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诗人导演”之称的木下惠介导演于1954年拍摄的《24只眼睛》与小林正树导演于1962年拍摄的武士篇经典《切腹》,主题不同,题材不同,拍摄的年代不同。但是,都能夠从两部影片之中看出两位导演对于具有一个时代性的悲剧的反思,这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值得后人仔细探讨的地方。
关键词:时代伤痕;悲剧;日本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103-02
日本是一个喜欢反思与自我审视的民族,因此在他们的艺术表达中也有许多对时代与自我命运的态度总结。或许是由于他们特有的民族性与国民性中天生自带的克制与内敛,表达出来的内容总是带着一种悲剧色彩的沉重,在时代加重的枷锁下,多数日本电影都带着思考悲剧命运与时代的关系的使命。
木下惠介导演拍摄的《24只眼睛》是一部实打实的反战电影,影片以昭和初年至侵华战争结束这段动荡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名叫大石的女老师来到伊豆当老师,她一开始所接触的12名一年级的学生,也就是代表着片名的“24只眼睛”的天真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与她在这段期间因为战争的摧残而遭遇到了跌宕起伏的悲惨人生境遇,使他们的命运都发生了令人扼腕的悲剧性归属。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小地区的人们被战争所影响的物是人非,十分深刻地刻画了战争所带给人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痛苦。因为战争,之前一个个本该有着美好人生梦想的可爱健康的学生,参与战争的男性死的死伤的伤,没上战场的女性也有的因贫穷而半途退学、有的在外打工得病回家等死、更有的与家庭关系破裂或成为妓女,而女老师自己失去丈夫之后小女儿也因饥饿爬树摘柿子而坠树离世,每个人物的人生都与开头时的明亮幸福产生了巨大的对比。虽然,大家生活着的小岛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时过境迁,战争结束之后大家再次相见时的心态早已与往时不同,让人感伤这样的战争所造成的命运的无常。
这是对战争时代的人生悲剧的反思。虽然木下惠介导演在这部影片之中并没有直面描写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但是这种侧面描写所带来的效果如缓缓叙来的悲伤犹如一杯温热的带着剧毒的龙井茶,随着时间的延续让人感受到从身体内部感受到的深切的痛苦。比如,松江的母亲逝世与她妹妹也逝世之后被父亲强行送人时都没有过度的渲染,是由他人交代情节的发展;大石的丈夫战死战场的时候,更是只有在一个雨天,大石去学校找到自己的大儿子转告他这一消息的这一句话。虽然我们没有切实看到这些遭遇悲剧的人物到底是多么的痛苦,但是就是这样轻描淡写的叙事反而加重了影片的悲剧性,让人不禁感叹道:人生的不幸已然发生,但是时间依旧在默默向前,存活在这个世上的人们无力去改变已成的事实,只能无奈的继续活着。这样使人绝望的无力感犹如一把钝刀狠狠地扎进了观影者的心中,让观众也无法做声,只能随着这部影片不断向前推进的时间线,一齐去看待战争所带来的悲剧,用这样无声的力量去对战争进行最大的抨击。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里特有的人生百态,正是这样的人生百态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感知人性,去了解什么是人类真正渴求的。在这部影片之中,木下惠介导演还用了大量的日本童谣,其中《故乡》(《ふるちと》)和《乌鸦》(《ヵラス》)两首童谣更是占了很大的比重。《故乡》它婉转悠长的旋律犹如一泓清泉为这部悲剧性的影片带来了一丝轻松,并且起到了承接着整部影片前后基调不一的作用。在影片前半段,十二名儿童与大石老师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时,这首童谣将孩子天真纯洁的心灵与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渲染得恰到好处,与后半段伴随着人物命运不幸时起到反衬作用不同,让人更加地为这段短暂的美好感到格外的珍惜与珍贵。而另一首童谣《乌鸦》则是扮演着命运悲剧的引线者。其中,有一段是大石老师去看生病的女学生,二人在看着挂在稻草房里的儿时合照时运用了这段童谣令人印象深刻。随着镜头给每一位脸上不谙世事的孩子特写镜头时,观影者可以听到童谣中“乌鸦为何哭泣……可怜啊可怜啊,可怜……”的歌词,这仿佛正是在暗示着战争年代每个人不行的最后结局,在用天真的童声进行一首无奈的泣歌,让人心痛不止。
