中的“活物”,而且八大山人自身就是被明亡清兴的社会环境刺激才画出如此不同于其他画家的鸟,这一点也说明了杜威的观点就是人不是独立于环境的,是环境的参与者,人作为“活的生物”因为环境而产生意识,是环境刺激的人,不是其他,人与环境是一体的。
(二)艺术风格的演变
八大山人早期即出家为僧时期,这个时期的八大山人的绘画主要以写实为主,即写生画。如《西瓜》、《芋头》等画作就是以写实为主,一个虫子、叶子都画的栩栩如生,但是对于情感的表达是不充分的。所以,八大山人对这一时期的画作并不是十分满意,认为太过于写实忽略了情感的表达。
还俗矛盾时期,八大山人回到南昌以后不知什么原因疯了,经过一年时间才恢复正常又开始进行画作的创作。经过此次转折后,八大山人在生活以卖画为生,其次就是不说话了,把一个“哑”字贴在门上,并且对投靠满清政府的前明官吏更加仇恨与对满清朝廷的各种制度不满。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就是简单直白、露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之前截然相反。
经历此阶段之后,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相对于步入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以表达仇视、蔑视、傲视、怒视等情感,从画中鸟的复杂情感就可以看到八大山人的复杂情感。
例如《鱼鸭图》中那些鸭子都睁着大大的白眼。在中国,白眼看人就是表示仇视。《荷花翠鸟图》中的鸟低着头闭着眼孤立的站在芦苇杆上,旁若无人的养神,实际那是蔑视。
我们今天看八大山人的画作,青白眼的鸟、傲立蜷缩的荷花都传达出来八大山人在画中的孤寂、愤世与高傲,这与他经历过王朝的幻灭,前朝遗民的有着直接关系,毕竟这种仇恨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感受到。纵观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演化,这与杜威的“一个经验”有高度的契合。杜威认为的“一个经验”就是经历一个完整的经历,中途并未有中断,而八大山人的画作无论何时都未有过长时间的中断,疯了那一年也是为了后来的创作留下一个背景或者说是转变的开始。杜威认为,“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游戏玩结束了;一个情况,不管是吃一餐饭、玩一盘棋、进行一番谈话、写一本书,或者说参加一场选战,都会圆满发展,其结果是一个高潮,而不是一个中断。”这就是一次完整的“一个经验”。而八大山人的创作也是经历过从为僧时期的过于写实而不注重情感的表达,还俗矛盾时期的露骨激进地表达情感到最后完成了艺术上的成熟。这一个经验过程就是完整的最后达到了完满的“一个经验”。而且八大山人的各个时期的情感表现就是因为环境的刺激,环境的表达改变造成了八大山人的改变,所以说人作为“活的生物”的一种是离不开环境的,是环境的参与者不是旁观者。
最为重要的是,杜威的核心审美观点就是艺术是应该为大多数人看懂的,不是玄幻的,可以轻易地被理解,不是学员殿堂的专属,而八大山人的画作就是直接可以让人看得懂,没有什么玄幻的东西,从画作就可以直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八大山人有别于其他画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其他画家的画作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才可以看得懂,甚至有时也未必了解,八大山人在表达自己意境的同时又不复杂地用画作表现出来,这就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观点如出一辙,画作就是表达我情感的媒介,不繁文缛节而是平铺直叙、通俗易懂的。
四、评价
(一)积极方面
运用杜威的审美观点来评价中国传统水墨畫的积极意义首先就是有利于中西方美学的交流。
其次,运用杜威的审美观点来解释八大山人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两位艺术家都认为天人合一是艺术的通识或者说都认为环境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艺术是来源于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由“活的生物”启迪创作灵感,杜威认为把握审美源泉可以借助动物,八大山人借助动物表达自身情感进行艺术创作。而且艺术创作是一种画家连续性的经验才能完成。
最后,运用美国知名哲学家的观点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有利于加强中美文化交流。
(二)局限性
运用杜威的审美观点来阐释中国的传统艺术最大的障碍依旧来自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正如介绍杜威观点时所提出的,中国因为没有创世说,所以人与动物是分离的,认为人在动物之上,所以“活的生物”不完整。
其次,杜威的审美核心观点就是艺术应该为大多数人所认识,而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自娱自乐的产物,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欣赏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水墨画更多的是讲求意境,不是平铺直叙,受众群体更多是文人雅士就是杜威眼中的少数派,这是根本的冲突。杜威所生活的美国毕竟和中国传统有着较大区别,那么分歧或者不同就不可避免,毕竟八大山人直接表达情感,少有修饰的只是少数。
五、结语
笔者认为运用杜威的审美理论来阐述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一次创新。虽然中国传统水墨画是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杜威的理论也是根植于西方哲学或者美学的,两者虽有较大不同,但是笔者认为中西方文化也有许多交叉点或者说有一定的相通性,并不是完全互相孤立地存在。例如两者都认为环境的重要性,杜威认为人和动物作为“活的生物”都是环境的参与者,受到了环境的刺激,中国也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人合为一体即是环境,环境对画家的创作非常重要。
笔者写这篇文章就是发现目前国内将杜威的理论运用于阐释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研究较少,所以进行此次浅析进而也希望以后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敏.论约翰·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高建平.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J].文艺争鸣,2010.
[3]高建平.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4]肖晓玛.达尔文与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观[J].美与时代(下),2014.
[5]周红芬,王磊.杜威审美经验特征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
[6]李逢春.新世纪生活美学再讨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7]侯焕.情境理论:经验哲学的自我完成[D].西安:西北大学,2018.
[8]林兰.论杜威“艺术即经验”思想及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宋梓维(1993-),男,鲁迅美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