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及中国传统工艺,便知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艺高超。然而美好的事物,终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太多珍贵的传统技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失传。釦器便是这样珍贵奢华且今鲜有人知的技艺,釦器所藏匿的美好似大千世界所有不同元素的冲击与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釦器;工艺;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018-01
釦器是一类以装饰技法命名的器物,是包镶金属箍以达到加固和装饰目的。通常意义上“釦器”是指以金属箍施于器物的口沿、底部、腹部、转角或附加钮、环、鋬、足、铺首等金属构件的一类漆器。釦器的发展与漆器胎骨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发展釦器除主要运用于漆木器之外,在玉器、玻璃器、玳瑁、象牙器、陶器上也有少量运用。镶釦漆器与镶釦瓷器是最常见的两类镶釦器物。
釦器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手工艺,其所包含的审美内涵和实用价值更甚,工艺亦更为复杂,但在当前的文化变迁下所受的关注度与其价值并不成正比。东汉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瓷器所替代,釦漆器就渐渐消失。“釦”作为一种工艺,虽为瓷器所承袭,作为一种传统的奢华工艺流传下来,但
现如今釦器装饰工艺传承的却并不多。
釦器不仅能保护器口,也能起到装饰作用。通常在瓷器口沿镶金银,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陶瓷的身价,彰显使用者的高贵身份,而非修复或保护。
有宋一代,由于朝廷对于器具极为讲究品位,因而釦器之艺大盛。宋朝工部文思院设“棱作”,内廷后苑造作所亦设“棱作”,只负责器皿的镶口。汴京城内,镶金属口的作坊面向市场,专做镶口来使器物增色。不仅金银,铜釦亦能使器物增色。同时,瓷器口沿镶金银也是修补保护瓷器的一种方法,由于瓷器易碎易损坏,对瓷器口沿加以釦边处理,能增加瓷器的牢固性,减少磕碰致伤。在不少珍贵的器物上,其年份久远,难免磕碰,为之釦边,便可继续使用。
早在西汉时期,我们便发现了这种用金银给玉器包边镶嵌作为装饰的方法,说明这种工艺古人已经掌握纯熟。在五代吴越国水邱氏墓中,出土了几件银釦器物,透过残损的银边,发现瓷器的边缘却并无磕碰破损痕迹。
另外,《宋会要》中就记载了:“(太平天国三年)四月二日,傲进银五万两,瓷器五万事,金釦瓷器百五十事”。足以证明,釦器除了作为修复以外,包边瓷器本身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审美。通过前人对待器物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出和现在考古修复、商业修复等方式不同,抛却材料的限制来说,他们对器物的修缮,更追求一种趣味一种欣赏,修缮的方法体现的是自己对待器物的态度和审美情趣。
在釦器的制作工艺上,没有一定的技艺水平,难以胜任。依型釦器,胎曲釦曲,依器成形。细致的手艺,精美的造型,缺一不可。使金属釦与器物口沿须要镶嵌紧密,使之浑若天成。釦边一般外口沿略高于内釦的钿边,并且这些釦边在剖立面上,中脊要略微凸起,同时向两边则要渐趋薄,即俗称之泥鳅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镶嵌上器钿之后,釦之边缘与器壁能更趋平缓而过渡平滑,让使用者口唇的舒适度增加到最大限度。在保持瓷器自身内敛沉稳的同时,又形成了材质与色泽的鲜明对比,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材质对比所带来的形式美感,瓷器与金属不同材质不同色彩的组成,却好似天生一对、灵魂伴侣,有对比却也很和谐。钿器因工艺复杂,制作极为考究,随着时代流逝,传承甚少,逐渐被人们遗忘。
在现代工艺中有不少模仿釦边形式,在器具的器口或底部着色涂料,但并非纯手工艺镶釦金属边,这样浅薄模仿的工艺缺少太多意义。对于手工艺匠人们来说,器物并不单是简单的仿古和通体的光素,更融入了手工匠人们的痕迹与温度。釦边的每一寸所呈现出的细腻光润都来自他们纯手工耐心打磨,显得器物精致而考究,更彰显手工艺人们的艺术心思。每一器物融入了手作,筑基于传统的深化,简洁中寓以巧思,回归到传统中最质朴最经典的状态。外在质朴,内蕴精致,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度,在赋予其生命的同时,赋予其精神,同样亦是当代手工艺人的理想和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古人的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并让其使得生活越来越精致。釦器之美就如同生活与艺术的交融,在日常中寻找仪式感,在烟火气中寻找艺术源泉,简洁中不失精美。
總之,釦器之美不仅自身美更蕴含着中国人民智慧美,融汇了中国匠人的艺术气质及匠人精神。期许着人们对器具的鉴赏品味提升,重拾釦器之美,让更多传统工艺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作者简介:蒋东方(1997-),女,重庆人,大学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