而小林正树导演的《切腹》与《24只眼睛》不同,控诉的是日本已经崩坏的武士道,通过一个贫穷败落的武士家庭的悲剧反映了腐朽肮脏的幕府制。让人不禁思考:何为武士道?何为我们所追究的道义?何为人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正追求……
切腹对于一名武士来说是结束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得体的行为,可以说是象征着铮铮铁骨武士之魂的一种自尽行为。本来是武士道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但在这部影片当中,被导演充分地利用成为了讽刺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武士家族的一道利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诸侯井伊家,那是一个名声显赫的武士家族,供养着许多的武士为其效力,也可以说是当地的权赫与权威。因此,在那样一个武士阶层逐渐崩坏,许多武士成为失业浪人的时候,他们都会选择去这样的大家庭以切腹为胁迫,从而获取到一些钱财以供生活之需。井伊家为了杜绝这样的行为,便强行让一位本意并非来敲诈钱财、实际是要救治病重的妻儿的武士求女用他自己早已变卖而换成的竹刀自尽了。
在主人公津云半四郎进行事实的完全讲述之前,观影者估计都会认为求女与那些无耻骗取钱财的浪人一般,没什么区别。这体现了导演小林正树的高超之处,并非让观众拥有往常的上帝视角,而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同进行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事实”有可能并不是事件完整的全貌,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看到了多少。因此,观众随着津云半四郎的叙述,逐渐发现之前导演所给我们的世界观是分崩离析的。社会上层的武士世家,本该最应对武士道有所要求,但是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井伊家是最丧失武士品格的。月代头是象征武士身份的标志,可以说是武士之魂,代表了武士们的英勇,若是失去了月代头的头髻对于武士而言是奇耻大辱,是要切腹谢罪的。但在影片中被津云切去头髻的三位武士却贪生怕死,躲在家中不敢出来见人。这样的人有何脸面称之其武士?他们或许在身份上还是一名武士,但是却失去了在成为武士之前生而为人的原则。相反,穷困潦倒的浪人们却拥有着武士对这个世界最大的柔情与担当,这种身份与人品的明显对比让人感到了强烈的讽刺。
《切腹》这部影片犹如一把锋利的武士刀,将吃人的幕府时期的武士道败坏的阴暗一刀劈开,毫不掩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整部影片情节紧凑、绵里藏针,尤其是在津云与一名武士决斗时,二人一同走过埋葬着曾经为人们所敬仰的真正武士的武士冢,在茫茫风沙之中,伴随着急转激进的三弦,进行激烈的决斗,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虽然最后两位浪人切腹而死,但是他们的身上拥有着武士的精神,这样崇高的品格还活在这个世上;井伊家的武士对外宣称以严厉的手段整治了武士之风,但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家族象征着武士之魂的甲胄早已被毁,一切不过都是虚伪人的自欺欺人罢了。导演最后用了一段井伊家的家谱中记载的冠冕堂皇的话做收尾,增强了这种反讽的效果,使得对幕府制的抨击与武士道崩坏的反思得以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两部电影要反映的都是故事背景下的那个时代的悲剧,是整个大环境的悲哀。不论是武士时期的力量抗衡还是战争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挣扎,都是大时代背后的牺牲者,没有人可以逃得出命运的齿轮。而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唯有反思与总结,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这一生与时代产生的关系,好坏与否都不是一句话就可定义的,因为时代本身从来无法被某一个时代中的人画上句号。
《24只眼睛》和《切腹》都是日本电影史上的明珠,其中《24只眼睛》更是被评为了日本“十佳影片”之一,可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之高。这样的影片每一次观看都会有新的体验与感悟,在不断升华的感知中体验导演所寄托的人生反思才是对一部伟大影片最高的敬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