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湖南 益阳413000)
一、引言
“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今年全国两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如是表示。“非遗+旅游”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传承和发展,提质服务地方经济的一种新态势。益阳自秦置县,已有20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山乡、湖泊、竹海、书院,以及各种传统艺术等文化资源。劳动人民在这里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我市非遗项目包括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曲艺、戏曲、手工技艺、传统习俗、传统体育与竞技以及传统医药等类别,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提高中保护”等重要非遗保护理念的推动下,我市对文旅融合进行了大量尝试与思考,本文浅析如下:
二、非遗+模式的表现形式
“非遗+研学”是老祖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想理念的延伸。历史上李白、苏轼、杜甫、韩愈、岑参、孟郊等诗人莫不是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流芳百世。益阳市国家级项目“益阳小郁竹艺”从2016年以来,有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南林科大、湖南城市学院、深圳大学,以及长沙新竹第二完小、益阳龙洲小学、桃江三官桥小学和美国“中国探寻之旅”夏令营等几十批大、中、小学师生近6000人次来到小郁竹艺传习所了解小郁竹艺的历史、工艺、文化价值等,并动手体验火郁和编织等工序;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明油纸伞制作技艺”迎来了侨办组织的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50余名学员的学习体验,他们在师傅的指导下在半成品上完成上伞面、绘画、上油这些工序,最后带走自己参与制作的纸伞;每到周末小朋友们开心地在羊舞岭窑传习所制坯、画坯、个性签名、烧制独具一格的陶制品。这些研学模式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非遗+文创”这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非遗文化创新尝试。我市国家级项目益阳小郁竹艺更新思维理念,把以实用生活用品为主的产品,逐渐转换成更具艺术价值的生活用品,如竹灯具、竹文具、手机架、竹挂件等,这些文创产品在山东举办的全国非遗博览会、成都举办的国际非遗节、以及湘鄂赣皖四省联展和每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中供不应求;梅山剪纸开发了布包、婚礼服、陶瓷器具、围巾等多个衍生产品,投入到梅山文化园、安化黑茶小镇、安化黑茶博物馆等旅游景点,不仅宣扬传播了梅山地区的民俗文化,而且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鼓舞了传统手工艺人执守的信心;益阳明油纸伞制作技艺把湘绣、烙画和扎染等艺术融入伞面生产技艺,以全新的面貌和灵魂,创新性地生产出湘绣伞、烙画伞、扎染伞、国画伞、动漫伞等高端工艺美术明油纸伞,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均有铺货,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喜好,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益阳麻香糕制作技艺,结合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开发了紫薯麻香糕、亚麻麻香糕、芦笋麻香糕、藜蒿麻香糕等新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非遗+演艺”这是非遗与旅游结合最早也是采用最为广泛的模式。各地的山水实景演出,表现当地的传说故事、在故事的演绎中展示民族服装、民间音乐、民间舞蹈、风俗习惯等。我市国家级项目“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根据制作场景打造的《千两茶号子》歌舞演出,不仅在安化黑茶博物馆、安化白沙溪茶厂有限公司、安化茶马古道等景点定期演出,将茶产业发展与茶园观光、民俗表演等深度融合,受到游客们的喜爱。而且还受邀到我国香港、澳门、台湾、韩国、东南亚各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为黑茶文化的传播宣传造势。
“非遗+节庆”我国是一个延续了5000年文明的古国,不仅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有很多生产活动中的民俗文化值得我们挖掘和利用。为了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更好地结合,我市安化县利用茶农制茶过程的仪式、习俗等精心打造了一些与非遗相关的节庆活动。如“春茶开园仪式·春季邀你来采茶”“安化民歌节·采茶小调邀你来”“安化黑茶开园仪式”“云台山·源地原茶原味愿你来”“云上茶园春茶开园”等大型活动。以及“茶马古道寻古探幽”“黑茶之缘寻茶探秘”“山水茶乡巡山探险”等旅游线路;还挖掘出“梅王宴”开宴习俗,年货节习俗和马帮骑游首骑仪式等活动。
三、非遗+模式形成的原因与实效
非遗+研学是一种在行走中学习,在学习中旅游的全新方式。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亲身感知非遗文化、参与非遗文化,通过观摩、聆听、体验来认知、分析、对比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小培育每个人对家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精神归属感。“非遗+研学”模式的悄然兴起和日渐风行,与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从前的人一辈子也很少有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随着大家手头宽裕,不免产生游览、观光、娱乐的需求,这就是旅游的兴起。当人们不满足于简单的风景欣赏,更愿意了解一些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时,非遗与旅游一拍即合而带来的文化附加值造就了流光溢彩相得益彰的态势。这些非遗研学活动的举办,不仅使传统手工技艺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眼球,得以传播和发展,也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创新了传统手工技艺生存模式,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机与活力。非遗+文创随着反映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产品出现,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内涵、以及旅游纪念意义的彰显,立刻倍受游客们的青睐。传统手工技艺在物物交换的年代,对手工艺产品的精细精美度要求不高,能用便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即使是日常生活用品,也要既趁手又好看。无法跟自动流水线上标准化生产的产品相媲美的传统手工艺品,跳出日常生活用品的思维,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产品变成一种主流思维,这就是非遗+文创应运而生的契机与背景。非遗文创产品的出现改变了全国各地旅游商品千篇一律的面貌,增强了游客的购买兴趣和购买力,让手工艺品市场获得更为广阔的天地,提高了手工艺者的生存质量和坚守的信心。
非遗+演艺 实景演出是最直观的传播手段,综合艺术所展现的文学、艺术、传统习俗、传统服饰,无不反映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千两号子”的演出,把淳朴勤劳的山区汉子形象和壮观的生产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千两茶号子”不仅再现了一支千两制作的全过程,而且将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安化民歌、安化习俗等内容通过演出的形式得到了全方位的演绎,游客在观赏中了解一支千两茶孕育诞生的前世今生。文化交流与展演使安化黑茶的影响遍及全世界,2018年安化黑茶产业产值达到180.2亿元,税收达到3.2亿元。非遗+演艺,人文与历史的融入,丰富了实景演出的内涵,打造了地方特色文化宣传与推广的平台。
非遗+节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仪式、帮规、习俗、民间文学、民间歌舞等非遗文化的重要内容,挖掘、恢复和举办各种生产生活中的节庆仪式,勾起了更多人观光旅游的兴趣、强化了参与感与体验感,为扩大旅游市场、增加就业人口,提振地方经济助力赋能。我市举办的这些节会活动,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CCTV —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CCTV-10《味道》播出后,益阳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旅游人气大幅提升。
文旅融合模式的探索,是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式下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一种积极态度。非遗+还可以表现为“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养生”等多种方式。
“非遗+旅游”能以多种方式打开,因为活态属性是非遗文化的基本属性。非遗依托人而存在,在农耕时代为了满足生存要求而产生的商品交换造就了传统手工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手工操作耗时费力、产量少,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且产品外形粗糙不追求精美,与当今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标准相距甚远,非遗文化不突破这些局限,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非遗+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性思考,是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枯竭的创造性举措。推动“非遗+旅游”,需要我们加强认识、遵守原则,在非遗和旅游的交集中,不能丧失非遗文化的根本属性,坚持在保护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
“非遗+旅游”的文化碰撞正以强劲之势和独特魅力,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参与体验,对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不断创新保护模式,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时代需求,延伸文化内涵,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在文旅加速融合的新趋势下,非遗+将成为非遗保护路上的新智慧、新起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