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情境主义策略在景观摄影中的具体表达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905
李雨芝 徐砺

  摘要:自1975年策展人威廉·詹金斯在美国策划了一场《新地形学——经人类改变后的风景照片》展览后,景观摄影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摄影方式,它以客观、平静的视角展开了人类内部、自然及社会之间既定关系的思考。1967年居伊·德波出版了《景观社会》,作为情境主义的倡导者,他提出以“漂移”、“异轨”和“构境”的革命策略应对被景观社会所蒙蔽的大众。二者都以非激进的文化方式控诉被物欲主宰的生命主体的情感缺失,并为此达到人与社会生存空间的再平衡。本文将分析情境主义策略的内涵及其在景观摄影中的具体表达,从而挖掘二者之间的内部脉络与关联。

  关键词:景观摄影:情境主义;景观社会

  中图分类号:J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013-01

  一、情境主义对景观社会的积极回应

  在消费主义肆意扩张的工业文明时代,生命主体受幽灵般的拜物教式的观念所教唆,以本雅明、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艺术的自律性,抵御他律性对客体的左右和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当机械复制的力量冲蚀了原作光晕的时,应与无限增殖的图像世界作斗争。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到:“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①他揭示了景观社会与图像世界的运行机制——它是多数人所获由少数人制造的视觉表象,大众被强制推行的图像商品所迷惑,去除景观对人的异化和蒙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同法兰克福学派理念一脉相承。

  应对支离破碎的景观社会,德波一是提出了景观的理论;二是建立了情境主义国际组织,后者是对他理论的实践。而对景观世界的威胁,“人们颠覆”景观的最有效的革命途径已经从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转换为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扬弃异化和反对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②

  二、漂移、异轨、构境的策略于景观摄影的具体表达

  漂移是对物化空间的凝固性否定。劉胜枝在阐述景观社会对景观摄影的启示时指出:“我们可以把漂移理解为一种突围,一种寻找新的心理体验的尝试。景观社会不是铁板一块,漂移则可以给人们不同地理学的体验。比如我们在没有商业的山区,可以体验天人合一的生活,可以反思景观社会对人的控制。”③通常,作为一种心理体验的尝试和获取,当代摄影创作者为了摆脱都市景观对生命情绪的控制,从而移动到同都市生活有较大反差的地域获取创作源泉。如美国摄影师Lucas Foglia行走至美国东南部,记录隐居在山林里的部落居民,他选择平视、客观的情绪而对与都市文化相悖的荒野文明,然而在不断广化和深化的文明进程中,他发现尽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与世隔绝,但远离强烈的商业生活即是低吟的情境反抗。

  德波指出“异轨则是要通过揭露暗藏的操纵或抑制的逻辑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影像进行解构”。④从这一层而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异轨的目的是激发人们表达日常生活的压抑,并以变形、转化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的隐秘问题。这一理论运用到摄影实践中,它以图像创作和观者解读的双向模式展开了对表征世界的解构和审美秩序重建。自拍、坏照、模仿、戏谑、拼贴、挪用等反传统的创作模式便成了当今摄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辛迪·舍曼作为女性摄影师,她在《无题电影剧照》中,利用自拍、表演虚构的方式解构了长期以来由男性建构而来的被观看的女性形象,使传统目光中他者成为了主动叙事的主体。

  德波认为:构境就是由一个统一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建构的生活瞬间”⑤在杰夫·沃尔的作品中,他一贯的手法是以导演、虚构、表演的方式整合视觉情境,“他希望以此证明主题已经被主观化,根据感觉和自我解读能力加以描绘并重新设置。”⑥最终,这些画而将被投放到广告灯箱,其目的在于警示人们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正在主动及有意地侵入独立个体,大众不但放弃反抗,反而开始认同并追求商业广告的价值和塑造的成功形象。因此,积极的构境是一种主动的文化行为,它以转化的艺术方式拨开被景观掩盖断层的真实世界。

  三、结语

  景观社会是一个由影像塑造的社会,即“景观堆积”的世界,它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和意识形态,德波的情境主义是对消费文化的一种反思和方式,正如贝斯特和凯尔纳所言,它的实践目的在于改造社会和日常生活,去征服由景观所导致的冷漠、假象和支离破碎。景观摄影作为当代文化性的产物,除开其本身所带有的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以外,众多摄影实践者也正采用与情境主义策略相契合的漂移、异轨和构境的方式控诉及审视人造景观下的种种异化问题。实质上,这一系列的摄影语言及创作内涵正积极回应了情境主义革命策略。

  注释:

  ①④(法)居依·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②张一兵.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 ACADEMIA BIMESTRIS, 2005(05).

  ③刘胜枝.景观社会理论及其对“景观摄影”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4(07):150-154.

  ⑤德波:定义,情境主义国际,1958年创刊号.

  ⑥蔡世翟.让观念摄影主流起来[J].艺术广角,2009(02):104-105.

  作者简介:李雨芝(1996-),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与艺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