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甘肃 庆阳745700)
一、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1.乡村道德基础渐趋薄弱,不良之风日益盛行。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民的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乡村传统道德规范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乡民行为常常突破道德底线,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利行为日渐凸显,乡民的失信行为、迷信行为、赌博行为日渐抬头。当下,乡村经济有所发展,乡民们在修建房屋、红白喜事等方面逐渐表现出炫耀攀比的心态,农村铺张浪费之风盛行,尤其是嫁娶之中的彩礼逐级攀升,很多家庭不堪重压,结婚成了家长和男孩子心头沉重的大山。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渐增,乡村道德基础渐趋薄弱,乡村文化教育振兴困难。2.乡村优秀家风难以再现,农耕文明即将断流。优秀的家风家训传承,是家庭文明的前提,也是乡村文明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文化发展逐渐走上歪路,乡村年轻人经常外出务工,甚至在城里定居,终年不会老家,农村庄院荒废,空巢老人独对斜阳,良好的家风传承成为乡村斑驳老屋里陈旧的记忆,乡村“道德传家、耕读传家”的典范悄悄消失。而农村耕地逐渐荒芜,以环县为例,很多国家整村推进项目,平整的梯田上荒草凄凄,农耕传统文化的继承正是振兴乡村的根本,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恰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3.乡村特色民俗日渐消失,民间技艺人走艺绝。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多根植于乡村沃土的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却失去存在的市场,很多民间技艺因为无人传承而正在加速消失。以环县为例,环县的道情皮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年轻一代宁可去玩快手、抖音,对道情皮影演唱也毫无兴趣。虽然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道情皮影的保护与振兴不遗余力,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做好道情皮影保护与宣传工作,然而常见的道情皮影演出是台上演员五六人,台下观众一两人,民俗文化在现代文明面前黯然失色,颓废落寞。很多民间技艺“人走艺绝”,很多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教育价值的乡村文化形式逐渐走向没落,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似如环县社火、窑洞民居逐渐被新型活动形式、建筑模式取代,传统民俗活动、民居文化的影响力已消失殆尽。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1.找准乡村振兴动力源,激发乡民投身本土文化建设热情。振兴乡村必先激发广大农民的生活积极性与主动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只靠外部力量,不去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乡村振兴则缺乏发展力量。乡村振兴发展的力量应该来自于农民对乡土文化传承的再认识,对乡村发展的自信心,让农民从乡土文化中感受智慧和力量,激发农民尤其是乡村年轻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才能让农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才能使农民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大潮中来。2.促进城乡文化大融合,寻找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契机。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本来有着明显的差距。但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乡村交通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信息化技术得到普及,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城乡文化融合成为可能。城乡经济交通的交流趋于便捷,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协调发展则成为可能:城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而乡土文化则是传统文明的沉淀物。在传统文明中渗透现代文明和新文化理念,传统文化则富于时代性,呈现文化多样化;在城市文明中渗透数千年的传统文明,城市文化则不至于在迅速发展中迷失方向。只有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乡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3.努力适应现代化文明,实现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乡土文化是数千年乡村文明发展的结晶,乡村淳朴的文化习俗,文明礼仪,道德规范和民风家风,这些乡土文化内容无形之中已成为乡村发展运行隐形规矩,是乡村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乡土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继承乡土文化最接地气的文化基因的同时,能适应现代化文明,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使乡土文化永葆青春。
三、结语
乡村文化建设需推进道德建设与乡村综合治理有机融合,在乡民中间厚植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强,加大民俗文化传承人团队建设和扶持力度,推动农村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创新融合和发展,让乡村留住记忆,让乡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