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一、前言
习近平主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形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其中特别强调“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因此,要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更要注重传播手段的创新,探索新的传播方法,体现新时期的精神内涵。二、古琴音乐文化传播的现实基础
针对当下传统音乐文化在互联网文化群体中的传播背景及现实基础,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实践前的初步了解,下文就其中较为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开分析。其中,在“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大力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问题中,九成以上的人认为有必要。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发展传统文化抱有的积极态度。
图1 问卷中对于“是否有必要大力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看法
在“您是否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传统音乐?”中,45%的人给出了否定答案。可以看到,国内大多数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播状况不容乐观。
图2 问卷中对所在地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情况
综上所述,中国音乐文化中的根基——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具体体现在传播力度上的不足、大众认知度低等问题,甚至在目前的中国音乐文化生态中又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娱乐至死”、滥用中华传统文化、迎合西方趣味等多方面的误区。
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仍保有积极态度,且更愿意接受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因此,如何以具备当代时代特点的形式来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引导大众的音乐审美,全面提高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是保护好中国的音乐文化鲜活特色、推动中国音乐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命题。
三、众媒体时代与古琴文化的传播特点
习近平主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网民人数剧增。根据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北京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增加了28.39分钟,日均使用超过一个小时的用户占比高达81.5%。可见人们对电子阅读的需求量之大之多。对碎片化电子阅读的渴望驱使着人们想尽办法简化阅读方式。而在这些数字化传播媒介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微信公众号平台,据2017年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WeChat)在2016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8.89亿,在现有的传播手段当中,微信公众号是面临受众最广泛的一个传播渠道,实现了信息与人的随时随地的紧密相连。此外,微信后台大数据已经十分成熟,很多国际调查公司已经开始使用微信大数据作为自己调查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参数。通过后台大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受众的需求,微信的过亿用户量以及其分享订阅机制,在调查受众群体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地帮助,这也是一种新的数据研究方法。因此,在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上,笔者主要以微信公众号为试运营平台,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来收集尽可能多的大众反馈,从而得出对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指导意义的传播模式。
(一)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多元化
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要求我们在传播内容上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性的传播,将古琴音乐文化从传统的宏大文化背景中提炼出来。如若要对古琴文化进行科普,就不能采用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疲劳的如“古琴的古往今来”这样长篇大论式的推文。通过观察与实践,笔者的得出最佳的观看时长在5分钟以内,因此在内容上应以更细节化、精炼化的内容呈现给受众,如《古琴是什么琴?3分钟带你认识它!》相较于《古琴文化与其历史变迁》来说,会产生更多的点击量与阅读量。由于受众的诉求并非是站在专业角度来掌握传统音乐文化,而是要通过碎片化的阅读来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有记忆点的了解,因此,在面向大众时,传播的内容应避免宏大叙事背景,而应就具体的文化片段来进行普及。与此同时,传播内容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点。通过观察与实践,笔者发现对单纯的古琴文化进行输出会造成受众的接受疲劳,而在内容上穿插介绍与古琴相关历史文化、琴人轶事、古典文学、书画、诗词等知识,结合当下明星或综艺节目的流量热点、线下的活动报告与名家采访,则可以形成传统文化的联动效应。
这一方面是因为众媒体时代环境给大众带来的多感官体验,使得大众开始习惯性的依赖于阶梯式的、从已知关联到未知的、视听相结合的内容。另一方面,流量与名家采访可以提高公众号内容上的公信力,多元的以古琴为中心的发散性内容可以吸引到更多潜在的受众群。
(二)传播形式上的互动与语境创新
在传统的电视、广播、纸媒上,对古琴等传统文化进行报道刊载时,传播内容往往是被动输入到群众眼睛里,受众的参与度较低,互动的时间成本与操作成本也相对高。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环境下,受众渴望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互动性社群的建立则可以满足受众这一需求。笔者在实践运营的过程中,除了开放公众号的留言功能之外,也开放了微信粉丝群,在文章后留二维码,通过群主审核的管理方式构建一个稳定安全的社群,在微信群中,用户通过自由发言与交流获得自我认同,每发布一篇推文,笔者也会在群里分享供大家交流。通过粉丝群的建立,获得了用户的认同感,也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用户之间的互相评论与回复也满足了受众的互动感和参与感,这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接收者内部的整个社交过程变得有温度,传播效果也更容易达成与实现。
由于古琴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历史、旋律等方面的专业性的知识,因此传播过程中会面临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一些认知障碍与专业隔阂的问题,为了避免曲高和寡的效果,在传播内容上要注重语境的通俗化而非专业性,将艰涩难懂的传统语境转化为通俗易懂、活泼风趣的语境,避免单纯的“百度百科”式的科普。这要求传播者应在文本形式上对内容的结构进行创新。其中,娱乐性的文本表达是传播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
通过观察发现,大众接受度较高的形式为问答式、小型代入叙事的形式。这些形式的共同点为内容精炼,活泼生动,有新鲜感,更加贴合年轻一代的话语表达方式,易于被接受,在情景上也让受众更加有代入感,从而拉近传统文化和年轻用户之间的关系,让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直接对话。如在讲述古琴文化在上古时代的象征意义时,直接引用《尚书大传》中的“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来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并附直接解说,不如通过现代化的问答式解说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据说古代的王可以和上天对话?——对的,《尚书大传》里说舜常用古琴给上天‘打电话’呢!没错,古琴在古代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
四、结语
通过调查与实践,笔者发现,传统音乐文化并非不存在年轻化的受众,只是在传播的方式上需要结合受众的需求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此外,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了较多传统文化类的微信公众号存在线上用户粘性不足、内容分散、线下原创补给缺乏、生命力延续不足的问题有些内容质量佳的文章却因为形式原因而传播受限,因此,可成立公共组织等来对这些传统文化传播者主动提供传播方法上的指导,改善其传播方式。在实践中,结合微信后台大数据平台,笔者也得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众媒时代下的传播特性——对传统文化宏大叙事进行解构、内容上以具体而细化的知识点切入、语境上避免晦涩的传统学术或科普形式、标题和导航等首要曝光元素的吸引力度、微信群等粉丝交流社群的建构等。事实上,其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再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纵向研究,笔者仅通过实践得出了实际操作当中的方向,在纵深挖掘上则还需要其他领域的学者进行补充研究。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会得到更好的发扬,我们也会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继续前进。
赞(0)
最新评论